彭正华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广泛参与,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究,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江苏省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头戏来抓,并以此为载体,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
一、多维度实施课程开发
1.根据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以“成功教育”为载体,定“十好教育”为抓手,开发人文素养类校本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要求各班级围绕“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一办学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勉励学生坚持走好路、写好字、上好课、做好操、扫好地等,努力争做“十好”学生。
2.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开设空竹、排舞、排球、太极、足球、绘画、手工、十字绣等体艺类校本活动课程,其中空竹、排舞作为必修课,目标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体格、体会学习的快乐,同时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二、多举措实施课程建设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确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的目标,从而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1.深入调查,科学论证,明确课程开发方向
我校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师生、家长对校本课程开设的意见和建议,选择学生感兴趣、家长关注度高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将焦点都集中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健康成长需求、生活技能培训、个性特长彰显等方面,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个人选择,双向互动,创新课程开发形式
我校要求教师根据个人特长撰写《校本课程实施纲要》,然后把开设的校本课程、教师简介、课程说明,印成《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下发给学生,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选择。
3.动态管理,狠抓落实,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我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按规定开设的同时,把选修课安排在每周周四下午,根据学生的选修分组,集中授课。学校对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实施动态管理,职能部门围绕计划抓落实,确保一着不让、一步不丢。
4.丰富载体,拓宽思路,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我校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注重多方位挖掘主题教育的途径,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活动中挖掘教育资源,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三、多层面实施课程评价
我校要求任课教师重视学生日常表现和进步程度,力求建立校本课程多元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课程元素对校本课程实施分级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依据选课学生人数、学生日常参与情况、管理人员日常巡课检查记载、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家长及社会的反馈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形成最终的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
我校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并记录,评选出星级校本课程教师,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总分,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
3.对学生的评价
我校要求在评价的方法上,从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的成果三方面入手,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考试、测验;對难以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通过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成长记录袋展评等多种方式来评价。
四、多方位推进特色建设
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改变了“分数交往”,经过师生共同努力,科技教育特色进一步彰显。机器人项目组在WER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中国赛以及华东赛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在第十五届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比赛中,电子百拼组多名学生获得一等奖。
校本课程的实施绘就了“生态课堂”,空竹、排舞、太极、排球、足球、篮球、机器人、快乐农场、趣味数学、经典诵读等20多项活动课程的开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最佳选择,并且渐渐地影响和改变着学校生态环境和师生生活方式。“生态课堂”不仅体现在40分钟的课堂,更体现在40分钟之外的课堂。
我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开发和实施好校本课程将会给学生更多机会、给更多学生机会,充分展示学校自主发展的特色品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让学生满载幸福,让教育走向生活,使学校教育更具活力、学校办学特色逐步明晰、学校特色文化日渐鲜明。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