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物理问题情境设计

2017-06-27 20:14浦建军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认知发展问题情境高中物理

【摘 要】知识需融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活力与美感。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学得更生动、更主动,认知结构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不同类型的问题情境可以依照不同的路径展开。具体而言,生活化问题情境,应注重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体验式问题情境,应注重表象到本质的深化;开放式问题情境,则需要低阶到高阶的跨越。

【关键词】问题情境;认知发展;高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54-03

【作者简介】浦建军,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05)副校长,高级教师。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知识是情境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必须关注到个体认知经验(如知识理解、认知策略)和情感体验(如学习信念、自我概念)的发展。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多样化的、适切的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一定的物理问题情境中经历同化、顺应、自我建构的过程,可以有效加强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问题情境进行有效设计,优化物理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学可创设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具体论述三种类型。

一、生活化問题情境: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知识的获得首先来自于生活和个人的直接经验,物理教学应突出认知活动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要理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平衡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进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案例1]“液体表面张力”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生活现象情境】教师将一个铁球从容器内的水面静止释放,铁球沉入水底;将铁球换成一木块,木块漂浮在水面;再将木块换成一枚一元硬币,教师问学生硬币会怎样?学生异口同声说硬币沉入水中,结果惊奇地发现硬币漂浮在水面。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硬币漂浮的奥秘。

【实验现象情境】

①教师将刚才的那枚硬币在水面下某处静止释放,再问学生硬币会怎样?

②在一个玻璃杯中倒满水(加一点红墨水,便于观察),水面与杯口齐平。学生向杯内加回形针,加到第100个回形针时,杯中水还没有溢出,但是杯口液面已经明显凸起。

③教师将橡皮薄膜紧紧扎在塑料瓶口,向瓶内打气,学生观察到橡皮薄膜凸起。

基于生活经验的对比实验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看到了真实的问题情景,好奇心被激发,形成了真实的问题,从硬币的浮沉现象到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的分析,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较好地感知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

三个实验现象情境的设计紧扣表面张力的特点,学生能够观察到硬币在水面下释放会下沉,杯口凸起的液面跟鼓起的橡皮膜一样。这些形象直观的现象有效地刺激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不同实验现象的对比中深刻认识到:表面张力只能在液体表面产生,液面跟橡皮膜一样有弹性并有收缩的趋势。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抽象,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物理概念高度抽象、多重抽象的难点,辅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物理概念。

二、体验式问题情境:表象到本质的深化

英国学者柯林·比尔德在其著作中论述道:“我们发现,脱离体验谈论学习没有任何意义。体验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思考点。学习建立并源自于体验:不论刺激学习的外部因素是什么——教师、材料、有趣的机会——只有当学习者进行了体验,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体验,学习才会发生。只有通过转化学习者的体验,这些外部影响因素才能起作用。”在体验之中学习,是同已有认知基础的碰撞与超越,教师不应只看重学生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这些有形的结果,还应更关注学生在亲历与体验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决问题中的能力发展程度、意义建构中的情感丰富程度。

[案例2]“静摩擦力”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体验1:请学生用两个手指捏住一只空矿泉水瓶,沿着瓶子内壁缓慢加水,要求手指与瓶子之间不能发生相对滑动。请学生谈感受,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体验2:在注满水的矿泉水瓶表面涂上肥皂液,请学生仍用两个手指捏起瓶子。请学生谈感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怎样判断?

体验3:学生手提书本,沿着竖直方向、水平方向、斜向右上方缓慢运动,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谈谈对静摩擦力的“静”的理解。

体验4:提供一袋米、几只不同的杯子(一次性纸杯、玻璃杯、陶瓷杯、不锈钢杯)、几种不同的筷子(竹筷、木筷、塑料筷子、金属筷子),学生随意选择提供的物品重做初中时的“筷子提米”实验。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概括、可操作的表象,进而进行有效思维,是形成概念的一般步骤。为突破静摩擦力隐蔽性、多变性的难点,4个体验情境从物境到意境逐层深入,学生从捏瓶子的感受中很好地认识到“只有用力捏紧,才能不让瓶子下落,手稍微松一下,瓶子就会往下滑动”。这使得学生对于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相对运动趋势、相对静止的理解水到渠成。学生跨越了对静摩擦力的望文生义,由体验到感悟,可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三、开放式问题情境:低阶到高阶的跨越

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就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留给学生足够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力,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跨越,将学习的关注点从认知的“了解层”深入到“理解层”,上升到“创新层”;将教与学的目标从“学会”升华到“会学”,帮助学生勤思考、爱思考、能思考,使思考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习惯。

[案例3]“斜面+滑块”题型教学

如图1所示,倾角为θ、质量为M的斜面位于水平地面上,斜面未固定,斜面、地面均粗糙。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于斜面上,求地面给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师:“斜面+滑块”题型是高考常考题型,大家在这类题型上也经常出错。先请大家回想、梳理自己做过了哪些类似的问题,然后我们以“斜面+滑块”为背景进行编题。

(改变条件,求解问题不变)

生1:木块沿斜面匀速下滑而斜面静止。

生2:木块以加速度a沿斜面匀加速下滑而斜面静止。

生3:木块在沿斜面向下的恒力F作用下沿斜面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斜面静止。

生4:两物体都静止,给木块m施加不同方向的力F时,两物体依然保持静止。

生5:给木块一个沿斜面向上的初速度,经时间t停止。

……

学生求解,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问题的求解方法有何不同,思考怎样有效处理一题多变。

(改变模型结构,求解不同问题,如图2)

学生求解,感受物理习题变的“魅力”,思考怎样有效处理发散性问题。

知识是过程性和生成性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经过思考、联系、感悟并内化形成的,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真知”,这种知识是活化的且具有生长性的,对于个体的成长起到真实的促进和催化作用。本例中,从做题变为编题,从听题到说题,学生先是感到新奇,一试身手的积极学习情绪得到激发,学习动机从浅层的唤发走向深层的唤醒;其次,编题不仅需要对命题条件进行分析,还应有做题时的反省和评价,这需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例如有的学生给出的题目條件不严密,经过交流得以补充完善;有的学生借鉴他人的命题思路,通过生成性思维得出了新的题目;有的学生给出了高中阶段尚不能解决的题目,在思辨中将其否定,等等。在旧题新做、熟题新说中提高了思维的变通性,助推了学生的思维生成,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的成果。

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远不止笔者提出的以上三种,不管哪种方式,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习更生动,让学生更主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惠钰.《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情境设计[J].物理教学,2009(12).

[3]邹茂全.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03).

[4]石振中.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08).

[5]陶昌宏.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J].物理教学,2010(01).

[6]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浦建军.物理教学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建构过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08).

[8]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认知发展问题情境高中物理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众人拾柴火焰高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