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当前高中学生混乱的审美取向、高中审美教育的缺失状态,江苏省淮阴中学研究思考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实践了六个方面的认识,形成了六项研究预期,期望担当起普通高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责任,寻找“危机阶段”审美培育的良方,重构合乎审美教育规律的教学生态,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关键词】危机阶段;审美培育;缘起与观点;内容与预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65-03
【作者简介】皇甫立同,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淮安,223002)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庸俗文化的相关元素刺激着高中学生的感官,混杂于网络、动漫、游戏、通俗读物、广告等庸俗化的内容和形式充斥于高中学生的生活,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对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科学认识审美教育和智育的关系,导致审美教育被严重边缘化、形式化、功利化。学校审美教育的严重缺位以及高中学生青春期特有的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造成了高中学生审美取向的混乱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高中学校进行了综合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加大了审美教育力度。我国也愈来愈重视普通高中的审美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要通过艺术教学实践加强学生艺术体验,增强审美与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与小学、初中相比,高中阶段学生逐步由自发走向自主、感性走向理性,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个体审美素养发展的“危机阶段”,非常需要在思想、精神层面得到正确的引导,非常需要利用“学校”这个审美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加强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江苏省淮阴中学立足高中生审美素养的现实基础,面向审美素养的培育目标,围绕校内外资源,开发、转化、运用所需要的各类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及系统内各类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构建了一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尊重教育基本规律的课程、课堂以及有利于生活和谐融通的,并逐级推进的审美教育体系,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新突破。
一、基本观点
对于“审美素养”的定义,目前美学界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和结构划分。我们尝试将“审美素养”的概念界定为:个体在自然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对艺术作品、自然物态、社会生活、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审美活动,所形成的认识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水平。它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审美经验以及审美创造行为四大维度。
我们把项目课题界定为“普通高中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态重构”,并初步形成了以下六个观点:
(1)高中审美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侧重审美素养的培育。它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是培养“全人”的重要途径。
(2)审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是审美教学的本原目的和根本任务,其主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审美观念,进而美化生活,提高现实的乃至未来的生活质量。
(3)审美教学是一种普适性教育,既区别于为升学而进行的专业性训练,又区别于以高品位的艺术追求作为人生目标的宏大愿景。
(4)美育不是智育、德育、体育的附庸,它只是学校完整教育之一端,是一种既独立于其他“育”之外,又与其他“育”有密切关联的教育。
(5)审美教育的全民化应当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条必由之路。
(6)审美教育必须摒弃功利意识,严格遵循规律,扎实循序渐进。
二、项目内容
1.研究高中生审美素养现状与发展需求。
重建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教育生态,必须建立在對他们审美素养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学校与相关高校、专家合作,以我校及周边兄弟学校为基本单位,通过抽取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年级的高中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为重建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教育生态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研制出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基本目标,深入探究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建立学校美育重建和社会美育发展的沟通机制,体现“重构”的必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课程生态。
开发、开设“高中美学课程”,整合、重组与提升已有的艺术课程;吸收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开设一批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审美必修或选修校本课程,如戏剧(含地方戏剧)、表演、设计、篆刻、陶艺、摄影、创意表达等;加强非艺术课程审美要素的发掘与整合,逐步形成各类学科完善的课程美育方案和实施细则,引领非艺术课程改革实践;加强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的整合,如“数学+科学+工程+艺术”等新型跨学科审美课程;探究、设置以艺术课程为核心的新的综合性的审美教育课程,形成高中三年系列的、整体的、不同门类且逐级提升的审美课程群。
3.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课堂生态。
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不仅是艺术课程及施教教师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其他所有课程及其施教教师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学科、每位教师都应该负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责任。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追求“教学美”的课堂教学,促进各学科美育渗透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加大对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如艺术课程的单科切入模式、艺术综合课程中的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交叉模式、艺术综合课程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以及相互关联的系列课为单元的“一串葡萄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本项目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
4.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活生态。
从根本上说,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态度、习惯和品位,学校努力为学生创设审美生活的环境生态。譬如,改造或重建艺术教室、创意表达场所等审美环境,实践以“美”为核心的班级生活,开发以审美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校园系列活动及平台,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重建与改革原有的艺术社团、艺术兴趣小组等。
5.研究與实施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评价。
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有序实施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评价,为审美素养培育评价的生态重建提供方向和标准。主要包括:艺术课程的定量、定性测评,非艺术课程、课堂的美育目标达成评价,美学课程的达标评价体系建构及实施,学生审美实践评价体系的建构及实施。
6.建设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配套项目。
成立“审美素养研究中心”,选聘专职或兼职的高水平专家组成指导团队,建设一支胜任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学生“艺术素养评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培养指导;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为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创设培养和升学的“高端平台”或“绿色通道”;改建、扩建学校艺术楼,设置更多更先进的艺术功能教室,提供更丰富的艺术教学资源;以地域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依托,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建设校外美育基地;自筹建设一个配套的校内“美育课程基地”,引领艺术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以上六项内容与逻辑关系可以用下图反映。
三、项目实验成果
本项目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实践探索,力求科学、准确地把握高中生群体的审美素养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强化对高中生审美基本素养的培育实践,积累更多审美教育教学改革的普适性经验,重新建立合乎审美教育规律的教学生态,引领普通高中审美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成果明显。
1.学生审美素养明显提升。
学生在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领域表现出较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追求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热爱自然生态,担当社会责任,追求幸福人生。
2.学生艺术素养较为突出。
学生多次参加省、市艺术展演或评优活动,均赢得高度评价或奖项;学校交响乐团应邀参加维也纳国际音乐节。
3.师资队伍审美素养良好。
经过几年发展,学校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能够自觉探索审美教育的课堂渗透。在艺术教师配备上,学校现有专职艺术教师20多名,还聘请淮安市电视台和南京艺术学院的20多位专家、教授作为兼职艺术指导教师。
当然,我们的探索与实践仅仅只是开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说,拟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以下“六项预期”。(1)“一项价值”:形成普通高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系列方案、策略和系统课程体系。(2)“一支队伍”:建立开展普通高中审美素养培育的专兼结合的有梯度的多层次教师队伍。(3)“一套丛书”:在反思、整合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系列校本课程教材和项目实践研究的专著。(4)“一种文化”:形成熏陶普通高中学生审美品位和气质的文化,为学生的“诗意栖居”打上审美底色。(5)“一批学生”:培养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协调发展的普通高中学生。(6)“一个基地”:以项目研究为契机,组建审美教育课程基地,引领审美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