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思考

2017-06-26 22:26殷建美
新课程·小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三位数教材内容小数

殷建美

听课是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在学校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听课活动,有助于规范学校的教研制度,发现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听课教师能从上课中得到启发。

【故事描述】

在一次随堂听课活动中,我走进了二年级的数学课堂,听了两节低年级的数学常态课。

二年级数学课“减法”

在新授三位数减三位数之后,教师出示了上面的题目,进行了非常及时的针对性练习,练习之后教师进行了逐一校对,并对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法则再一次进行了强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饶有兴趣地算着、说着、记着;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肯定着……

此时,作为听课老师的我,心里却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教材编写组设计这样的三道题,只是为了进行这样的及时练习吗?”

于是,我仔细观察了这三道算式,结合学生的板演,我豁然开朗:这三道算式,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三道虽然都是结合新授的减法练习题,但是每一题都不一样。

第一题最基本: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且每一位都不为0;

第二题有变化:仍是三位减三位,但减完之后十位上是0;

第三题是拓展:三位减三位,但差的百位为0,结果是两位数。

上课教师显然是因为没有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才会如此简单草率地设计了那样的教学环节。

二年级数学课“表内乘法(复习)”

在“表内乘法”复习课上,一位老师出示了书上的练习:

“小朋友,你们能发现叶片上数的规律吗?”

孩子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能!”

“旁边两个叶片上的数字乘起来等于中间叶片上的红色数字。”一个小朋友大声地回答道。

“是不是这样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于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这样的结论得到了全体同学的一致认可。

此时作为听课教师的我,再一次提出了疑问:“这道题目是这样的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教师的眼光只关注到了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忽视了题目前后之间、整体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每一盆里有两株植物,不仅每一株的三个数之间有联系,两颗之间也有关系。比如第一盆,前一株是三三得九这句口诀,后一株中间的数比前面的9小1是8,而8左右的画片并不是任意填写口诀,左边比3小1,右边比3大1;其他的花盆均是这样的规律。上课教师因为没有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所以才会认可孩子们的这种结果。

【我的思考】

这两节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非常认真的思考。

1.走进教材,吃透教材,真正“入乎其内”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吃透”教材,特别是要弄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是一项必备的基本功。

教材中图文并茂、生動有趣,然而这些图文的选择并不仅仅是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充满时代的气息,编写组在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真正凸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能使教材前后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知识的结构链等。

从大的方向上说,每一位教师都要能站在整个小学阶段的高度,系统地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把握这一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在充分理解后对教学要求做出准确定位。

往小了说,我们每教一本教材,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每幅插图,明确例题的前后顺序、每道习题的教学要求,要字斟句酌,深刻领悟。

2.吃透教材“入乎其内”,才能使教学设计“出乎其外”

唯有深入,才能浅出。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才能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只顾眼前的片面做法,我们的教学设计才可能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所教的教材,更要关注所教教材在小学阶段的前后联系,甚至是和中学教材的接轨。比如,“认识小数”这一内容中,初认小数是哪一册教材,再认小数又是哪一册教材,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加减乘除等,我们都必须了如指掌。

我们只有准确领会每一册教材、每一课时内容,甚至每一道习题的编写意图,才能更深入地挖掘教学资源,从而把每册教材教活,把每一课内容教实,把每一道练习教透,最终创造性地用活教材、用好教材,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地“出乎其外”。

猜你喜欢
三位数教材内容小数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小数加减“四不忘”
摆三位数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
小数的认识
摆三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