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玉清
摘 要: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立足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整体学生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方法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的不同,也会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那么教师就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一、对班级学生科学分层
教师对学生科学的分层是差异化教学能够有效实施的保证。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并不理想。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好地理解吸收教师讲解的内容,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跟上教师授课的进程,学生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积极地开展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之间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分层。将学习成绩拔尖、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分为A层;将学习成绩一般,具有较高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分为B层;将学习成绩差、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分为C层。在分组完成后,要做好各层次学生的心理工作,避免A层的学生因为高人一等而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督促C层的学生努力追赶A层次的学生;疏导C层的学生,避免学生因为成绩差而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二、学习内容差异化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优等生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往往能够很好地掌握,并能够做到学有余力,后进生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往往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这种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成绩的进步。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差异,对学生采用差异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对优等生采用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方法,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则主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充实学习的信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来。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知识点时,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要使其牢靠掌握了基础知识后,还要通过自主探究从生活中收集常见的三角形,测量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出其的面积;对于B层的学生,教师则要适当降低对其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牢靠地掌握三角形的各个知识点,并能够熟练应用即可;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应当加强对其的辅导,让他们看到教师对其的关心照顾,使其重拾学习的信心。
三、差异化教学应当避免的问题
1.评价的极端化
“教师的鼓励才是学生进步最大的动力”。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差,教师的批评和训斥往往会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并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恨其不争,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会进行严厉的训斥,而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则是呵护有加,长此以往不利于班级学生成绩的提升。因此,科学的评价、积极的鼓励在差异化教学中尤为重要。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应当适时给予警示,让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则赞扬他们近期的表现,鼓励学生追赶优等生;对于后进生,教师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2.层次的固定化
很多教师在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和辅导学生,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分层的调整,致使很多学生在固定分层中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差异化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在差异化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学生的分层,对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成绩有所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提升层次;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退步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谈话和降低层次。只有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才能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学习氛围。
总之,差异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班级后进生的学习積极性,督促优等生不断努力学习保持领先,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进红.差异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
[2]彭伟.一个“良”字带来的改变:例谈差异化教学评价[J].小学教学参考,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