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志廷,莫凤琼,罗演华
(东莞市中堂医院,广东 东莞 523220)
在我国慢性肾衰患者中,每年有1/3的患者由于心血管合并症诱发死亡,冠心病作为常见的慢性肾衰患者合并症,其发病主要由于慢性肾衰患者长期血液透析治疗,食物营养摄入不均衡,透析过程中胃肠反应导致的呕吐,使得机体内左旋肉毒碱缺乏,诱发心肌等组织器官功能异常[1]。我院从2015年11月开始研究应用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从2015-11—2016-11间收治的50例慢性肾衰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肾衰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2.18±10.31)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3.18±0.18)年;参照NYHA标准心功能分级Ⅲ级15例,Ⅳ级10例;房室早搏1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室性心动过速6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2.31±10.45)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3.13±0.13)年;参照NYHA标准心功能分级Ⅲ级14例,Ⅳ级11例;房室早搏12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室性心动过速8例。上述患者透析治疗时间均超过3个月,每周透析次数2~3次,排除严重肝功能异常者,本次研究用药物过敏者及其他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病例,所有患者入组后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内容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HYHA心功能分级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分组可行。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同时对症服用心血管药物治疗。血液透析采用氟森尤斯4008 S型透析机治疗,3次/周,4 h/次;口服硝酸脂类药物对症治疗冠心病。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左卡尼汀治疗。患者单次透析治疗结束前10 min静脉推注左卡尼汀(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530)1 g与0.9%氯化钠溶液10 mL混合液,两组患者治疗周期为90 d。
所有患者应用西门子ACUSON X300 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后常规心电图测定患者早搏情况统计评估治疗效果。
显效:治疗后患者心电图早搏消失或较入组前消失90%;有效:治疗后患者心电图早搏较入组前消失50%~90%;无效:治疗后患者心电图早搏与治疗前消失低于5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总数×100%。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有报道指出[4],左卡尼汀是哺乳动物能量代谢中必需的体内天然物质,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代谢。它既能将长链脂肪酸带进线粒体基质,并促进其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又能将线粒体内产生的短链脂酰基输出。有研究指出[5],健康者体内绝大部分左卡尼汀存在于心肌细胞及骨骼肌细胞内;健康者心功能损伤过程后,体内左卡尼汀释放后增强体内糖类物质代谢为脂肪酸,促进长链脂肪酸氧化反应,维持正常心肌的能量供给,还可预防脂肪酸代谢产物在心肌细胞中的集聚作用,减少其对心功能的损伤。有学者研究结果提示[6],左卡尼汀通过改善人体心肌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提高其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作阈值,维持细胞膜抗心律失常作用,减少患者血压异常几率,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临床应用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确切,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1] 王占辉.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5):126-127.
[2] 李春杰,董国玲,张钧萍,等.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3):59-62.
[3] 李艳萍.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心律失常的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0):45.
[4] 张雪华.浅析慢性肾衰血液透析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93-94.
[5] 王宏雁.观察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6):742-744.
[6] 夏木西卡马尔·买买提明,米热古丽·米吉提,阿吉尼沙·买买提艾力.慢性肾衰血透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