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云
(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1500)
四肢骨折患者在术后多伴有疼痛,且骨折也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康复,其中术后疼痛是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疼痛控制不佳,会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研究表明,无痛护理化干预能显著改善骨折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笔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无痛护理化干预本病,观察其对患者术后疼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4-09—2015 -06 间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共计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4.43±4.05)岁;骨折分类: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7例,开放性骨折5例。观察组,男29 例,女14 例; 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3.54±4.40)岁;骨折分类: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9例,闭合性骨折8例,开放性骨折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运用止痛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无痛护理,具体方式如下:
1.2.1 术后疼痛的评估: 对四肢骨折患者需进行规范性疼痛评估,这是处理的第一步。护理人员通过采用数字疼痛分级(NRS)、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等评分方法对患者疼痛进行专业评估,了解患者疼痛的性质、等级等。护理组应对患者的疼痛干预成立专门的小组,以科护士长为组长,护理人员为具体的工作人员,明确各自的分工,并按制定的工作流程对患者进行评估,评级后由护士长签字确认,并反馈给医生,建立一体化的流程。此外,护理人员在收集患者资料的过程中,应当掌握沟通技巧,真诚对待患者,对患者作出准确评估[1]。
1.2.2 专业化疼痛管理及个体化用药: 医生根据疼痛的级别,制定具体的镇痛方案。对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并进行止痛治疗。止痛治疗采用“三级止痛阶梯”原则按时给药,而非按需给药:通常情况下,对轻度疼痛,选用非甾体类药物,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疼痛可选用强阿片类药物。但由于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和副作用明显,一旦患者疼痛减轻,就应尽可能减少阿片类药物。对手术创伤大或对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护理人员预期其术后疼痛分值>5分可使用术后自控镇痛泵(PCA)[2]。护理人员可在术前详细向患者说明镇痛泵的作用、原理和镇痛效果,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使用期间,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副作用出现。如出现副作用可通知医生对症处理。此外,护理人员对纳入疼痛干预的患者应按一级护理进行管理,按时巡查,定期填写相关信息,密切观察患者疼痛变化情况,努力将患者的疼痛降低到最小,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机体康复。对因疼痛明显无法入睡的患者,可联合使用镇静药物,以帮助患者休息,有效提高痛阈[3]。
1.2.3 非药物治疗: 护理人员除药物干预措施外,还可采用转移注意力、呼吸止痛法、音乐止痛法等方法,并可合理采用冰、热敷,有助于使患者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后期也可采用热敷等物理治疗,降低患者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炎性水肿,改善血液循环,解除神经末梢的压力,缓解疼痛。
1.2.4 健康教育 :对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人员也可进行健康教育,通过主动和患者交流,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建立个人档案,并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从而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4]。
1.2.5 肢体锻炼: 护理人员除指导患者用药物治疗外,还可指导患者采取肢体功能锻炼,具体包括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按摩、肢体伸展以及抬举等活动。患者通过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指导锻炼,可独自进行伸腿及简单行走等肢体活动。在肢体锻炼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及时指导或纠正患者的错误方法,避免以后出现并发症,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缓解疼痛。特别是对术后四肢肿胀诱发的疼痛效果明显。
1.2.6 心理护理: 由于四肢骨折患者需长期卧床,加之患者行动不便,疼痛,往往会加重其心理负担,从而影响治疗的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向其说明疼痛机理,如何进行康复,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此外,也可安排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患者间的相互沟通,也能减少其心理负担,增强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信心[5]。
(1)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参考相关文献制定[6],分为优秀、良好、尚可、较差。:(2)护理满意率: 由医院护理部制定:,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3)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分为0~10分,0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7]。
观察组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83.72%,对照组为62.7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术后轻度疼痛、中度疼痛的比例高于对照组,重度疼痛比例小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两组VAS 评分
四肢骨折为骨科常见病之一,其原因与直接或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等有关,如车祸、坠楼等,患者多表现为疼痛剧烈、肿胀严重、功能活动障碍严重,并伴有出血及其他器官功能紊乱。由于疼痛剧烈,患者多难以忍受疼痛,影响术后肢体功能康复效果,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术后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8]。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疼痛已经成为第五生命体征,加强对疼痛的有效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无痛护理是近年来提出的护理概念,其目的是给患者提供全面护理,减轻患者疼痛,有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并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9]。随着人们对疼痛认知程度的提高,术后疼痛护理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10]。
对四肢骨折手术后患者,如何采取无痛化护理,减轻痛苦,是护理人员应当考虑的重点。我院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引入无痛化护理,护理人员首先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加强无痛化护理的学习,明确疼痛评估方法和疼痛护理记录,实施标准化疼痛健康教育,将无痛化疼痛管理模式系统地应用于骨科病房,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无痛护理,使疼痛评分控制在4分以下,减轻患者疼痛。此外,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遵医嘱给药,减少疼痛因素,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减轻患者的疼痛感[11],提高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另针对不同的患者开展个体化用药和非药物治疗,并配合健康教育、肢体锻炼和心理护理,全面提高护理水平,有效增加肌力与关节活动能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12-14],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到舒适、方便和满意,主动积极配合治疗[15-16],从而全面提高康复水平,提高护理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无痛化护理干预,其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无痛护理化干预能降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1] 吴海雁.无痛护理在跟骨骨折术后夜间痛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4):587-590.
[2] 邱红.骨科患者术后应用自控镇痛的护理[J].现代医学,2008,36(3):218-219.
[3] 董晓彤.骨折患者术后无痛护理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10):914-915.
[4] 史元元.持续性护理干预对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7):243-244.
[5] 张海青,武文翠.骨折围术期疼痛病人的无痛护理干预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4):975-977.
[6] 郭艳玲,阮彩莲.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84-1485.
[7] 陈刘群.无痛护理理念在促进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345-345,346.
[8] 毕雪华.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9):113-113.
[9] HEDBECK C J,ENOCSON A,LAPIDUS G,etal.Comparison of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lures: a concise four-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trig[J].J Bone Joint Surg Am,2011,93(5):440-450.
[10] 郭建华.无痛护理理念在促进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2013,34(5):775-776.
[11] 张利萍.无痛护理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8):52-54.
[12] 颜丽,叶明.持续性护理干预对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2):1358-1360.
[13] 方慧娟,肖榕,林立宇.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采用无痛护理的价值分析与系统评价[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5,3(4):74-76.
[14] 贺英,冯晶.中西医结合无痛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12):63-64.
[15] 李地.无痛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6,40(5):464-465.
[16] 曾燕玲,张跃,唐荣德,等.疼痛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中的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0):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