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正东
摘 要:“文言诵读课”是在“以人为本,综合发展”的教育观念和“少教多学”“以自学指导为主”的教学观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比起传统的串讲,它更强调自主学习,更强调诵读,更强调意会;更加注重使学生通过大量浏览去积累语言素材,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文言语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文言教学;自学指导;少教多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8-01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090
语文是一门多功能的基础工具课,提高语文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必要讲解,更离不开学生的“练”,应该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重讲常谈”的倾向。在课堂上,不是由教师“满堂讲”,就是由教师“满堂问”,学生不是被迫地“满堂听”,就是被迫地“满堂说”,很少有机会独立处方地看、读、写、背等语文基本功训练,由于长期“缺读少练”,语文教学费力不小,收效甚微。
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以往大都采取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完全背离了文言文的特色,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下面阐述一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文言诵读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1.讲授——诵读。这个问题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首先会遇到的问题。简言之,它就是“讲多少”的问题。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串讲”乃至“填鸭式的灌输”必须废止。我们主张教师的讲解越少越好、越精越好,教师的讲解越多则学生活动时间相应的就越少,因此,我们认为将课堂80%—90%的时间交给学生应是较为合适的。把这些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注释,去诵读。诵读,又应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因为诵读不但可使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增强学生的语感,在语境中去理解一些不太懂的字词。我们更要注意诵读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训练,通过诵读训练,学生可以正音正字,可以辩辞析句,可以点断句读,可以体察语气,可以梳理层次,可以感受文章特有的风格。
2.确解——意会。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怎样讲”的问题。讲解不外乎讲解词义句义,进行语法分析,讲述文章层次、写作特色等。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讲解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如果认为仅靠这类讲解就可以简捷便利高效地学习文言,则是大错而特错。更有甚者,某些教师已习惯于通篇讲、满堂灌,常常全篇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地深讲确解,尚谓之“精”,谓之“深”,谓之“严谨”,并以此自矜。我们的基本原则是要求确切,但对文言中确实不易解或多解的东西,主张让学生去意会,只要心知其意,不必苛求知而能言,言而能中。我们认为只要学生能借助注释读懂或大致读懂的东西,我们就少讲乃至不讲。在教学中把大量空白留给学生自己去填补,把大量空白留到以后去反復体味。任何不经过学生反复诵读反复体味,而试图借助大量“精确”的讲解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3.默读——朗读。就学习一种语言而言朗读最重要。默读,它不包含听和说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看,就是浏览。它的作用指向于了解情节了解大意。朗读,就是要出声读,大声读,本质上是一个听和说的过程,它的作用指向于学习语言。默读不是不重要,学习语文培养阅读能力,指的主要就是默读能力,因为只有默读,才能加快读的速度,才能适应阅读在应用中的广泛需要。但就学习语言这一点来看,朗读更为重要,可以说默读是读者在听作者说话,而诵读是读者置身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学生“一面朗读,一面也在体会、吟味、学习、吸收作者的语言,读的多了,熟了,烂熟了,这种语言就不自觉的变成了自己的语言”。
4.语感——语言素材。说白了所谓的语感就是语言习惯。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母语的语感,而学习异族语言、方言、古代语时,缺乏语感就成为大问题。因为这些语言或在空间上,或在时间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隔绝的。文言就是这种与我们“隔世”的语言,因而学习文言文必须立足于培养语感,也就是要把古人的语言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变成自己的语言习惯。语言习惯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是说,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多朗读,而且要读的烂熟。读一遍直至若干遍,今天读乃至以后许多天都读,积之既久,才能读熟,乃至自然成诵,才能积累起足够的语言素材,才能使自己经常置身于文言的“习惯性表达”之中,才能将古人的表达习惯变成自己的表达习惯,换言之,即培养起了文言语感。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做法。现略加介绍。
1.落实预读。诵读课作为一种课型,是就总体而言把诵读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一种课型,而不是说每一节课都只是诵读。我们还必须看到,诵读应以预读为基础,没有好的预读,就没有好的诵读。因此,我们必须预读,以此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夯实基础。只有将预读这一环节抓紧落实,才能切切实实收取较高的教学效益。
2.紧抓诵读。既然是诵读课,不言而喻,我们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当用于学生的诵读训练,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在整个校园营造诵读环境。一个没有读书声的校园是不正常的,我们要让校园内、操场边,宿舍里处处有读书声,琅琅的书声应当是校园内最美的音乐。
3.强调背诵。在背诵的量上,我们还要求以学生的正常承受能力为限,越多越好;在背诵的质的方面,我们要求及时、准确、流利、响亮。这时,我们还要纠正一个常见的错误观点:即,将背诵与死记硬背等同起来。死记硬背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完全无知的情况下的一种索然无味的所谓“学习手段”;而正常的背诵是必须的,因为学生对背诵的内容并非一无所知,而背诵就成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就有别于死记硬背。反复的诵读最终必须成诵,因为成诵是保证诵读效果的最低量的外在标志,也只有成诵,才能保证被诵读课文的语言模式被学生有效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感,也只有成诵,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接触到似曾相识的生活经验时碰撞出理解深化的火花,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浏览。语言教学与数学、物理等理论性教学的区别点之一是其教材内容只能是一些范例(语文课本几乎全是范例),对于文言这种与我们“隔世”的语言而言,课本中的这些范例实在是太少了,因而必须在学生的浏览上下功夫以为补充。不仅教材中已有的浏览课文要学习,更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课外的浏览。但同时,有些老师,学生(尤其是较为负责较为认真的老师、学生)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处理浏览课文也“务于精熟”。实则,这也是有害的,因为浏览的目的在“博”而不“专”,过分苛求精熟,反而会影响浏览速度与浏览量。还是应当学学诸葛亮“但观其大略”为宜。
参考文献:
[1] 孟林.浅谈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作用[J].陕西教育(教学),2011(4):73.
[2] 陈俊平.激活课堂结构,拓宽教学内容——新课标文言文教学尝试[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00):29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