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礼元
摘 要:学生普遍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存在“沉闷、无趣……”刻板印象,由于对思想品德有消极的学习认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培养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营造充满趣味性的思想品德课堂。本文将从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两方面展开探讨,浅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趣味性;教学措施
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热情。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办法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要想学好思品必须要有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下,趣味性应当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课堂教学一定要有趣味性。
一、导入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开好头,是课堂成功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有效的方式导入:1.案例导入法。案例,谁都会讲,谁都爱听,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启迪,并能开阔视野、拓宽知识。例如,在教学《财产留给谁》时,先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案例。有一位老人,生有三儿两女,生前独立生活,儿女都成家立业,再婚老伴尚在,留有20万财产,如何分配?看到学生悄悄议论,板书出课题。2.时政导入法。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教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时,运用2013年时政热词“光盘行动”以及相关案例导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探讨“光盘行动”的利弊,进而引出课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悬念导入法、情景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等。不管运用什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导语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导语既要短小精练、简洁,又要新颖独特;在导入方式上,既要灵活多样,又要激发兴趣[2]。
二、内容激趣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来自学生身边的素材,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和社会上热点问题很感兴趣,并且记忆深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必须尽量地围绕学生的热门话题展开教学。比如:在讲《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时,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薄熙来、王立军等人的犯罪过程。通过实例组织教学,既教育了学生要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教育了学生要尊重法律,学法知法守法护法,而且還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多维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从学生的优势发展需要出发,从现实生活的实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媒体激趣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比较直观的,再加上缺少生活阅历,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我们在教学较抽象的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时,基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等概念,所以教学中不宜采用为理论而谈理论的方法[3]。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人大代表走访群众、听取群众意见的例子,例子选取“个人电子邮箱的规范使用”等跟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然后根据例子设问:“人大代表是谁选出来的?代表反映的是谁的意见?如果这位代表不称职群众可以怎么做?”学生通过从材料当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能够比较直观的理解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了。
四、语言激趣
教师在思品课堂上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充满快乐、欢声笑语。思品教师应是幽默的语言大师。老师在上课时,如果用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一个优秀的思品教师语言应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学生。气势浩瀚、激越高昂、好壮奔放的语言让学生肃然起敬。措辞优秀、情意缠绵、韵味深长的语言是学生注目凝视、神情向往,思想的野马回到课堂上来,思绪万千。抑扬顿挫、故事性强的语言,能使学生精神集中,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知识的学习。思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年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作为思品教师要研读新课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方法,多了解时政,了解初中生心理特点,采用符合实际的方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思品课变成学生喜欢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活跃课堂气氛。把枯燥乏味的思品课变成学生喜欢的课。
参考文献:
[1]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