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艳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文字之初,针对学生识字困难、识字量少等问题,借助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谣推进教学策略:“借助童谣”区分音节、辨别字形,创设情境识记汉字,提高识字效率,开拓思维培养兴趣;“立足童谣”拓展识字空间,无意识认读汉字,联想识字;“创作童谣”在阅读中激发想象,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关键词】童谣 低年级 识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93-02
识字教学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的重点。但低年级学生在识字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如将同音字、形近字混用;多笔少画、写错字;很多教师教法单一,反复抄写、重复练习的教学让学生们感到疲劳、无趣。怎样才能让低年级学生识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呢?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童谣是儿童的语言、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文化,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财富,具有语言美、音韵美、内在美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童谣识字借助于童谣,让学生在吟唱中掌握汉语拼音的用法;通过创编童谣,区别形近字;诵读童谣,认读和巩固童谣中的汉字,联想相关汉字,加上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运用语言、识字写字提供良好的渠道。
一、借助童谣,解决识字困难
结合小学语文低年级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教师要有选择地以童谣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解决困难,轻松识字,可以在语文课上“借助童谣”区分音节辨别字形,归类分辨形近汉字,开拓思维,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一)吟咏童谣,区分音节辨别字形
汉字是音、形、义的组合,从字音角度看,汉字多音、同音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受到各地方言影响,学生在低年级识字初期掌握标准的汉字读音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童谣文字浅显、生动有趣、朗朗上口,易于学生接受,教师结合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在跟读童谣的过程中,通过拍手读、表演读、游戏读,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汉字的拼音规律。从“字形”角度看,对于形近字和笔画复杂的汉字,学生都可以借助童谣掌握书写方法。例如,声母j、q、x和韵母ü相拼的规则有:“小ü碰见j、q、x,去掉两点还读ü。”拼音四声调学习:“一声高高一路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聲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识记辨别字形:“一只羊,两块糖,一口吃光光(善)。”“‘即和‘既,易分清,右边两笔就是‘即,右边四笔就是‘既(区分‘即和‘既)。”学生在诵读童谣的过程中,也吸收了丰富的语音知识。
(二)记忆童谣,归类分辨形近字
从字义角度看,理解字义是掌握汉字的关键步骤,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一个字往往存在多种意思,并随着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在汉字体系中,形声字所占比例较大,同字根的“形近字”是学生辨析、理解的困难所在,而童谣中的情景展现可以解决这一难点。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识字6”有一首童谣“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借助童谣将“晴、睛、清、请、情、蜻”这些形近字的意义串联起来,可以让学生在自主辨识的过程中正确识记。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扩写,将所有以“青”为字根的字编进童谣里,既扩大了识字量,又让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生字:“夏天到,青草新,阳光照,天气晴,森林里,真安静,小溪边,水清清,小蝴蝶,身妙婧,花丛中的小精灵,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请你脚步停一停,天天都是好心情。”学生在呤诵童谣的过程中,头脑里建立起笔画名称和直观联系,有利于深刻理解识字知识。
二、立足童谣,拓展识字空间
辅导课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教师在语文辅导课上“立足童谣”,无意识认读汉字、联想识字,拓展识字空间,在阅读中激发想象,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童谣成为了辅导课上学生巩固识字、积累语言文字的重要抓手。
(一)收集童谣,无意识认读汉字
教师每周发动学生分主题搜集一首优秀的童谣,使学生在选择推荐的过程中不断与生字见面,在不知不觉中认读汉字,感受童谣的魅力。童谣铿锵悦耳的音韵,自然合谐的听觉特质,给学生带来听觉享受,有利于学生从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收集有关“花”的童谣,有《迎春花》《梨花》《冬天拿她没办法》等,在收集、诵读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创编童谣《花之歌》:
冬天到,雪花飘,腊梅笑呀笑。
春天到,蜜蜂闹, 。
夏天到,知了叫, 。
秋天到,果子笑, 。
(二)剖析童谣,“汉字开花”联想识字
在利用童谣为儿童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景时,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童谣中的汉字,充分发掘汉字中“形声字”的声旁或形旁的连带关系,以“汉字开花”的奇妙形式启发学生联想,由字到词,由词到成语、古诗等,在对形旁、声旁的比较发现中领悟古人造字的精妙,及偏旁部首表意的规律。例如童谣《小蚱蜢》:“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教师让学生给“跤”字换偏旁找“兄弟”,就能找到“姣、胶、较、绞、饺、郊、皎、峧、佼、茭、蛟、咬、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汉字,换偏旁找“兄弟”,由“弹”找到“惮、禅、蝉”;由“摇”找到“遥、瑶、谣”……再联想相关成语“遥遥领先、摇头摆尾”,及诗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遥知兄弟登高处”等,学生从中领悟了汉字的精妙,激发联想和想象。
三、创作童谣,开拓思维培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童谣常常构思精巧,想象丰富。遣词造句极具个性张力,特别符合儿童惯于天马行空想象的特点,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汉字造字规律,了解汉字字音、字形、字义,才会真正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将“学生自主创作”与“集体创作”童谣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如苏教版语文第三册教材中“识字8”,通过给字根“包”换上不同偏旁组成新字,让学生思考形声字的造字方法。由“包加提手旁,臂上抱娃娃”启发学生自己继续创作,“包加火字旁,大炮震天响”“包加食字旁,肚皮吃得饱”“包加三点水,水里冒泡泡”,还可以利用童谣辨别字形“抱、跑、炮、饱、雹、刨”,了解偏旁部首包含字义的规律:“抱物用手,赛跑用脚,吃饱要食,点炮用火,冰雹需雨,刨子有刀。”学生的识字量在创作童谣中得到提升,对字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同时在创作中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
童谣是一种文华,也是一种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它简单、易学、易懂,很受学生们喜爱,教师要充分挖掘童谣作为识字宝库、教育载体的重要作用,巧妙运用童谣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字的音、形、义,提高识字效率,拓展学生的识字空间,为学生们的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毕将.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蔡丰明.吴地歌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秀芬.以童谣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J].天津教育,2014(4).
[5]包艳.浅谈小学识字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8).
[6]王珂珂.浅析童谣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J].文史,2012(9).
[7]赵隆伟.浅议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13(4).
[8]梁会祥.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的识字[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11).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