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灵活处理教材习题,增强在游戏活动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将题目情景与理论条件进行对比迁移,发展、整合、联系,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教材习题 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82-01
应用意识是小学生应重点培养的核心素质之一。答题练习不仅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测验,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新课改实施以来,教材的习题比以前大为改观,但单调、单一、俗套的弊病仍未杜绝。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处理课本习题,使其更适合学生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寓教游戏中培养应用意识
游戲教学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普遍感到枯燥、乏味,理性思考较多,逻辑性较强,学生学习费劲,久而久之就会兴味索然。若把数字演算与游戏活动有机融合,就能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学生对于人民币耳濡目染,但如果纯粹地让学生进行认读、计算,势必会引发学生的反感。鉴于此,教师别出心裁地对课后习题进行了改良——设计成模拟超市体验模式(课前把学生分为5组,每组6人)。各组成员分角色扮演售货员、导购员、收银员、顾客等,给每组分配若干种面额的仿真纸币道具,让学生进行花钱、找钱等模拟实验。每个同学轮流充当收银员,其余“顾客”前来付账,收银员收钱找零。这种游戏练习的方式寓教于乐,学生非常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但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应用人民币的意识和能力。
二、双重对比中发展应用意识
理论要与实际相联系,必须在理论与实际之间建立某种关联,而寻找关联的过程就是特征对比。在比较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应用意识。个别问题的顺利解决不足以说明学生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用多重变式来举一反三。这是对比的第一层意义。
对于某些特殊问题,如果明显超出了学生的经验范畴,那么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公式定律必然解决不了新型问题。如何找到新的理论武器应付全新的形势,对比的第二重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对比不仅能为实践找到适配的理论依据,而且还能反证某种理论已经过时,不适用于当前的新形势。
例如,在一次洪灾中,有26人被围困在一个小岛上,救援队派出救生艇前去解救。由于灾情严重,救援队仅剩一条小型救生艇,而且每次只能搭载5人,至少需要往返几次才能救出所有灾民?本题属于求近似数的问题,问题症结在于“进一法”,计算结果要“加一凑整”。对于习惯了“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学生来说,要突破思维瓶颈,让认识觉醒进入到“进一法”范围里,实为不易。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四舍五入”法只适用于一些纯数据统计,是一种数理理论,一旦涉及到社会活动,必然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此时四舍五入法就要向人性需求妥协,形成一套新的取舍办法。常见的有“进一法”和“去尾法”。具体到本例中,只适用于“进一法”:26÷5=5(次)……1(人),则最少需要6次。
三、纵深拓展中提升应用意识
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插图新颖,寓教于乐,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教材编排有很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弹性伸缩空间很大,教师可以自由发挥。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深挖教材,然后恰到好处地拓展延伸,让学生自由发挥。例如,有这样一道集合题: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把动物分成会走的兽类、会飞的鸟类和会游的鱼类)。12个动物刚好被分到三个类别里。但如果仅仅这样做完了事,学生的思维品质没有得到提高,善于存疑的发散思维也没有得到锻炼。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完成这12个动物,教师还增加了第13号动物——天鹅(提示学生这个动物是既会飞又会游泳的);同时还增加14号动物——鳄鱼(提示学生这个动物是既会走又会游泳的)。通过增加特殊元素,提高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元素可以同时属于多个集合,初步形成“交集”的概念。
总之,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在处理练习题时不能“得过且过”,而应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领会每一题的设计意图,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每一题,学会借“题”发挥——在游戏、对比、拓展中启发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