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情构建校本研修模式

2017-06-23 15:14蓝瑞美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口算教研组教研

蓝瑞美

【摘要】本文明确了校本研究存在于形式而缺乏实质的问题,阐述了适合南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校情的教研之路:基于课题研究,着力解决年轻教师不会上课的问题;以专题研究为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专题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校本研究

教研之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20-03

校本研究,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但是为什么要研、研什么、怎么研等问题,很多参与研究的教师都回答不出来,我们的校本教研大都是存在于形式、缺乏实质。我校一年级数学教研组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我们对校本教研开展行动研究,助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研究,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校情的教研路径:课例研讨保教师上课之根本—专题研讨提解决问题之意识—教研、科研相结合促问题解决之能力。

一、基于课例研究,解决年轻教师不会上课的问题

(一)研情诊断:研究目标模糊

2016年春季学期开学时,学校安排了各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一年级数学组的几位教师立即行动起来,为研讨课选题。教科书上有多个板块的内容,教师的选择有很多。其中一位教师认为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很重要,想选计算类的课来上;另一位教师觉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想通过上研究课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余四位教师一筹莫展,似乎什么课都很重要,但是没有那么多教研时间,又似乎什么课都不会上。基于这样有心无力的教研实情,我们发现了该教研组的问题:研究目标模糊。为了解决该教研组存在的问题,教研组长以保护教研組研究的兴趣为基础,提出了以《找规律》这个最容易设计出课堂亮点,也最容易融入学生活动的课例为研究的载体,一方面可以培养年轻教师上课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例让年轻教师学会上课的方法。

(二)研修过程:重帮扶,教方法

有了研究的目标,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引领教师开展研究,我们具体分三步走:

1.课前研讨,解读教材内容,研讨学情

(1)设定有效目标

①研读年段目标。各学科、各年段都有具体的年段目标,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认真做读书笔记,并定期集中交流各自学习的体会,组内成员互相考核对学科年段目标的熟悉度,多种形式地开展学习活动,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行为改变和认知飞跃。不少教师还把年段目标打印后粘贴在课本的首页上,做到“常看常新”,把“目标”的种子种在心里。

②把握单元目标。参考书的编者对教材每个单元教学都做了详细的解读,因此,教师要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明确重点要教会学生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易错点,哪些知识是教学难点,知识点的教学策略等内容,在年段目标的统领下,钻研单元目标,厘清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和纵横关系,熟知整组教材的主题、特点、训练点,进而正确地确定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③找准课时目标。在研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把单元目标分解到课时目标里。同时要注意目标定位的三个方面:一、目标要适度,我们所制定的课时目标,要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二、目标要具体,要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可操作、可检测;三、目标要全面,目标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顾此失彼。

(2)认真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师落实课标要求的基本载体,教师在开展研究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的切肤之痛。意识的转变促进了行为的改变,教师在开展集体备课时,一般分三走:第一,钻研单元教材,充分地解读文本,理解教材编写的本意和新意,把握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备课。第二,用好教师教学用书,充分解读教材,与编者对话。这对一线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进教师养成“胸有全册、胸有全组、胸有全篇”的备课习惯。例如在解读《找规律》这个内容时,教师往往按照“五读俱全”的步骤来备课——读主题图、读例题、读教师教学用书、读结论、读练习,效果良好。第三,走好前面的两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保本”的水平,方可进行教材的合理重组、优化甚至适度开发,创生教材资源。通过三步走,基本解决了“教什么、为什么教、重点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为教师进入课堂上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备课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了。

(3)找准学生学情

开展研究之前,所有的教师都把精力放在备课上,几乎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情。随着研讨的不断深入,教师渐渐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吃透”学生情况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基于这样的思考,越来越多的教师备课时心中常装着这几个问题:通过预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有多少,达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哪些内容可能会是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兴奋点?这样,教师就基本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自然而然地改正了“零起点”课堂“大满灌”的陋习。

2.课堂实践,关注过程,注重反思

基于本组教师队伍年轻、经验不足的现状,我们以《找规律》作为课例研究的内容,开展“小循环”教研课,以提高本组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所谓小循环教学研究就是以本学科、本教研组为单位,选定课题,集体备课,依次轮流执教,教后反思及评议的课例研究方式。

(1)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组长牵头,在前期较为系统地解读教材之后,有经验的教师独立设计然后集体备课。主备教师先把设计意图分环节进行说课,各教师再从目标设定、教学重难点、练习设计、活动设计等多维度进行探究,实现课堂实践前教师之间的有效对话,让教学设计落地有声。

(2)组长示范与轮番上课相结合

为了让年轻的教师熟悉上课的流程,掌握上课的技巧,经验丰富的教师率先上示范课,示范课结束后,教研小组及时进行组内评课。先由授课教师自我反思,然后由组内教师采用“2+1”模式进行评课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修改教案。接着,下一位要上课的教师听取大家的意见后修改教学设计或课件或学生活动,第二天接着上同一课,以此类推。通过不断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次循环,精品教案最终得以完美呈现,新、老教师的循环授课,上课思路越来越清晰,效果越来越理想。

(3)教者反思与全员评议相结合

教学反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深度思考。每上完一节课,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为了更有效地引领教师评课、议课,要求教师联系实际,根据自己对课标、教参的理解程度,在课堂调控等方面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知无不言,大家都受益匪浅。

二、基于专题研究的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问题诊断要先行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熟练地掌握。四月份,年级开展了一次学生口算比赛,学生计算的速度、准确率都不太理想,主要存在两个共性问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较低;学生的训练量不足。当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改进的时候,教研组研究的主题就很明确了。通过组员的反复讨论,我们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一方面教师提高课堂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持之以恒抓学生训练。

(二)“对症下药”跟其后

1.以计算课为专题研究的载体,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开始做起

针对本校学生口算时存在的这些问题,教研组着力解决两个问题:①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方法?②如何构建开放的课堂,提倡算法多样化?我校黄雪连老师以《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为例,在一(4)班上教研展示课。教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再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通过摆一摆的方式,利用学具小棒更具体地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算理。学生了解了减的过程,学会了处理当个位不够减时的情况。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退位减法”和“相加算减法”两种算法。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游戏结束后,让学生总结计算时的注意事项。接着学生以“摘苹果”的形式进行梯度练习,最后以“小马过河”的游戏完美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全程兴趣盎然,计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教师积极参加听课、评课,通过交流发现自身在口算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整改意见。之后,其他老师采用优化后的教学设计轮流执教,教学效果显著。

2.“两条腿走路”,持之以恒抓计算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研组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利用教师的资源——教师每天给学生布置20道计算题并要求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完成,教师当堂改,当堂反馈,效果显著;另一方面依托家长的力量,家长每天晚上给孩子布置20道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题,限时5分钟完成。针对孩子在口算中存在的问题,家长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及时巩固孩子对口算方法的掌握。这样,“两条腿走路”切实达成了家校联盟、齐抓共管的良好效果。孩子的口算速度与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3.每月一赛,续学习动力

通过前期开展的口算比赛“基础诊断”、口算教研课的“对症下药”、家校联盟的“后期护理”这一系列活动之后,本校一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教研组成员为维持学生计算的保鲜度,提升学生的持续学习动力,5、6月又开展了口算比赛,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口算水平,在这两次的比赛中涌现出一大批“小小神算手”。

(三)搭建专题活动平台,师生共成长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研组围绕计算内容精心策划“数学嘉年华活动”。设计了“口算鱼趣岛”“解决问题智慧园”“人民币土豪大世界”“数学规律寻宝园”等形式丰富的游戏。将计算知识与游戏高度融合,让孩子在乐中学,在玩中领悟数学知识。

1.用心策划“口算鱼趣岛”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持续提升学生计算的兴趣

100以内数的计算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其地位不容小觑。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与能力,我们精心策划“口算鱼趣岛”游戏:将数学计算题贴在小鱼的背面,让学生用鱼竿将鱼钓起后,限时口算鱼后的计算题,答对的学生可获得礼品一份。

2.精心设计“解决问题智慧园”游戏,有效检测学生逻辑分析和计算能力

数学的“解决问题”在考试中所占比分较大,犹如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一样,占据了数学学科分数的半壁江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精心设计“解决问题智慧园”游戏——教师给学生展示难易结合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对题目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并通过口算辅助答题,这样的体验让学生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兴趣十足。

3.设计“人民币土豪大世界”游戏,有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认识人民币”是本学期的难点之一,更是易错点之最,其症结在于人民币的知识点较为复杂,涉及的单位较多,且需要学生不断进行换算。此外,学生缺乏人民币的使用经验,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全力组织了“人民币土豪大世界”游戏,模拟小商店购物。学生自由选择商品,说出商品的价格,并摆出相应的钱数,还用现场的人民币进行模拟买卖,找补人民币,实现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巨大突破。

三、专题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之前,该组教师认为上课、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应该是教师的重头工作,科研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所谓的常规工作占据。“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就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对教材的理解、对重难点的突破更容易做到有针对性,能“深入浅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我们力图将专题研究与微型课题研究进行有机的融合:

(一)把专题研究的问题转化为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课题,其次,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方法及过程、预期达成怎样的效果等,接着撰写课题申报书,降低教师的科研难度,巧妙地由常态的专题教研切入微型课题研究,加强教师研究的意识,推进研究的深度。

(二)寻找研究策略,助力课题研究

通常在专题研究中教师会采取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做读书摘要,分享读书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等策略。接着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反思、调整,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管是专题研究还是课题研究,都是教师的必经之路。在常态的教研中多一些理论的支撑,多一些实践和反思,才能让教师研中有升、研中有获、研中有乐。

(三)提炼表达,形成教学观点

在学习中吸收的理论观点和在课堂实践中找寻的教学规律或教学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整理、提炼、表达,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日志、教育叙事、论文等载体成为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个层次高于专题研究,但对教师教学思想的形成至关重要。

(四)多种方式表达研究成果,结题推广

不管是专题研究还是微型课题的研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日志、叙事、案例、反思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实践工作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在工作与研究中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把这些材料分类整理好,就是微型课题结题的第一手有力的资料;这些研究成果,必将成为一笔宝贵的专业财务,为教学添砖加瓦。

經过半年时间的摸索,充实理论知识,厚实理论功底,同时聚焦课堂勤练习,我校该教研组教学水平见长。另外,磨课、赛课陪跑陪练,成就个人也成就团体。目前该教研组已经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参加城区级、市级的各种比赛获得良好的成绩。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要数学生,通过统计发现,学生计算速度总体增幅26%,计算准确率从原来的84%上升到95%。由此可见,构建校本研究的模式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口算教研组教研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