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峰+朱秀
摘 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实现腾飞,其中教育因素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内学者关于日本职业教育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经过梳理发现,有关研究主要分布在:发展历程、特色分析、现状与革新,以及经验启示等方面,而且这些研究方向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基本吻合。
关键词:职业教育;历程;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以中国期刊网(C N K I)为搜索引擎,以1986年至2015年为时间段,分别在篇名、主题、关键词等检索条件中以“日本职业教育”“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日本高职+教育”为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人工筛选,得到相关文章一百九十篇。基于此,对三十年来国内学者有关日本职业教育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成果和特点。
一、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
要了解日本职业教育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是一个重要的视角。研究者或者从宏观上,或者从立法、体系等微观角度考察了日本职业教育的演进历史。
(一)宏观方面的分析
陈丽娟认为,日本职业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明治维新时期(1853—1911年)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发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2—1945年,日本职业教育在波动中迅速发展成长;二战后(1945年至今),则是日本职业教育获得根本性改造和完善的时期。
李文英则关注了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二战后日本的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战后恢复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削弱、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职业教育的恢复与加强、经济稳定增长时期职业教育的调整与完善、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开放。作者认为日本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进程。
(二)微观方面的分析
宫靖等人分析了日本职业教育立法的演进历程,他们认为,在近现代史上,日本职业教育进行过三次大的变革和发展。第一次,二战前职业教育立法的创立期与发展期。主要任务是通过立法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修订了各类中等学校章程、整顿充实了职业教育机构。第二次,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职业教育立法的全面改革。主要任务是制定了有关教师资格、职业训练、经费来源和学校设置标准的一系列法规。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职业教育立法的发展。主要颁布了《雇佣—能力开发机构法》和《二十一世纪教育新生计划》两部法规,并着手修改《教育基本法修正案》。
王江涛则阐述了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溯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开端建制期(明治时期~二战结束);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恢复期(二战后~20世纪70 年代);三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并最终贯通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教育之间的封闭,形成了由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公共训练构成的多层次、多类型、高效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二、日本职业教育的特色分析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学者对日本的职业教育研究日渐深入,企业教育、立法演变、运作模式、成人教育、学位制度等方面成为研究热点。
(一)企业内职业教育特色分析
宫照军和李丹归纳了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的四个特点:在教育理念上,日本认为企业教育比职业学校能更好地培养员工的职业能力;在教育模式上,日本采取多元的企业教育模式;在教育体制上,日本企业教育建立了终身教育体制;日本企业教育课程的制定实施遵循教育科学规律,作者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内教育确立了能力开发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做到了知识与能力的较完美结合。
(二)职业教育立法演变特色分析
罗朝猛通过分析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与立法历程,可以得出日本职业教育立法的六大特色:一是日本的职业教育建立起了多层结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基本法与普通法相结合、法令与政令相结合、基本法与相关法相结合;二是政府极度重视职业教育立法,从 1868年至今,日本政府所制定的各类大小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达一百多种;三是政府极为重视立法前的调查研究,在每次制订或对法令进行重大修改之前,往往要经过周密细致的咨询和答;四是基本法与职业法融合,两者相互联系又各有分工;五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法适时不断调整;六是日本政府制定了有关法规,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三)职业教育运作模式特色分析
田庆立认为,日本职业教育运作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为:一是,教育目标的务实性和适应性。日本的各级职业教育目标都体现出以培养职业技能或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为主、以适应学生个人特长和社会需要为基础的特点;二是,学制弹性、多元。日本各种职业学校的学制按教学课程、教学方式而呈弹性、多元,使學生能依据其时间、文化程度等因素自由选择所需;三是,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日本除正统学制的正规学校外,还有各种学校及专修学校,使各类高校毕业生工作数年之后能得以继续学习。
(四)成人职业教育特色分析
朱文富认为,日本的成人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五种形式:专门进行成人职业教育的公共职业训练、企业内教育、成人职业学校、普通学校中的成人职业教育、社会教育机构进行的成人职业教育。其特点:一是,全社会共抓成人职业教育,二战后,日本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关注成人教育;二是,积极鼓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三是,既重技术训练又重人格培养;四是,成人职业教育呈现出高等教育倾向。
(五)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特色分析
李梦卿和安培分析了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及其特征,他们指出,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由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三种不同类型的院校实施,三种不同类型院校为毕业生授予不同类型的学位或称号,并表现出三种特征:一是学位的多样性。专修学校为2~3年制毕业生授予“专门士”称号;为4年制毕业生授予“高度专门士”称号;短期大学为毕业生授予“短期大学士”学位;高等专门学校为毕业生授予“准学士”称号。二是学位衔接的连贯性。“专门士”“准学士”和“短期大学士”获得者都有机会通过特定的途径进一步提升学位。三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变化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趋势与变革
除了关注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色,部分研究者针对国内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检视了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趋势与变革,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李文英和史景轩认为,“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体系化,形成了立体交叉式、开放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日本职业教育的重心上移化,开辟了学生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升学路径;三是日本职业教育的综合化,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层次纳入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框架中来综合考虑;四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日本政府不断调整教育政策,以使日本职业教育适应教育信息发展的需要;五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国際化,从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和学生指导等方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六是日本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建立多层次结构的法律体系。
(二)日本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变革
陈伟伟认为日本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成熟、科技进步、国际化进程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二是日本职业教育本身的若干缺陷。比如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导致了学校之间的等级差别拉大和学校片面根据偏差值来指导学生等弊端。面对困境,他认为日本职业教育的改革有三个方面:首先,达成了“重个性的原则”“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教育的内容和指导思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方面设想。其次,对短期大学、高专学校、专门学校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结构、学科设置等方面改革。再次,改革高中学校制度、高中入学选拔制度和职业高中课程设置。
李科科和刘繁东则关注了日本社会转型时期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他们认为,日本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也相应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一是明治维新时期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建和完善,以及“增加国库对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经费补助”“增设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战后恢复时期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分权、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完善职业教育实施体系;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新改革。包括: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修订国库补助金基准、建立与终身教育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职业教育实施体系。这些改革措施适应了转型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四、日本职业教育的经验启示
有关日本职业教育经验借鉴的研究集中于师资建设、立法制度、课程改革、就业教育、发展模式等方面。
(一)师资建设的经验启示
尹雪飞和杭菊通过对中日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比较,指出日本对中国师资建设的四点启示:一是职业资格认定方面,日本建立起了权威的职业训练指导员资格认定制度;二是激励机制方面,日本将职业训练指导员划分为三个级别,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可以到不同级别的职业教育学校或社会机构任职,享受不同的薪资待遇;三是培养机制方面,日本建立起了“开放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既可以在专门的师范院校,也可以在文部省指定的综合院校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四是引进机制方面,日本设置了三类获取职业训练指导员资格的途径,使得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在把好入口关的同时,尽可能扩大了师资的引进来源。这些措施对我国高职教师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立法与制度的经验启示
祝士明认为,“二战”后日本相继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高等专科学校设置标准》《短期大学设置标准》《专修学校设置标准》《职业训练法》《国立学校专项会计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等法律法规,确定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设置标准、职业训练、经费来源等。这对我国加强职业教育立法主体的职业化与专业化、规范与健全职业教育立法程序、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客体的可操作性与适时修正等具有借鉴作用。
张继文则认为,日本职业教育的立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在于:日本对职业教育立法的重视与经济发展同步;用立法的形式,确保了劳动者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实施,保障了职业教育的规范化、法制化,同时保障了如何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和能力的提高;从中央到地方,日本建立了一整套配套的职业能力开发体制;教育的法律意识不仅体现在普通的学校教育里,也充分体现在职业教育的立法里;法律的约束是双向的,作用也是双方面的,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保障了社会雇佣的稳定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
王莹莹介绍了日本职业教育的评估制度。她认为,日本的评估制度在运行主体、目的及作用、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方面优于中国,对我国的启示在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在评估中的自主性;充实和完善评估的内容;充实评估模式,引进相关人员评估以及第三方评估。同时,作者也指出中国的高职院校评估引入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要求每个参加评估的学校在评估前,必须在该平台上录入相关数据。而日本的高职院校评估没有建设类似数据采集平台,相关数据的采集主要是由高职院校自行向主管部门提交,这导致相关部门很难收集到有用的数据和信息,对于政府把握高职院校的整体实态不甚有利,需要改善。
(三)课程改革的经验启示
张越以日本职业高中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年来日本职业高中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其在课程设置上的体现,并指出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借鉴建议:据社会需要及行业标准制订出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就业基础;加强公民意识,培养丰富的情操。
陆素菊在读了《1998年日本理科教育及产业教育审议会报告》后,分析了日本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动向。她认为1997年日本职业高中的在校生数和就业率,相比于1970年有大幅下滑,导致日本为寻求职业教育的出路,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涉及到职业学科的设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的设定、职业教育办学方式的变化、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作者认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与中国相共通的课题,自然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会有所启发。
(四)学生就业的经验启示
葛永庆等在比较了中日两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上,认为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还刚刚起步,社会、企业及相关领域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测评及培训工作正处于探索阶段,而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消除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鸿沟,适应了现代社会和科技进步的需求。这对我国有四方面的启示:一是重新理解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学习日本在构建终生学习社会的过程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计划、政策、措施;二是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扩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层次,不仅在学生快毕业时抓一抓,而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都要根据其年龄特点,结合其认知能力,逐步提高其对职业、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三是职业生涯教育与构建终生学习社会相结合;四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同时,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
(五)有关模式的经验启示
办学模式方面,何锡涛比较了中日两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状况。他指出两国发展具有同一性,即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规格的高移需求是两国高职得以发展的共同因素。20世纪70年代,由于升大学热的影响、职教自身的不足、社会地位的低移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五年制高职曾在出现过下降态势。目前,我国也出现了类似造成日本高职下降态势的一些因素。因此,何锡涛建议:一要加强调控五年制高职的学校数,不能盲目发展扩大。二要加强高职与普通高校间的双向沟通,完善高职自身层次体系。三要加强教改,练好内功,围绕教育的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提高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欧阳珺茜和杨广晖认为,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机制上的创新。这些创新奠定了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优势。这对我国的启示有: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是职业教育内在本质的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教學;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摆脱学科教育框架,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制订符合社会岗位要求的多元性教育计划;借鉴日本公共职业训练制度,尽快建立层次分明、体系健全的人才培养制度;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不断更新知识和增强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应加快发展模式的转变。
五、结语
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日本职业教育的研究重心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相吻合,并出现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研究趋势。20世纪80-9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初步发展时期,国内学者关于日本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偏重于就事论事的简要介绍或归纳,成果较少,代表性文章只有28篇。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学者关于日本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也呈现出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特点,日本职业教育的教育立法、师资建设、困境改革、课程设置、发展模式等都成为学者考察分析的新视角,而且研究成果丰硕,促进了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娟.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点[J].文教资料,2009(16).
[2]李文英.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9(25).
[3]宫靖,祝士明,柴文革.日本职业教育立法的演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4]王江涛.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溯源及其现代化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30).
[5]宫照军,李丹.浅析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特点[J].成人高教学刊,2009(3).
[6]罗朝猛.日本职业教育立法的嬗变及其特色[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7]田庆立.日本职业教育的运作模式及特点[J].社科纵横,2010(3).
[8]朱文富.日本成人职业教育及其特点[J].日本研究,1992(2).
[9]李梦卿,安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及其特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2).
[10]李文英,史景轩. "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0(12).
[11]陈伟伟.当代日本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变革[J].成人教育,2003(10)
[12]李科科,刘繁东.日本社会转型时期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09(9).
[13]尹雪飞,杭菊.中日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比较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9).
[14]祝士明.“二战”后日本职教立法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
[15]张继文.日本职业教育的立法及其思考[J].成人教育,2004(4).
[16]王莹莹.中日高职院校评估制度比较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17]张越.日本职业高中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3(3).
[18]陆素菊.日本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动向及其启示——读1998年日本理科教育及产业教育审议会报告有感[J].职教通讯, 2004(11).
[19]葛永庆,史景轩,李英.中日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2007(4).
[20]何锡涛.中日两国五年制高职发展的比较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21]欧阳珺茜,杨广晖.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