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得清
大学语文“痛”在哪里
文 | 马得清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赵洁在《“大学语文”之痛》一文中说:在教育部一再重申要重视‘大学语文’课之后,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始了行动。但无论是将其设立为除中文系以外本科生的必修课,还是一些大学老师将其作为教育科研的大课题,不可否认,在如今的大学课堂里,‘大学语文’课依然处于边缘地带。”(《光明日报》2017年5月18日)
针对问题,作者提出解决之道:调整高校课程设置,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强课程的师资力量建设;关注大学语文课堂,从教学理念、课程价值方面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科学化教学;在既有环境下,寻求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作者所言,不无道理。
一项调查显示,仅34.8%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边缘化已成为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不争的事实。
据我所知,早在2007年就有媒体报道过大学语文边缘化这一问题。此后,有关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报道从未中断。我认为,大学语文被边缘化,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妨从多个方面做点详细的分析。
大学语文不受学生欢迎 2015年9月28日,“中国教育报”以“大学语文,何时不再‘边缘化’”为题,报道湖北大学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情况。与会教师纷纷表达了一直被学生追问“大学上语文课有什么用”的压力。记者调查发现,有人直言,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教授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备受学生冷落。
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佳。2008年,一项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调查显示,认为效果“一般”的占63%,认为“差”或“较差”的占12%,只有25%的学生认为“好”或“很好”。大学语文教学自身存在问题是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我们应重视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重视学生上课的感受、收获和意见,这样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高校不重视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 高校普遍不重视大学语文是不争的事实。2013年,一项包括91所高校在内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34.8%。无论从认识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结构中的地位都被弱化。
高校不重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 高校普遍不重视大学语文,也不重视大学语文教材。为了追求职称评聘成果,很多大学自编教材,最终造成教材编写思路差异大、教材内容陈旧、主题混乱、功能不统一、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就编写思路看,有的按照文学史脉络来编写,有的则按爱国、青春等专题来分类,还有的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来编排。有统计称,大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种甚至一千多种不等。教材质量不高,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和地位。
大学语文课时设置不足 大学语文课时在逐渐减少,有不少任课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学时不足,就很难发挥育人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滞后 从1978年至今,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经历了30多年的探讨与争论后,到现在还没有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成体系的学科。
高校大学语文教师不受重视 大学语文教师面临诸如学科地位不高,待遇不高,科研经费少等问题,有些大学甚至没有语文教研室和研究经费。面对尴尬处境,有些大学语文教师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已经不知道当初选择站上语文讲台到底是不是对的。”
很多人早就认识到,我们既要注重从政策角度保障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待遇和研究经费,也要从重建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培养的机制和改革大学语文的教法等方面,努力提高大学语文的综合教学质量。问题在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中小学语文教育影响 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中考和高考制度下的应试教育、唯分数评价学习效果的大环境中。语文教学整体上难以落实综合教学目标,语文教学难以活起来,出现诸如课文过度解读,课外阅读萎缩,教学重点被考点替代,作文教学也堕入应试化等问题。
这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母语的兴趣,应接不暇的周考、月考等追逐考试分数的做法,使得大部分语文老师和学生无暇自主阅读大量的原著。从这种基础教育中走向大学的学生,母语涵养自然贫乏。这客观上给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大学语文与时代需要脱节 这是根本原因。我们的时代需要一大批有母语涵养的大学生,但是,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内容大都局限于古今中外的佳作,几乎和中学语文教材选编方式一样,没有考虑时代需要,不能教给学生思辨性实践能力和综合性审美能力,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具体落实在包括思辨和审美在内的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态度上。
学习大学语文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需要内容非常丰富。比如,有的侧重于政论文,有的侧重于科技汉语论文,有的侧重于实用文体写作,有的侧重于古代建筑学文献,有的侧重于音乐、美术、体育汉语文献,有的侧重于古代数学、物理、化学、医药学汉语文献,还有的侧重于演讲和新闻写作,有些大学生希望学习文学创作,甚至有些大学生还希望能学到情书写作的本事。
也就是说,我们仅仅把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的思路非常狭窄,没有充分细化考虑学生对切实发展自己所需要的汉语能力的多元化需要,关门选编教材,试图用单一的教材涵养所有大学生的汉语能力。
大学语文教材选编封闭,课程设计一元化,教师仍然像教中学生那样讲解教材,不顾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枯燥乏味感也就是必然的。加上把学生圈在阶梯教室里,大班额上课,课堂纪律和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从以上多方面的分析看,大学语文被边缘化,原因复杂。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得综合治理、对症下药才行。比如,要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要,解决大学语文的定位、课程创新、教材选编、课时、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创新、考试方式、经费落实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大学语文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做,符合教学相长的规律。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性学习需要,提高教学能力,大学语文教师的责任感就会增强,就会主动开发大学语文课程;就会获得教学信念,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完善课程,建设课程,努力提高自己所教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吸引力;管理者也就会通过多元化思维,多种方式,把大学语文构建成时代所需要的,能满足大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精品课程,也就有了可能。
如果我们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这样做了,大学语文还会再痛下去吗?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