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京凤
【摘要】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工匠精神也有了更多内涵,包括敬业、诚信等,但是目前我国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缺失严重,工匠制度不够健全。为了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作用,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工匠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制造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尤其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该词汇成为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背景下,工匠精神需要更多地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不断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同时,从实践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因此,要深入探究当前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站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对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工匠精神的“富强”、“文明”内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各行各业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行业竞争力,从而推动国家走向富强和文明。首先,我国工业正进入精细化生产的阶段,产品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砝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并不理想,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了一定挑战,因而培育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步上一个新台阶,也将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其次,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工匠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培育工匠精神、发扬工匠文化,不仅能推动物质文明进步,还能在精神层面传达更多的正能量,改变从业者的精神面貌,从而实现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
工匠精神的“公正”、“平等”内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破坏着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例如产品以次充好、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等,都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偏离了以质量为中心的基本准则,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强化产品质量,用品质带动良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公平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得到回归,进而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公正”、“平等”的价值观理念在经济领域得到践行。
工匠精神的“愛国”、“敬业”、“诚信”内涵。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流通日益频繁,“中国制造”正代表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一张响亮的名牌。因而,“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如何,就愈发关系重大。培育工匠精神,能够提高从业者的工作责任感,为产品质量提升不遗余力,还能够提高从业者的敬业程度,使其以更加严谨、认真的态度投入到产品生产中,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改进与完善产品,提升企业品牌力和市场号召力,从而提高“中国制造”的信誉度。此外,用心完成好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精确把握制造过程的各个细节,也是工匠精神“诚信”内涵的体现,能够促进产品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诚信”的口碑。
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即通过读书走上仕途,只有在读书这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才会去做工匠。这种传统观念至今还影响着许多人的人生理想,很多人期望通过读书“修身养性”再“治国平天下”,而工匠这一职业显然不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因而在社会上,“学人”既有声望又有地位,而“匠人”则容易被边缘化和忽视,导致工匠们往往有较为强烈的职业自卑感。职业自卑使得大多数工匠缺乏存在感和成就感,更难激发其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从而导致工匠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工匠职业声望的提高。
二是工匠制度不健全。从当前发展情况看,我国的工业化和自动化水平日益提升,这直接影响到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使得一些从业者一直秉持的职业精神逐渐淡化,而大多数企业的工匠制度不健全,也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缺少制度支撑。在自动化生产链中,从业者分散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对于产品质量很难有整体的把控,缺少产品改进的发言权,从而影响到其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完善的工匠制度做支撑,将很难改变这种状况。此外,基层从业者如果长期工作在同一岗位,如何寻求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企业管理者又如何对从业者进行评级、激励、升迁等,都迫切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由此可见,工匠制度不健全,是影响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播的关键因素。
三是工匠文化缺失。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但从目前情况看,工匠文化缺失的现象较多。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许多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而各行各业工匠文化缺失的现象较普遍。例如,当一些技术创新或者产品改良被媒体宣传时,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看到品牌名和企业领导的名字,而真正做出贡献的从业者却未被提及,这是工匠文化缺失的典型表现。所以,我国的工匠文化培育应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比如以工匠名字对品牌进行命名等。
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是人才培养的准则。各大高校、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落实。一是要明确工匠精神在“敬业”中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培育升格为价值观教育,为“人才”注入更深的内涵。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学生实践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鼓励学生来到生产第一线,感受产品高品质的重要意义。三是要深入发掘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在传统含义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彰与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应贯穿整个生产活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日渐加快,工匠精神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工匠精神应贯穿于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企业和员工的生产过程中。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企业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许多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思想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组建党组织、工会组织,这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了很好的“土壤”。
完善和创新工匠文化。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来说,工匠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因素。工匠文化的完善和创新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各级政府、社会组织需要宣传的内容,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消除社会对工匠这一职业的偏见,让工匠精神重新焕发内在活力。同时,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从业者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和报道,为工匠文化的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此外,还要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构建良性竞争的工匠文化,通过技术比武、流程改造、设备攻关等方式,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促进从业者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进步,使工匠文化能够落到实处、细处。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①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②彭兆荣:《论“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基于中国传统“考工记”之形制》,《民族艺术》,2017年第1期。
责编/贾娜 刘芋艺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