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以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为例

2017-06-21 15:07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经管类基础课精品课程

李 林

(武昌首义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64)

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以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为例

李 林

(武昌首义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64)

文章采用文献阅读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回顾了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研究现状,从建设必要性、建设内容和建设作用等方面介绍了武昌首义学院已建成并运行的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群,重点介绍了“教+学+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回顾了在教材开发、教学法推广、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考核制度改革、网站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教改措施及成效。

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群;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施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一目标对高校加快转变传统观念、加快发展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2014年以来湖北省教育厅先后确定武汉商学院等23所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促进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湖北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服务能力、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武昌首义学院(原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于2013年正式启动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群建设。

1 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国内研究文献和调研资料

1.1 国内研究文献

从研究文献看,“课程群”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的概念,在2004年以后逐渐被学界重视。吴开亮在国内最早提出课程群的定义,他认为,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 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1]。吴永红指出课程群以课程作为划分群与群的根据,如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2]。

仅有少数文献研究了精品课程群教学内容建设等问题,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吴开亮提出课程群建设应遵循关联性、整体性、独立性原则。范守信提出课程群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内容[3]。刘思峰对模型、预测、决策等定量类精品课程群的教学改革展开了研究,形成了基础层扎实、主导层过硬、目标层清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群体系[4]。廖良美和白孝忠以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程群为例,提出通过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加强精品课程群建设,可以促进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5]。张鄂探讨了面向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机械设计学”精品课程群建设,明确了将实践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探索了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构架 ,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6]。

王龙以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为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挑战是项目推广和应用,项目理念标示,改进平台技术方案,完善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提出了从优质资源建设,消除资源在语言、文化、技术、获取诸方面的障碍,通过研究、评估、互助社区来激励资源的应用[7]。

1.2 省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调研资料

从2011年起,项目组先后走访了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广州南洋理工学院、广州华夏学院、常州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商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等12所省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借鉴了上述高校的相关经验。

1.各高校通过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不断优化完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理顺先修后修课程的关系,避免内容重复。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较早地开展了对经管类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引导并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

2.绝大多数高校均建成了几门校级或院级精品课程,极少数高校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但精品课程群尚未形成。

3.绝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科内或专业内的精品课程群尚未真正形成。极少数高校精品课程群建设已经起步,但对精品课程群建设不够深入,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规划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2 课程群建设的研究现状

2.1 建设的必要性

1.教学资源建设薄弱。主要表现为:师资队伍建设中单门课程“封闭式建设”现象突出;尚未建成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线上教学资源空白;国内研究型大学编写的教材在本校适用性不强,同时自编教材建设滞后。

2.教学组织和实施中,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仍然占据主体,缺乏必要的上机、模拟等实验教学内容,专业基础课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性不强。另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欠缺、自主性学习不足,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等课外实践偏少。

3.新型教学手段不多,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式教学、微课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不多;沿用“期末考试一张卷”的考核模式,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应用能力和期末考试的综合考核。

2.2 建设的主要内容

1.精品课程群内课程间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教学大纲及教案修订,自编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2.精品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教学团队数量和结构等的优化,师资队伍在课程群内的开放性建设。

3.精品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建成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互动互补。

4.基于师生“双主体”理念的“教+学+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开发及应用。

5.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

2.3 建设的作用

1.本精品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改变了经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陈旧、精品教学资源建设薄弱、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强的现状。基于师生的“双主体”理念,开发并推行了“教+学+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武昌首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两大一级学科,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3 600余人,占全校在校本科生人数的36%。近3年来,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群已累计向该校1.2万多人次学生授课,成果应用受众面广、影响性较大,对人才培养反哺性强。

3 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群建设内容

3.1 构建了1个精品课程群,划分了3大课程模块

在调研12所省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础上,围绕企业价值链设计了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在经管类5个本科专业内打通了专业基础课,初步建成了由14门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组成的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群,具体体系见表1。划分了经济类模块、管理类模块和工具类模块,其模块一览表见表2。

表1 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群构成体系一览表

表2 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群模块一览表

3.2 在精品课程群内开发并推行了“教+学+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1.“教”即建设精品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教法、课程网站等

第一,通过师资引进、师资培训、跨课程培养、集体备课、20名企业兼职教师助力教学等多种方式,优化了教学团队的数量、职称和专兼职结构,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二,本着“尊重权威教材、立足本校实际、选编相互结合”的原则,出版的12本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呈现出“理论适中、案例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这批教材在10余所同类院校中使用已达3年,广受校内外师生好评。

第三,将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式教学、微课、文献嵌入式教学等方法和手段融入了精品课程群内所有课程中,教学方法改革成效显著。深化改革课程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作业形式单一、“期末考试一张卷”的考核模式,解决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应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优化作业和试卷内容,在基本概念考核外重点以案例分析、问题诊断为主要形式。改革考核计分方式,推行“二一七”比例,即: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20%)、上机模拟成绩(10%)和期末考试成绩(70%)。把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实验环节等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了突出并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经教务处同意并推行了课内实验成绩不合格则该门课程总评成绩不合格的考核制度。

第四,建成的精品课程网站依托学校官网实现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并向学习者开放,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对学习方式和过程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群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专业基础课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取得了显著效果(见表3)。

表3 专业基础课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一览表

2.“学”即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强调自主学习的过程

第一,宣传了自主学习的理念。14门精品课程在教学中通过介绍自主学习的意义、内涵和方法等方面向所有学生宣传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理念深入人心的目的。

第二,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在课堂实验教学中,3~4人为一组,通过分组讨论后利用实验软件完成上机环节,加强了学生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在作业设计和试卷命题中,在保证基本的理论知识全覆盖的前提下,重点以案例分析、问题诊断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主讲教师通过精心备课实现了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内容源于但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学习;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实际,通过开展学生间“结对子”的合作式学习,发挥班干部、学习自主性强且成绩优异的学生的作用,实现了共同进步。

第四,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方法。结合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主讲教师向学生传授了课堂听课、笔记记录、参与发言、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课后阅读等多种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践”即支持学生专业实践

在课内,依托校内实验教学平台,14门课程均开设了8~16学时的上机或模拟内容,实现了课内理论学习和课内实验模拟的有机结合。在课外,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参加学科竞赛等专业实践,提高了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大力推行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教育,实现了“以赛促学、赛教结合”。教师将历年来广受学生欢迎的竞赛题目开发并内化成教学内容,在《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课程中形成新的案例,通过案例导读、分析和总结,解决了如何将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与课程建设有效结合,相互促进的问题。这些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4 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群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化建设以建设应用型本科为办学定位,紧密围绕14门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综合改革,潜心教学改革,初步建成了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线上线下、共建共享”为特色的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群。

4.1 课程群“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特色鲜明

1.在精品课程群建设中重视了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及开发,重视学生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累计有50余人在学校、政府、社会及家庭支持下,在课程组教师指导下,投入150余万元在APP设计、文化传媒等领域开展了创新创业实践。

3.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的人数明显增多,学生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明显增多。近4年来累计有1 100多人次参加了湖北省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赛事,有200多人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奖励。

4.2 课程群“线上线下、共建共享”效果明显

1.课程教学线上线下互补性强。在线上,学生登录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无障碍地浏览精品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大容量的信息传输。在线下,将嵌入式教学、行为引导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精密组织、精心设计、精细管理以提高课程“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

2.一方面,师资队伍实现了由“封闭建设”向“开放建设”的转变。首先在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共享“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的授课视频、案例库、教案等教学资源,加快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其次通过示范性教学、教学研讨、科研合作等形式,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教学团队数量、结构等不断优化,主讲教师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精品课程群新增10名专职教师和20余名企业兼职教师;7名主讲教师晋升为讲师;8名主讲教师晋升为副教授、其中1人遴选为硕士生导师;3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5名主讲教师入选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及其培养对象;25人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

3.一方面,通过校校合作,聘请了985、211高校的6位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指导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借鉴校外成功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相继从湖北航天信息、东湖高新集团、楚天高速、周黑鸭等企业聘请了20余位企业兼职教师,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密切合作助力教学,既提高了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企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4.3 课程群对专业课程建设的示范性和引领性成效显著

课程群建设发挥了对专业课程建设的示范及引领作用,经济管理学科新增《税法》、《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2门校级精品课程,新增《审计学》、《营销礼仪》、《网络营销》、《营销渠道管理》、《国际商法》等院级优质课程。新增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罗莎食品有限公司、绝味食品等3个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合作内容不断深化。

4.4 课程群对教学及专业建设反哺性强

课程群建设孵化出一批教研教改项目及成果。新增省、厅级教研项目10余项,直接促进了本校经管类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专业相继获批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撑周黑鸭公司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入选2016年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专业相继获批校级品牌专业。

文章立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武昌首义学院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精品课程群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回顾了课程群建设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内容及取得的成绩。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精品课程群已在本校应用推广,近3年来,改变了本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陈旧、精品教学资源建设薄弱、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强的现状。基于师生的“双主体”理念,开发并推行了“教+学+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人才培养反哺性强。

[1] 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69-71.

[2] 吴永红.关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群体系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32): 50-51,54.

[3] 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25-27.

[4] 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定量方法(模型、预测、决策)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39-142.

[5] 廖良美.白孝忠.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精品课程群建设理论依据及措施——以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程群建设为例[J].企业导报,2014,(18):158-159.

[6] 张鄂.面向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机械设计学”精品课程群建设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128-130.

[7] 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责任编辑 王菊平

2017-03-29 doi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3.03

李林,男,青海海东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课程群建设、专业集群建设。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5450);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6458)。

G642

A

1003-8078(2017)03-0012-05

猜你喜欢
经管类基础课精品课程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