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洋++苏志永
摘 要:通过工程实例,具体通过工艺要求、设备安装、工艺运行等探讨体型小、高度大的构造物施工方案。
关键词:吊篮;内架;倒模;翻模
由于项目需要,目前很多工程存在形体小,高度大的项目;这种项目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施工方案和施工机械选择不当,施工成本就越显突出。特别是一些涉外项目,工程地点远离大陆,当地设备相对奇缺,施工方案和设计选择就更为重要了,本文就某一国家重点扶持非洲项目为例,分析和探讨该类项目的施工经验,以便共同探讨。
一、工程概况
非洲日产450吨浮法玻璃厂项目,位于建筑施工条件、设备及管理非常落后的南非某国,项目主要设备和材料均由国内通过海运运输到南非海港,再由南非通过内陆运输到该国;建筑材料的供应都非常困难,且该国气候条件8~12月经常有风沙天气,风速较大。而该工程需建设一个100米高的烟囱及40米高容量为500立方米的倒锥形水塔。
二、方案和施工技术选择
针对该项目特点,前期我们做了的施工调研,充分了解当地的施工条件、施工工人的技能水平;我们开始提出了两种施工方案:第一种采用滑膜施工工艺;第二种采用外吊篮内架,翻模施工工艺。经过经济和相关技术分析对比,我们对水塔采用了满堂脚手架和悬挑脚手架相结合的翻模施工工艺,对烟囱采用了外吊篮、内架施工工艺。
三、施工技术要点和设备安装
针对水塔施工我们主要采用满堂脚手架和悬挑脚手架相结合的翻模施工工艺,水塔施工关键要点是水箱施工,对悬挑脚手架有很高的要求,因为水箱体积太大,悬挑半径为12米之大,本文不作为重点论述,现针对烟囱的外吊篮内架,翻模施工工艺做详细的介绍。具体操作如下:
1.操作平台,垂直运输系统的设计与组装。
(1)操作平台系统设计与组装。操作平台系统由提升架、辐射梁、缆绳、内钢圈、外钢圈、外吊架组成,提井架为长5.5米,内径为0.4米,由4根长5.5米的L50×5角钢、L30×5角钢与20根长0.38米的[10槽钢焊接完成,焊缝hf≥6mm;辐射梁由20根长3.6米[12a槽钢组成,与提升架焊接连在一起,外吊架由20根长3米U型L30×5角钢组成,每根吊杆中间隔1.2米用L30×5角钢焊接3个短支撑,用以铺设木板.挂在辐射梁上用定型卡具卡紧.在每两个吊杆之间上铺设5cm厚木板,架板之间及架板与吊杆之间均用铁丝捆牢,外吊架底部及外部均布置密目式安全网.
垂直运输系统主要采用2台3T电控卷扬机(外架提升一台,施工材料提升一台),支腿、吊笼、5个3T的起吊葫芦。支腿由6根长12米的[14a槽钢构成,每两根槽钢相对,把筒壁夹在中间,中间用φ18螺栓连接,间距500mm,螺栓的长度为筒壁厚+150mm,相對两槽钢距顶部100mm处,用φ22螺栓连接,随筒径变化而调节螺栓,以上螺栓作为起吊葫芦的吊点,提升操作平台;在提升架上安装一根φ108,长5m的拔杆,拔杆顶安装一滑轮;在提升吊架顶部安装两个滑轮,以便钢丝绳的安装。施工材料主要采用卷扬机提升,人员通过内架上下。
(2)平台组装。操作平台在烟道口上组装,其组装主要程序:弹十字中心线,划分辐射梁轴线。按施工图将提升架焊接完成,将辐射梁与提升架按图焊接相连。 再用φ18的螺栓将支腿固定在筒壁上,支腿下端用φ22的螺栓连在一起。将吊杆分别悬挂在辐射梁上,用定型卡具卡紧(卡具要双重保险),分别在两个吊杆间,铺设5cm厚的木板,并用铁丝将木板与木板间木板与吊钩间捆紧捆牢。
2.施工工艺运行原理
(1)工艺设计。本工程计划采用“三节翻模模”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为基础施工→烟边口以筒壁施工→烟边口筒壁施工→内衬施工。在具体施工时,考虑到烟抠以下结构与烟筒结构相差较大,可以只在烟筒按照本工程方案施工,烟口以下按照普通倒模施工。
(2)工艺运行。将提升架通过支腿用起吊葫芦随烟囱筒壁施工逐段提升,每次提升后用垂准仪进行垂直校正。每次提升3.5米,每个施工段内钢筋工、木工、架子工、砼工配合施工,完成3.5米后,把操作平台放在已达到施工要求强度的筒壁上,然后,把支腿升高3.5米,用螺栓再固定在筒壁上,每个螺栓孔用微膨胀干硬性水泥砂浆将孔填实,通过把吊葫芦固定在支腿上,再把操作平台升高3.5米,分两次进行下一个施工段的施工,如此重复进行。
四、施工效果及成就
目前该项目已经水塔已经施工完毕,烟囱已经施工到56米,从施工质量、进度、投资方面来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避免采用全滑膜施工因为缺材料导致的停工现象(国外项目物资采购比较困难,经常会出现停工待料的情况);也节省了采用滑膜施工必须采用的支撑槽钢及滑模工艺要求设备的来回运费。
参考文献:
[1]张佩媛,王福昌.吊篮在建(构)筑物外装饰上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21(5): 450.
[2]朱艳伟.内架外挂拼装模板技术在客运专线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隧道建设,2007,S1(5): 59-61.
[3]郭桦,宋国仓,张珂.U型高处作业吊篮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J].建筑机械化,2010,31(1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