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南+李坊贞
(1赣南师范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 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走班制”的发展历程,比较国内外“走班制”开展现状,重点对我国“走班制”目前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实施策略、教学评价、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走班制”在高效课程开发、高效教学管理、评价、基础教育阶段“走班”、部分“走班”等方面还有待研究。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走班制 发展历程 研究现状
2014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考试制度的改革,并指出了将采用“走班制”、“选修课”形式改革。通过对“走班制”的内涵、发展、开展和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走班制”的内涵
“走班制”是指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自主选择上课班级进行“走班”学习,教学和评价都分层进行的一种教学制度[1][2]。“走班制”形式是“走”,但其本质是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学校、老师和自身实际和特点,按兴趣选课,按教学方式选老师,按课程安排选时间。而学生通过选择课程,量身定制出自己的“课程表”,这就是“选课制”。“选课制”是“走班制”的基础。
“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教学相似,都是以“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实现发展”为原则。但二者质的差异:“分层”教学重在分,以能力或成績分层,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走班制”也分层,除能力外,学生还可按学科、兴趣等因素选择,因此不同课班级可能不同,即本质上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形式上需要“走班”[3]。
2.“走班制”发展历程
“走班制”的发展是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2],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推广发展阶段三个阶段。
2.1“走班制”的萌芽——“分层”基础的形成
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有了“因材施教”的分层思想,但现代“分层”教学的开端是1868年的美国,教育家哈里斯(W.T.Harris)在圣路易州开创的“活动分团制”初具“走班制”的分层基础[4]。随后“分层”教学逐步发展,但总体上还是以典型的“能力分层”为主,本质上还是属于“分层”教学的范畴。
2.2“走班制”的形成
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分层”教学迅速发展,但以“能力论优劣”的分层受到抨击,并两度由于战争因素停滞发展[4]。二战后人们重新对教育投入大量精力,在不断的质疑和探讨中出现了“学科分层”,学生不同学科有不同层次,就必须进行选课和“走班”,“走班”开始真正实现。美国“走班制”在这段时间被引入学校教学实践中并探索成型。
2.3“走班制”的全球推广及发展
二战后,美国“走班制”教学模式被迅速引进其他国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中小学普遍实行“走班制”。六七十年代后又有德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引进并推出了不同形式的学科分层模式,逐渐取代了以能力为主的分层教学形式,如德国提出“FEGA分层模式”[4][6]。经历这个阶段,国外“走班制”发展已日趋成熟。共同特征有:开设大量选修课,淡化班级概念,实行选课、教学、评价等多元分层[2][5][6]。
2.4我国“走班制”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走班制”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集中在高中阶段,先后在黑龙江、湖北、山东、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分层走班教学”实践,为我国“走班制”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6]。
但是由于起步晚、发展缓、实施条件难等诸多原因,“走班制”尚未全面实施推广。付真真(2013)对烟台市区十三个高中进行调研发现,学校基本实行班级分层,少数有班内分层,尚未实行“走班”[7]。该调查大致反映出我国多数学校的现状。
3.我国基础教育“走班制”开展的研究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走班制”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实施策略、教学评价、问题与对策等方面[1][8][14]。
3.1教学模式研究
早期多数学校采用的是若干科目按照成绩分为A、B两个层次,有条件的可以分层后自由选班,条件限制则采用邻班走班。近年来实行走班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可供选择的选修课也越来越多,分层越来越细[8],相应的硬件设施和指导制度日趋完善。
3.2课程设置研究
实行“走班制”要求学校开发大量的地方或校本课程作为选修课,并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或者研究性课程。而我国采用“走班制”的学校多数还是以必修、选修教材为主要课程内容,地方、校本、研究类的课程较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必修课“走班”上。部分学校如北京四中、北大附中、北京101中学已经开设上百门选修课程,在国家三级课程体系开发上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3.3教学管理研究
我国实行“走班制”主要采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班级组织形式。孔宇玮(2003)谈到上海某小学设置的班级组织形式还有兴趣班形式[9]。
桑明国(2012)阐述了潍坊中学的管理流程,首先组织学习宣传到位,继而根据走班需要进行硬件设施的改造,教师指导学生分层,接着学校统一调整,形成教学班,然后进行分层教学、评价等[10]。不同学校教学管理不尽相同,多数学校教学管理共同的地方有:采用导师指导制度,教学班级科任老师负责制度,教学班内挑选班干协助考勤、管理等制度。
3.4教学策略研究
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张晓玲(2013)介绍了潍坊中学的实施策略,采用了多元分层,具体包括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方法分层、教学评价分层[11]。目前多数实行“走班制”的学校采用类似潍坊中学的教学策略。
潍坊中学的“走班制”实施多元分层如下:按一定标准将学生分为A层(基础层)、B层(提高层)、C层(优秀层),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基本目标(都要掌握的内容)、深化目标(B、C层次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拓展目标(适合C层)。在教学方法上,对A层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练习,B层重在点拨、精讲、讨论相结合,C层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评价采取分层制,以试卷为例,试卷采用必做题和附加题,A层只做必做题,B、C层两种类型的题都要做,在B层和C层的阅卷上也有区别[11]。
3.5教学评价研究
多数研究者认为评价应该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重在过程性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发展,以评价促发展[12]-[14]。例如王卫(2011)论述了“努力指数”评价方法[12],虞晓贞(2015)还提出了根据课程类型设置分类评价[13]。同时,意识到评价的难度,在实施“走班制”过程中,评价相对而言滞后于教学。
3.6问题与对策研究
有关“走班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文献最多,反映了多数人对“走班制”实效性的关注。蒲先磊(2011)对制约“走班制”实施的问题论述比较全面:沟通不到位,教师素质不均衡,学校软、硬件设施不足,评价滞后,考试制度制约等[1]。除此之外,大量的课程开发、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疲于应对等也是限制“走班制”实施的重要因素。在对策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对教师的针对性培训、教师团队的协作备课、学校教学设施的改善等。
4.我國“走班制”在基础教育开展的研究的不足
4.1高效课程开发、高效管理研究的不足
“走班制”的实施意味着学校要投入精力进行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开发校本课程、设立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它对教师提出挑战。同时“走班制”给学生自由的同时容易使学生形成懒散的风气,进而影响学校管理、课堂管理。尽管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对如何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效率、改进教学管理措施等研究仍显不足。
4.2评价研究仍然显得不足
2013年《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要进行绿色评价体系研究,不同地方、不同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绿色评价”,从而全方面多角度地评价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一些学校、老师囿于“应试”心理,往往拖延应付,徒具“素质教育”之表而行“应试教育”之实。而在新环境“走班制”下,评价完全可以抛弃过去顾虑。因此,基于“走班制”的“绿色评价”研究很有必要。
4.3基础教育“走班”研究的不足
目前大多数研究侧重在高中“走班”研究,初中小学“走班”的研究较少。笔者随机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主题“走班制”共有435篇论文,其中“高中”有167篇,而“初中”“小学”分别为31篇和36篇。在继高考和高招制度改革后,初中和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
4.4部分“走班”的探索推广
在“走班制”的研究中,重视全校全员“走班”研究,却忽视部分“走班”研究。实际上,多数学校不具备全员“走班”的软、硬件设施和师资、管理队伍。然而对部分年级、学科、班级甚至某些兴趣小组的走班,绝大多数学校是可以进行的。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科方面可以率先实行“走班”,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5.结语
新课改正进入新一阶段,我们要继续探索教育规律,摸索适合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走班制”教学探索或许是其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在依托学校实施“走班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探索基于“走班制”的高效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和高效教学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地构建全面促发展的学生“绿色评价”体系。同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的“走班制”尝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进行部分“走班”如“兴趣走班”的实践,以充分实现“走班制”带来的学生个性解放、兴趣发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蒲先磊.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杨琴.美国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3]张晓玲.高中生物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的策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4]叶琳.分层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反思[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5]施大华.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分层走班的实践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5,07:166.
[6]杨鸿燕.美国加州韦伯高中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7]付真真.高中生物学分层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8]徐耀华.分层教学对初中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9]孔宇玮.小学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3(04):58-60.
[10]桑明国.普通高中分层走班教学管理的个案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1]张晓玲.高中生物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的策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12]王卫.走班制教学中的“努力指数”评价方法[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04):25-27.
[13]虞晓贞.全员走班制教学下学生评价方法的实践[J].上海教育,2015(Z1):84-85.
[14]王燕.培智学校“走班制”教学的学生评价[J].现代特殊教育,2015(11):56-5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基于“走班制”的学业评价体系研究——以赣州三中初中生物学科为例》(编号YC2015-S38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