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改善路径探究

2017-06-20 15:09刘璐
文教资料 2017年10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

(武汉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 通过对民办高校武汉工商学院58名辅导员进行调研发现,武工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经从辅导员管理机制、辅导员发展与提升、辅导员职业感受等方面对武工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提出应建立辅导员科学管理机制,营造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环境;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养,增加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筹码;培育辅导员敬业精神,建立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愿景,以期实现民办高校辅导员以饱满的职业生存状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促进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民办高校辅导员 职业生存状态 科学管理机制 职业能力 内在敬业精神

一、武工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调研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前期调研以武工商58名辅导员为主要调研对象,在文献研究与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基础上,编制“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调查问卷”。

问卷由三个主要版块构成:(1)关于辅导员管理机制调查:主要包括辅导员日常管理、工资待遇、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调查。(2)关于辅导员发展与提升调查:主要包括辅导员能力素质、专业提升、发展空间、晋升渠道等调查。(3)关于辅导员职业感受调查:主要包括辅导员人际关系、职业认可、职业感受、职业规划等调查。问卷采用五分量表法,1=非常不符合,2=基本不符合,3=说不清楚,4=基本符合,5=非常符合。调研采取面对面发放问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为95%。

同时针对武工商辅导员及辅导员的管理者——书记、学工领导等人群设计开放式问卷,采用访谈法进行深入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武工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具体体现为辅导员薪酬待遇与责任不对等,管理机制不合理;发展与晋升空间有限、渠道不畅;职业感受内外认可度不高,工作缺乏热情与自豪感。

(一)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合理。

据调查,武工商被访的辅导员中有89.66%的认为学校对于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是严格的。调查显示,重行政少人性、重制度轻人文、重管理少沟通、重限制少支持的辅导员管理制度是造成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武工商DS学院党总支书记指出:“学校辅导员管理制度不健全,机制缺乏灵活性,管理过于粗放,总体上需提高的地方有很多。”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其肩负教育、服务、管理学生等多重重任,尤其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时间与空间拓展性较强,工作见效周期长且成果无形化,严格的行政与量化的管理制度,不利于辅导员积极工作心态与良好职业状态的形成。如具体到组织学生班会次数、日常工作日志篇数、与学生谈心次数等数据化的考核制度,易使辅导员疲于应付刚性的事务性工作要求,且易产生工作不被信任的情绪,致使工作积极性逐渐消极,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与职业生存状态。

(二)辅导员发展空间有限。

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只能从技术职称和行政职务两个方向努力。技术职称方向,评定职称涉及科研成果与教学课时。因辅导员日常忙于思政教育及日常事务工作,且相对于专业教师而言,缺乏对口学科背景及代课经历,申请代课犹如钻山塞海,致使最终在评定职称时显得步履维艰。行政职务方向,因高校行政职务数量有限,辅导员人数与行政职务数普遍呈现僧多粥少的状态,通过调查访谈,有辅导员反映行政职务的晋升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非个人因素影响,无疑进一步加大行政职务晋升的难度。因此,武工商75.86%的被访辅导员不认为辅导员工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74.14%的被访辅导员认为辅导员晋升渠道不畅。武工商WF学院党总支书记指出:“武工商辅导员目前大多处于职业发展的瓶颈期,晋升制度不够合理通常,致使辅导员前途发展不明确,缺乏前进的动力。”可见武工商辅导员发展空间有限,发展路径不畅。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选留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且一些辅导员非思政专业等科班出身,未系统接受过思政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运动政治理论的能力略显不足,加之上岗前未接受系统的思政、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内容的岗前培训,在实际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多凭借薄弱的人生阅历与自身已有知识开展,缺乏科学与有效的方法。此外,出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性,学生管理工作负荷较大、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致使时间与精力碎片化,自身专业知识或提升学术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部分民办高校存在辅导员职业忠诚度不高的问题。

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普遍呈现职业忠诚不高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自我职业认可与职业自豪感较低,工作缺乏成就感,致使辅导员职业忠诚不容乐观。武工商51.73%的被访辅导员表示在社交中对自己的工作不会感到非常自豪。60.34%的被访辅导员表示有其他发展机会,会考虑换工作。在以教学为第一要务,科研是最高标准的当代高校场域,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育人队伍中坚力量的辅导员,时常因工作缺乏专业与技术性被学校及领导甚至社会忽视,在高校的地位明显低于教师,在学生中缺乏威信,在高校中存在感较低。加之辅导员权责不明晰,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均可向辅导员安排工作,繁杂的事务工作与低落的存在感致使辅导员群体内心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造成辅导员职业忠誠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

二、武工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改善路径探究

改善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的改善是一个相对较漫长的过程,改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高校与辅导员双方共同努力,为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的改善群策群力,实现民办高校辅导员以饱满的职业生存状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促进民办高校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具体而言,要建立辅导员科学管理机制,为创造良好的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环境;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养,增加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筹码;培育辅导员内在敬业精神,建立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愿景。

(一)建立辅导员科学管理机制,创造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环境。

上海市科教党委书记李宣海曾指出:“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辅导员要有奉献精神、强调队伍的稳定性,而不是真正地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上下功夫,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建立辅导员科学的管理机制,在创造民办高校辅导员良好的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环境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学校管理应注重柔性化管理。“柔性”管理是相对“刚性”管理而言的。与主张严格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与约束教职工、严厉奖惩、从严治校的“刚性”管理不同,“柔性”管理以人为中心、以情为主线,借助非强制性管理与非权力性影响力,依靠教师群体的价值认同与凝聚力进行管理。需要指出的是,柔性管理不是否定或排斥制度,而是用价值、信念与情感协助制度,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出于教师工作独有的“示范性”,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师风师德的育人气息体现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做到对学生言传身教。刚性的规章制度管理对强调自我修养的教师而言,恰似一把把无形的枷锁,深感禁锢与束缚。尤其对处于学生工作一线的高校辅导员而言,日常工作繁杂,生活压力沉重,长期积累的压抑心理与负面情绪无处释放。学校更应注重柔性管理,引导辅导员发自内心认同并遵守制度。在辅导员日常管理中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纽带,重视人文生命关怀,将辅导员的消极体验转为幸福体验,改善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状态。

2.学校管理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研究发现,辅导员群体不断增强的焦虑与压力主要来源于薪酬过低与评价机制不合理。在物质层面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的教育大环境下,同时要迎合不合理的评价,辅导员群体常常会选择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或教育策略,尽管他们认为这样做并不符合教师职业崇高的德育初衷,长此以往,辅导员就会失去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导致职业生存状态不佳。因此,构建以促进辅导员良性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发展性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建议学校在对辅导员进行评价时,侧重发展性目的的评价。合理权衡查课、走访学生宿舍、与学生深入谈心次数等机械数据统计所占的考核评价比重,更多地关注辅导员的潜力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优缺点的总结、建设性工作的过程评价。如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后学生的进步,疏导心理有问题学生后学生的改变,注重科研水平沉淀后的科研成果等,避免让有实力、有潜能的辅导员整日困扰于到课率、谈心率、班会率等事务性数据工作。当然,对辅导员进行评价时,需要遵守严格的程序,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3.学校管理应搭建畅通晋升平台。通过调查发现,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不佳大多因为职称评定标准单一、职业晋升渠道不畅。建议民办高校可制定辅导员校内职级制,根据辅导员理论基础、职业能力、工作实效、科研水平等参考因素,设定辅导员职级五级至一级,类似对应实习教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教师职称。这样即便在党政管理岗位晋升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相应的待遇保障,改变辅导员工作缺乏畅通晋升的局面,改善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存状态。如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俞涛所述:“辅导员应该有自己的‘码头。”要有一套与自己岗位特点相适应的工作水平评估体系,没有水平的评估和在评估基础上的认定,就会让辅导员干了多年之后还在原地踏步,有“码头”,有认定,才能真正改变辅导员的现状,使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

(二)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养,增加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筹码。

“绣花要得手绵巧”,辅导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沉淀积累,以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与素养,为良好的职业状态增加筹码。

1.民办高校应搭建交流平台,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面对日益壮大的辅导员队伍,民办高校可组织建立辅导员协会,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学术交流、印刷发行刊物等为主要职能。如通过协会定期舉办不同研讨方向或专题的“辅导员沙龙”,建立学习型辅导员团队,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间的学习交流与思维互动。同时,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培训常态化。民办高校应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学校师资与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业教师同等待遇,对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激发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满足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被认可感与成就感。

2.辅导员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沉淀,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与素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民办高校辅导员应长期保持学习理念,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学习职业领域最新研究理论成果,积极与同行交流探讨,丰富职业需要的知识储备。同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善于总结升华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对职业领域问题进行反思与理论研究,积极参与科研立项,形成文字研究理论成果。再次,努力将工作当中形成的亮点打造成自己的品牌,开拓自身在各项学生工作当中的专长,并积极参与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显能,沉淀职业能力与素养。

(三)培育辅导员内在敬业精神,建立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愿景。

辅导员敬业精神能激励辅导员努力工作,为职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的辅导员会更加热爱本职工作,职业生存状态会更佳。培育民办高校辅导员内在敬业精神,是改善其职业生命质量、建立良好职业发展愿景的重要途径,对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办高校应提供环境保障,为辅导员敬业精神的培育创造土壤。首先,民办高校应肯定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优秀辅导员定期进行评选与表彰。定期了解辅导员工作的近况、所遇困难并予以指导与帮助,体现出对辅导员人文关怀的工作氛围,增强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认同感,为辅导员敬业精神提供政治及精神保障创造敬业土壤。同时,民办高校应切实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马克思指出:“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切实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生活保障,是辅导员敬业精神培育的基石,只有让辅导员工作没有基本生活的后顾之忧,才能让辅导员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2.辅导员应坚定职业信仰,培育敬业精神。辅导员作为在平凡中寻找自身价值的教师职业,注定不能满足金钱与权力的欲望,更多的是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和坚定的职业信仰,投入教育事业。尤其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与指导者,应切实坚定职业信仰,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秉持厚德育人的品德修养,以敬业爱生为教育理念,关爱学生、倾心育人,以独特的人格魅力特质吸引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快乐。同时应与时俱进,在信息海量、知识更新速度快速的当今时代,利用各种渠道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管理方法,思忖教育的发展,为辅导员敬业精神的培育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晨光.让优秀人才在辅导员岗位上有奔头[N].中国教育报,2013-03-19.

[2]蒋丽琳,覃干超.高校辅导员柔性管理机制构建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基金项目:武汉工商学院2016年校级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辅导员生存状态研究”(I2016003,主持人:刘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渗透专业元素,提高职业能力
基于职业能力供需差异的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化学分析工的技能考核评分标准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