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瑜秀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新疆维吾尔族双语大学生三语对比课程模块建构探析
蒋瑜秀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文章以维吾尔语、汉语、英语为例,通过分析多语对比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建立三语对比课程模块的构想,建议基于语言对比分析和模块化教学,从语言类型、语音、词汇、句法、语篇五个方面来构建三语对比模块,以此加强少数民族三语学习者对语言的多维认识,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不同语言间的负迁移,促进三语的学习及教学效果。
三语对比教学;课程模块;少数民族大学生
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母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自身发展、文化传承和传播,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符合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我国西北地区跨境民族较多,是“一带一路”的窗口地区,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开阔视野谋求发展,加大对全球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多种语言的学习是对外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2001年,英语进入我国民族地区现有基础教育体系后,三语教学现象随之产生。①英语也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外语的诉求较高,但囿于教育环境及文化基础相对落后,使得他们的外语学习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英语学习起点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英语学习动机的模糊与偏差;中小学第二语言习得的复杂性等等。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二语习得和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些内容涉及语言迁移、中介语、语言间影响等三语研究成果相继出现。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具有三语学习背景的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规律以及三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关注范围包括如何培养三语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如何有效利用三语正迁移、文化迁移对语言学习施加影响、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如何有效使用三语课堂语码转换策略以提高三语学习的课堂效果等。
总的来看,国内在汉语和英语语言本体的对比以及二语习得方面已经有了系统研究,著述众多,但关于少数民族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单薄,目前除了一些零散的论文,尚未出现三语对比在课程构建方面的系统研究。究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研究对象多位于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田野调查存在难度,而且许多地区二语教学尚待规范,三语教学更无从提及,这些都导致三语研究相对滞后。
外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言的优势以促进三语的学习,这应该成为双语及三语教育者亟需解决并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必要性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而对比则是一种侧重于不同之处的比较。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研究(Contras⁃tive Studies),是语言分析的一种方法。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对比分析主要运用理论对比分析研究成果,提出语言对比分析的框架,给语言教学提供信息和依据。吕叔湘曾指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语言之间的共性和特点。特别是对教师教学来说,对比分析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尽管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在理论和研究上都受到了挑战和批评,曾一度遭到冷落,但对比分析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所起的重大作用无法抹煞,对比分析对教学和语言习得中问题的解释性以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难点和产生的错误的预测性不容否定。近年来对比分析的研究内容扩大到了语用、文化和话语结构方面,显示了对比分析将在语言习得和教学研究中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对比分析一般分为纯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本文侧重的是教学研究,在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语言对比系统有效地植入语言教学中,构建课程体系,打通认知通道,提高语言思维能力,以此引导“双重正迁移”,使三语之间相互促进。
研究表明语言对比分析可以在元语言意识、语言迁移还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方面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强化作用。通过语言对比可以减少语言之间的负迁移,增加正迁移。从对比分析在三语教学上的应用来看,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清母语、中介语和目的语的复杂关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多维性认识。语言对比训练还可以发展学习者自我监控、自我纠错的能力。而且,三种语言间所产生的多种形态语言迁移现象不仅能够丰富三语课堂语言形态,而且将为三语环境下课堂语言迁移机制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研究素材。②
(二)可行性
在实际教学中,三语对比分析也是可行的。
从语言存在的基础来看,首先,语言特征使然,作为人类交际工具和认知工具,语言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虽然据统计全世界有五千多种语言,但每种语言的内部结构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部分组成,因此,语言之间具备可比性。多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是能够通过对比来进行归纳总结的;其次,从语言研究环境来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世界英语语料库的建立为中介语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料,引入了定量统计分析研究方法,改变了传统应用语言学基于内省和诱导为主的定性研究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开始建设自己的语料库,促进了国内定量统计分析和中介语实证研究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基地及语料库也在建设扩充中。这些都给语言横向、纵向对比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从教学对象来看,首先,少数民族的三语习得者多为大学生,除了上文提到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外语的特殊性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利面,即经过大学前的基础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构概念,具备了学习语言的自主性,而且普遍掌握母语,双语都在能够交际的范围内;其次,学习者具备对比教学的条件。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校前或者预科后大都已经通过了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三级到四级的考试,汉语水平有一定基础,对汉语的结构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认知。研究表明,语言迁移所引起的错误会随着对目的语有关知识的认识增多而减少。③因此,必须尽早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一个理解语言普遍意义的平台途径。
从语言环境来看,在新疆,汉语和维吾尔语是主要交际语。④历年来新疆报考MHK的考生人数比例是全国最高的,可用于语言对比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在逐年增多,如《维汉大辞典》《现代维吾尔语词典》《现代维吾尔语详解词典》《现代维吾尔语》《现代维吾尔语语法》等等,其中大部分的词典都已有了网络电子版,方便使用和查阅。近期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还研发完成了汉语-维吾尔语网页互译软件,可供免费下载。英语课程已经基本在全疆中学普及,英语学习也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习内容。
从语言本体来看,维吾尔语、汉语、英语差别较大。从语系上划分,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从语言类型上看,维吾尔语是粘着语,汉语是孤立语,英语是屈折语。三种语言之间既非同系语言也非同族语言,找到普遍的关联处难度比较大。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提纲挈领,以共时语言为主,找到三语的语言认知难点,对其进行梳理对比举例分析,将这些点的异同搭建成模块。同是对比教学的基础,异是对比教学的着力点。
从语言认知规律来看,以语音、词汇、句法、语篇来构建认知模块是可行的。教师通过对三语的结构对比,预测并突出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使学习者发现语言组织原则、语义编码原则和内在机制,将母语、二语和三语的认知有机结合起来。三语对比分析的着眼点在研究语言本体相似、相异性的关系上。在这里对比分析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对语言表层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可分为四个步骤:(1)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而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2)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3)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预研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一)模块化教学及构建步骤
模块化教学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理工科教学,并深刻影响了文科教学的一种新教学形式。模块化即把复杂系统分解成为更易于管理的模块,模块化的好处是各个单元易组合、分解和更换。因此,在“描写”和“选择”这两个步骤中,我们把收集的语料进行模块化处理。基于语言认知的规律,整理成为语系和语言类型、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这样五个教学模块,各模块既相互独立,又内在联系。在每一个模块中,我们对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三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炼要点,设置任务。最后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困难,记录偏误及正负迁移现象,对模块进行添加和再描述。
(二)模块的构成及要点描述
模块一:需要对比分析世界语系、族群分支、语言及文字类型的特点,三语产生的环境、来源、发展和使用现状。
模块二:要廓清三语发音系统的来源,语音的标记符号,三语共有的音素和没有的音素。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的发音模式为V/CV模式,英语的发音的模式为V/VC/VCV模式,而维吾尔语的发音特点则是重音后置且无声调。如,对维吾尔族学生困扰较大的舌尖前音zh、ch、sh问题,这3个音在英语和汉语里都有相似的对应发音,而在维吾尔语中则没有对应的发音,因此学生很容易将这三个音发成汉语拼音的j、q、x,如茶叶的汉语chá yè,被念成[t∫ɑjε],橙子的英语orange则被念成[οrinjε]。
模块三:要从三语的词类、词义、构词法、词的演变和彼此交叉的借词进行分析。词类上可以从方位词、量词、冠词等三语差别明显的词类讲起。如,英语、维吾尔语都有相似的在词根和词干上附加构词词缀的特点。对于空缺现象尤其要重点描述,如汉语里的离合词现象,在维吾尔语和英语里都为空缺。
模块四:要对比分析粘着语、孤立语、屈折语的特点在三语中的表现,主要从三语句序的特点进行比较。如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结构是主谓宾结构,而维吾尔语则是主宾谓结构。根据语言思维序列,英语和汉语又呈现出不同特点,基本可归为“补缀型SVO”与“铺垫型SVO”。⑤本模块的重点可以放在这些句法结构上面,如介词+名词在句中作地点状语的使用、副词的位置、be动词的使用、there be句型的使用、关系从句的使用以及三语问句的特点等等。汉语特有的句式,韵律结构、“话题+评论”以及“着、了、过”等句式特点也应该在这个模块中有所阐述。
模块五:不仅要从形式上说明三语标点符号和行文的特点,也要从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以及所反映的语言文化特点加以说明。语言差异会具体体现在思维方式、逻辑顺序、表意效果等方面,如汉语“胆大”在维吾尔语中则要用yurɛklik表示,意思是“心大”,而英语里的bold没有与人体器官有关的词源。三种文化中语言空缺是本模块的难点。如英语中的政治、皇室、金融等表达,汉语中的佛教、儒家、民俗、饮食等表达,维吾尔语中的伊斯兰教、音乐、习俗等表达的异同和缺失。本模块可以细分为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审美情趣、传统文化观念、饮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语言对比。
应该说明的是,这些模块属于语言知识类,适用于专业基础课,不归属技能课,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基本不在此列。此教学模块可以独立成为一门三语对比课程,但从目前的师资和三语学习环境和条件来看,笔者认为,应先增加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主干课程中,作为一个语言本体理论导入是较为实际的。在实际授课中,这些模块彼此独立,可以自由组合并随课程内容增减,可以作为英语课的某项语言点的授课导入,也可以作为某段语言点结束的扩展或巩固。此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旨在三语对比分析中提高对语言的认知,通过了解语言的异同来促进三语,尤其是第三语言英语的学习。
教师仍旧可以使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互动,以开放和探究式的任务教学为主,如课前布置问题导入,课后布置问题进行知识拓展巩固,让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图书、网络查阅资料,也可以分组实地调查访谈、收集语料,对语言现象进行讨论对比,归纳总结等。教师要合理设计任务,组织引导。
三语的教学模块构建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的任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中找到明显的异同。模块的构建和语言对比分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和师资
模块构建要建立在教材构建上。孙瑞霞曾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做过调查问卷,反映在英语学习的问题中,教材的影响因素占24%,语法最难,占39.2%。各民族地区诸如语言文字委员会等机构或高校应该汇集专家力量进行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校方要通过各种社会渠道加强政府、教育、大学之间的合作,整合、优化资源,建议模块信息化。师资可以由教师培训中心、汉教部、语言学院甚至科研基地提供,教师不仅需要三语兼通,具备良好的语言学知识,还要求能用简洁明了、有趣实用的方法来进行对比教学。有关教育部门还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交流机会,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如我国在西北地区建有“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协同创新中心”,就是以先进的理念,合理的体制机制联合培养高质量的双语师资,对进一步加强在三语教学方面的合作和研究提供了可参考路径。
(二)模块导入时间
笔者通过调查认为,要根据各地区英语教育实际情况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掌握情况来决定模块导入时间,双语基础较差的需要经过半年至一年的英语学习后导入,基础较好的则可以在一年级英语课中导入。要做好当地学生的需求评估,尽可能地收集教学对象的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协调好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而且在导入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相关语言学概念,如语系、语素、元音、辅音、词干、词缀、语序、修辞等。
(三)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的母语基础要打好。要注意除了语际干扰,在多语学习中语内干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小学阶段应母语和汉语并重。许多实证研究显示,二语学习者在认知处理过程中依赖母语思维,特别是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⑥母语能力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模块的实施要以少数民族学生对母语的掌握为基础。
(四)教学过程
在语言对比分析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机制、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关注学习者在实际运用语言时的表现,以避免语言对比分析的静态性、共时性所带来的局限性。在模块设计及语言范例的选取中要侧重三语的异同,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例子和生活中常用、实用的例子,尤其是对同一种事物或者现象产生的不同意象的表达。此外,教师必须观察归纳总结学习者在三语使用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偏误分析,这样才能将三语分析和模块构建持续、有效、科学地良性循环下去。再者,三语教育实际也是多元文化教育,三语环境下民族外语课程不仅要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而且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语言心理和多元文化意识,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树立学生的语言观,客观看待多元文化现象。
总之,对比分析是多语教学的有效路径,在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们要努力创造多语教育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展多语教育。在此基础上的三语对比课程模块构建,将给少数民族多语学习带来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语教育水平。
注释:
①②刘全国、姜秋霞:《我国民族地区外语三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阐释》,《西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10期。
③孙瑞霞:《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元认知及相关因素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④亚心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1993年9月25日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二章第十一、十二条,2015-09-24,http://news.iyaxin.com/content/2015/09/24/ content_4981252.htm。
⑤杨敏:《试论语言思维》,《外语学刊》,2004年第6期。
⑥周艳、李桔元:《论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面影响》,《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黄健,王慧.国内外民族地区三语教育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2,(5).
[3]王宗炎.对比分析和语言教学[J].语言研究,1983,(1).
[4]陈慧.语言类型学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习得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10).
[5]高欢.维族中学生英汉色彩语码不同认知研究[D].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3.
[6]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罗依娜.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看外语教学[J].外语学刊,2009,(1).
[9]苗东霞.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10]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1]Graves,K.Designing Language Course:A Guide for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12]de Angelis,G.Third or Additional Language Acquisition [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7.
[13]黄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述要[J].民族翻译,2013,(9).
[14]中国语言文字网: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R/OL].2015-11-01,http://www.china-lan。
[15]王淼.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3).
[16]刘韶华.三语习得机制国内外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4).
[17]夏艺侨.对比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英语法的主谓宾差异[D].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4.
[18]古丽米拉·阿不来提.三语教育中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及问题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19]力提甫·托乎提.从文化差异看语言间的异同--以英语、汉语和维吾尔语疑问结构构成对比研究为例[J].语言与翻译,2015,(2).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Trilingual Contrastive Course Module for Uyghur Bilingual Undergraduates
JIANG Yu-xi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Urumqi Profession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00)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multilingual contrastive teaching,and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teaching of Uyghur,Chinese and English,the author suggests the construction of a Uyghur-Chinese-English course module from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type,pronunciation,vocabulary,grammar,and discourse,with the expectation of ethnic trilingual learners’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s and reduction of negative language transfer so a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ree languages.
Trilingual contrastive teaching;Course module;Ethnic undergraduate
G75
A
2095-6967(2017)02-015-06
[责任编辑]:贺 飙
2016-09-12
本文系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教育研究课题“基于新疆维吾尔族双语大学生的三语对比课程可行性研究”(SY20153031)的阶段性成果。
蒋瑜秀,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