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节温度形容词的情感隐喻特征分析

2017-06-19 18:45:04李衍妮邢欣
双语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负向单音节语料

李衍妮 邢欣

(1.中国传媒大学 文法学部,北京 100024;2.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单音节温度形容词的情感隐喻特征分析

李衍妮1,2邢欣1

(1.中国传媒大学 文法学部,北京 100024;2.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们,对自然中的光和热等物理因素有着各种各样的感知体验,这些体验也反映在人们的语言中,其中温度与情感感知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许多涉及温度的词汇都有着隐喻的用法,其中很多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定势。文章以《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和《新诗三百首》中的“形单音节温度词+名”双音节组合为语料,将单音节温度形容词分为正向温度概念场和负向温度概念场,探讨单音节温度形容词的情感隐喻特征。

单音节温度形容词;隐喻;概念场

人们对于自然界中的光和热等物理因素有着各种各样的感知体验,这些体验也反映在人们的语言中。在感知体验之外,人类还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和感知体验密切相关,如温度、亮度、垂直感与距离感等,都和情感体验相关,其中温度与情感感知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心理学实验显示,被试人员在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时,通常是借助于各种生理反应,其中最先提到的便是身体对于温度的感知体验。同样,这种联系也反映在人们的语言当中。

人们通常觉得情感是有温度的,如“热情的人”“冷酷的人”等表达。在语言中,人们将温度感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相关联,借助的是“隐喻”这一工具。莱考夫(Lakoff)认为隐喻作为“诗意想象以及修辞所必需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认知的一种基本方法。最初,隐喻是人们进行诗意想象的工具,而当某种隐喻常常出现时,就逐渐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固化成概念系统,深入到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普遍概念认知中,关于温度的情感隐喻也是如此。

一、单音节温度形容词及“形单音节温度词+名”双音节组合语料情况

本文通过统计俞士汶《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中的165个单音节形容词,郑怀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163个单音节形容词,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单音节形容词,得到三个和温度有关的单音节形容词及其形名组合,这三个形容词分别是:冷、凉、热(见表1、2、3)。

表1 俞士汶《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中的单音节温度形容词及双音节组合

表2 郑怀德《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单音节温度形容词及双音节组合

表3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单音节温度形容词及双音节组合

接着,我们对《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和《新诗三百首》中的诗句进行逐句查找,找到和“冷”组配的双音节组合11句、与“凉”和“热”组配的各14句,共39句。此外,在对诗歌进行逐句查找时,我们发现,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还有另外三个表示温度的单音节形容词,分别是寒、暖、温,其中“寒”出现的频率最高,有63句,“暖”和“温”分别有5句和2句。

人们对温度的高低会有不同的感知体验,同样,对于温度的不同感知体验,往往也会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司建国认为温暖感知输入常与正面情感相关联,表示正面情感的隐喻大都以正面温度为源域,而寒冷感知输入与消极情感相关,表示负面情感的隐喻大都以负面温度为源域。通过观察语料不难发现,温度也有正向和负向之别。

在这里我们借用王文斌提出的“概念场”的说法。因为诗歌中的温度词较为丰富,本文将从宏观角度主要结合诗歌这一语体中的正向温度概念场以及负向温度概念场中的单音温度词情感隐喻特征进行分析。

二、正向温度概念场及其情感隐喻特征

温度词是用来形容人体对于外界温度的物理体验的,所谓正向温度概念场,在这里指的是形容对外界温度的物理体验高于人体温度的词,正向温度概念场包括“热”“暖”“温”三个词。在《说文解字》中,对这三个词有如下解释:热,温也;暖,温也;温,温水。可见,热、暖、温意思都可以用“温”解释,都属于正向的温度,所以我们认为这几个词可以形成一个正向温度的概念场。

将热、暖、温放在一起组成正向温度概念场,并不是将其混为一谈。其中的每一个正向温度形容词都有着自己本身的概念域,形成自身的始源域,联结出相关子概念,投射到目标域,如“暖絮”,“暖”可以联结到天气变暖,“絮”可以联结到春季的杨絮或者柳絮,进而可以看到“暖絮”是说春末天气渐暖时候的杨絮或者柳絮。在这里之所以将热、暖、温放在一起构成正向温度概念场,主要是考虑到更高一层次的范畴,尝试观察正向温度词在情感隐喻上是否有着系统性的特征。

人们对情感体验的表达体现在语言的词汇中,奥托尼(Ortony)把表达情感的词汇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表达的,如“高兴”“悲伤”等;另外一种则是间接表达的,即通过颜色、温度等其他词汇来表示情感内涵,如“寒心”等。我们发现,诗歌中的温度词在很多情况下隐喻着丰富的情感表达意义,源始域中的温度词投射到目标域,表示作者的主观态度。下面结合具体的语料对正向温度概念场中的温度词的隐喻特征进行分析,下表是正向温度概念场中的形容词及其形名搭配(见表4)。

表4 诗歌中的正向温度概念场及双音节组合

(一)热——情感深厚激烈

在语料中出现了14句“热+名”双音节结构,其中“热锅”“热带”“热茶”中的“热”都表示其本意,即温度高的;在语料中还出现了“热情”“热泪”“热流”“热血”的组配,如下面例(1)-(4):

(1)激动地摇拍着泥土,热情地抚摩着泥土。(杜谷《泥土的梦》)

(2)森严的寨堡里有娃子在呼号,一滴热泪燃起一星火光。(梁上泉《月亮里的声音——给月琴手沙玛乌兹》)

(3)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穆旦《冬》)

(4)听着你的歌,我又成了十七岁的少年,在我的心头又不禁沸腾着青春的热血。(罗洛《给诗人》)

这里的“热”不再是表示温度范畴的概念,而是映射到情感的范畴,隐喻为“情感浓烈的”,例(1)中的“热情”表示“热烈的感情”,与上半句的“激动”相对应;例(2)中的“热泪”表示“激动/感动的泪水”;例(3)中出现了“感情的热流”,“热流”表示“情感上感到温热的”;例(4)中的“热血”作为“沸腾”的宾语、“青春”的中心语,表示“豪情壮志”。总体来看,以上4例中的“热”都不再表示温度高,而是表示情感的浓烈。值得一提的是,在14个“热+名”的组配中,只有3个用了“热”的本义范畴,其余11个组配中的“热”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炽热程度,可见“热”在诗歌中常常映射情感目标域,表示“浓厚激烈”的情感隐喻义。

(二)暖、温——情感温和

在诗歌语料中关于“暖+名”“温+名”的组配并不多,共出现了7句。在我们搜集到的7句语料中,“暖风”“暖日”“暖霭”“温光”中的“暖”和“温”都是表示温度范畴的概念,只有例(5)-例(7),经过了隐喻,表示其他范畴的概念:

(5)我以冒昧的指尖,感到你肌肤的暖气。(李金发《温柔》)

(6)那么,我有力量承担你如此的好意和温情么?(曾卓《有赠》)

“暖”和“温”在表示温度时,都是指不冷的,温暖透射到情感域,可以表示友爱和幸福,如例(5)中的“感到你肌肤的暖气”,这里的“暖”自然也可以表示温度感,同时还表达幸福的情感感知;例(6)中的“温情”,则与前面的“好意”相照应,指“温和的情感”,“温和”即“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这里表示温度范畴的“暖”和“温”经过隐喻映射到情感目标域,表达情感上的“温和、亲切”。此外,除了映射到情感目标域,温度范畴的词也可以映射到其他概念域,如例(7):

(7)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李甲《帝台春》)

在这句诗中,出现了“暖絮”的形名组配,我们都知道“絮”指柳絮或杨絮,是没有温度的,因此这里的“暖”不是表示温度范畴的概念,诗句中还出现了“春愁”这一提示季节的意象,凭经验认知也能知道“絮”是出现在春末夏初之时的,所以这里的“暖”是指外在环境的温度,表示春季气温的暖和,是用来指代时令季节的。

通过观察正向温度概念场的语料我们发现,正向的温度“热”“暖”“温”作为温度范畴的形容词,经过隐喻投射到情感范畴,与情感范畴中的积极情感相关,如“热”表示情感深厚、浓烈的,“温”表示温和的等。

三、负向温度概念场及其情感隐喻特征

所谓负向温度概念场,在这里是形容对外界温度的物理体验低于人体温度的词,在我们研究的负向温度概念场中包括了“冷”“凉”“寒”三个词。语料中,负向温度概念场的形容词与名词组配的情况比较多,我们在语料中搜集到的负向温度概念场的形名组配情况(见表5)。

表5 诗歌中的负向温度概念场及双音节组合

如表5所示,在负向温度概念场中,“寒+名”的组配情况是最多的,也是所有温度词中组配情况最多的,可见“寒”在诗歌中尤其是唐诗宋词中的组配能力非常高,其次是“冷+名”的组配。在《说文解字》中,对于冷、凉、寒的解释如下:冷,寒也;凉,薄也,即“薄寒”;寒,冻也。可见三个词的本义都是一种负向的温度,虽然都是负向的温度,但是在意思以及温度的量级上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寒”的负向温度级别最高,“凉”的负向温度级别最低,“冷”介于两者之间,那么投射到情感目标域这三者也是有一定差别的。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语料对负向温度概念场的这三个词的隐喻特征进行分析。

(一)冷——绝望、冷漠、冬季

在语料中我们发现了11句“冷+名”的双音节组合,大部分都是用“冷”的本义,只不过在组配中,“冷”的视角不是指向后面的名词,而是外部的人的感受,如下面例(1)和例(2)中的“冷月”“冷蕊”,“月”和“蕊”是不会感觉到冷的,是诗人对环境所感到的冷,常常用来指冬季,如例(2)中上半句出现了“溪梅”,说明描述的是冬季的景象。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2)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张元幹《石州慢》)

此外,在语料中还出现了几例“冷+名”的组配,其中的“冷”不再是表示温度范畴的概念,如以下例(3)-(6):

(3)看我们只灌进冷酒,也填不平不平的命运!(朱大枬《加煤》)

(4)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闻一多《太阳吟》)

这里的“冷”从温度始源域投射到情感目标域,人们对于“冷”的温度体验是消极的,人们常常是在悲伤的时候感到冷,如例(3)中的“冷酒”,下半句出现了“填不平不平的命运”,那么这里的“酒”肯定不是欢庆的酒,而是一种悲愤的酒、绝望的酒;例(4)中出现了“游子的冷泪”,和“泪”相组配的“冷”指的是情感上的悲凉和绝望。冷之所以表示绝望,是因为生命是有温度的,与希望相关;而寒冷意味着生命体征的消失,意味着死亡,与无望和绝望相连,所以这里温度域的“冷”投射到情感域表达的是一种绝望的的感情。

(5)我们非常容易被欺骗,又不善于防备暗箭冷枪。(白桦《情思》)

(6)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史达祖《八归》)

此外,“冷”作为一种负向的温度体验,带给人的消极情感体验除了“悲”之外还有“冷漠”“无情”的意思,“冷”表示情感缺失,即爱心甚至同情心的缺失。如例(5)中的“冷枪”与“暗箭”相照应,指“趁人不备暗中射出的枪弹”,所以“冷”在这里表示暗中的,看不到的,这种暗箭和冷枪带给人们的感觉是冷漠的、无情的;例(6)中的“冷眼”,眼睛作为人体视觉器官,无所谓对于温度的感觉“冷”,在这里“冷”投射到情感目标域,表示“冷淡的态度”。

(二)凉——失望、孤独、秋季

在语料中“凉+名”的组配也有14句,其中,“凉风”的组配出现了6次,频率最高,此外还有1例“凉飔”的用法,“飔”就是速度很快的风。如以下例(7)和例(8),在这两个组配中“凉”用的是本义,指温度较低的,但程度还达不到冷和寒。

(7)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8)凉飔乍起,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吴文英《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

“凉”在诗歌中,经常用来形容环境的凄凉以及情感上的失望。荒芜的环境或者幽静的黑夜带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凉的,带给人的心情通常是失望的、孤独的,因此在诗歌中,诗人常常用凉来表达在这种荒芜幽静的环境的孤独寂寞失望之感。如以下例(9)-(12):

(9)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张镃《满庭芳》)

(10)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周邦彦《夜飞鹊》)

(11)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王沂孙《齐天乐·蝉》)

(12)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史达祖《玉蝴蝶》)

例(9)中的“凉夜”与“孤吟”相对,“凉”描述的是夜晚环境的凄凉,表达诗人一个人在凄凉的夜晚独自吟诗时孤独的心境;例(10)中写到了“烛泪已流尽”,说明时间也是在深夜,露水把衣服沾湿,既有身体上感觉到的凉意,又有心理上的孤独寂寞之感;例(11)中出现了“凉柯”,柯指的是树枝,“凉柯”即秋天的树枝,秋天是万物萧杀的季节,与下半句的“离愁”相对,表达的是环境的凄凉,心情的灰暗;例(12)中的“凉蝉”,描述的也是秋天的景象,古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的凉意给人的感觉是悲伤、寂寥的,这里的“犹抱凉蝉”写的是对物是人非的失望之感。

(三)寒——凄凉、冬季

语料中出现的“寒+名”的组配是最多的,可见“寒”在诗歌中的组配能力是最强的。诗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常常是激烈的、浓厚的,“寒”作为负向温度量级最高的温度形容词,映射到情感目标域常常被用来表示环境之非常凄凉、情感之非常浓烈,所以更能表达诗人激烈的情感,其出现频率相对来说则更高一些。在语料中,共有63句“寒+名”的组配,其中用“寒”的本义用法如例(13)和例(14):

(13)我摸索到这黑夜,这黑夜的静,神怪的寒风冷透我的胸膛。(方令孺《灵奇》)

(14)素秋不解随船去,败红趁一叶寒涛。(吴文英《惜黄花慢·送客吴皋》)

例(13)中“寒风冷透我的胸膛”,是诗人在黑夜中,对刺骨冷风所感;例(14)中的“寒涛”,也是描写晚秋浪涛的温度之低,让红叶一夜之间全都落尽。此外,人们对于环境凄凉的心理感觉常常给人带来生理上的“寒”,如例(15)-(17):

(15)别馆寒砧,孤城画角。(王安石《千秋岁引》)

(16)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17)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例(15)中的“寒砧”并不是“砧”寒,而是人在荒凉的“孤城”驿馆里感受到情感上的凄凉;例(16)中的“寒声”也是这样,在寂静的秋夜里,一点点细微的声音都能够听到,凸显孤寂之感;例(17)中的“寒灯”与前半句他乡的落叶树相对,独自一人在他乡的晚上,必定也是寒冷寂寞的。同时,“寒”本义指温度低,因此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指秋冬之际的寒冷,如例(18)和例(19):

(18)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吴文英《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19)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例(18)和例(19)中的“寒梢”和“寒江”,通过诗句中的其他意象,如例(18)中的“梅边”“冻蕊”;例(19)中的“雪”,可以看出诗人描写出冬季的景象,“梢”和“江”不会感觉到“寒”,这里的“寒”描写的是冬季的环境特征。

通过观察负向温度概念场的语料可以发现,负向的温度“冷”“凉”“寒”作为温度范畴的形容词,经过隐喻投射到情感范畴,与情感范畴中的消极情感相关,如“冷”表示冷漠的,“凉”表示孤独等。具体来看,三个温度词都出现了和名词“风”的搭配,“冷风”“凉风”“寒风”的语料均有出现;横向来看,“寒”的组配能力是最强的,语料也最多。

四、结 语

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将单音节温度形容词分为正向温度概念场和负向温度概念场,并对概念场中的单音节温度形容词的情感隐喻特征结合诗歌语体中的语料进行了分析。

通过语料分析发现:首先,正向温度概念场中的温度词映射到情感目标域多表示积极的情感,如“温”表示情感温和等;负向温度概念场中的温度词则多表示消极的情感,比如“冷”表示无情冷漠等;其次,诗歌中出现的负向温度形名组配要远远多于正向温度的组配,这说明诗歌语体中与温度相关的消极情感要比积极情感多;最后,不同概念场中的温度词都出现了表征季节时令的用法,通过比较语料发现,正向温度多和春夏相关,如“暖絮”等,负向温度多和秋冬相关,如“寒蝉”等。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今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俞士汶.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郑怀德,孟庆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8]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Lakoff&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Metaphorical Features of Monosyllabic Adjectives for Temperature

LI Yan-ni1,2XING Xin1

(1.International College for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24;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6109)

People’s sensation and experience of nature are often reflected in languages,and the physical sensation of temperature is in particular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emotional experience.Manymetaphorical implications of temperature words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ir fixed,common meanings.The authors collectthe disyllable structures of“Adj.monosyllabicwordfortemperature+N.”from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Three Hundred Ci-Poems of the Song Dynasty,andThree Hundred New Poems,classify them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ceptual fields of temperature,and discuss in detail the metaphorical features of monosyllabic adjectives for temperature.

Monosyllabic adjective for temperature;Metaphor;Conceptual field

H136

A

2095-6967(2017)02-065-07

[责任编辑]:张 兴

2017-03-02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亚语言文化状况调查研究”(16AZD050)的阶段性成果。

李衍妮,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博士生,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邢欣,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负向单音节语料
miRNA-145负向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OCT4的表达
miR-21负向调控宫颈癌HeLa细胞株中hTERT的表达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2019年A股负向舆情百案榜
经理人(2019年12期)2019-09-10 07:22:44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考试周刊(2019年9期)2019-01-26 10:24:24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基于不同星级酒店的负向评论类别及管理反馈策略比较分析与匹配
管理现代化(2016年3期)2016-02-06 02:04:51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