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影响与对策

2017-06-19 15:48潘娅媚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联网

潘娅媚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贸易经济系,河南 郑州 450012)

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影响与对策

潘娅媚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贸易经济系,河南 郑州 450012)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以供应链上的主导企业为核心,以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为背景,面向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的以动产抵押贷款为主的短期金融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传统经营观念与服务模式的影响以及信息不对称的约束,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其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都有待提高。对此,商业银行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约束和风险,而且在业务成本与风险方面都会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积极的影响。对策建议:以核心企业为试点,逐步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完备预警系统和各项应急预案,加强由物联网技术引入可能的风险防控。

物联网;供应链金融;成本,风险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和产品内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和产品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出企业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之间竞争的特质。与之相伴随的是,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应运而生了。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商业银行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不足是制约其进一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瓶颈。因此,在信息技术上寻求突破是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必然选择。

物联网技术被称之谓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在这一技术浪潮中,物联网技术凭借其在信息收集和处理上的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智能消防、环境监测、照明控制、食品溯源等多个领域。那么,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会对现有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探讨物联网技术引入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成本和风险方面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物联网技术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能力和业务风险的研究。关于前者,学者们普遍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能力,如吴爱东(2012)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创新提供新的推动力;关伟哲(2016)的研究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塑造价值生态链,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系统。关于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影响,郭瑞波(2014)认为融合了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极大地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节约贷款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杨晏忠(2007)通过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常见风险的分析,认为通过加强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各种风险,并且可以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郭开荣(2015)的研究则认为,我国现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充分和全面,但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已经起到了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效果。

在物联网技术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其他影响方面,肖燕飞(2012)的研究认为,物联网技术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降低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难度,同时可以巩固供应链上相关企业间的伙伴关系,增强凝聚力。刘洋(2015)的研究也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提高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内涵、流程与特点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内涵

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中心,结合整条供应链的具体业务特点,同时向核心企业以及该企业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甚至整条供应链上所有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的高度集成化的系统性金融安排。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包括需求信息流、货物与服务流以及资金流三部分。整条供应链的根本驱动力量是最下游企业或市场的需求。需求以订单的形式经由供应链上的企业层层上传,企业根据自己接到的订单进行生产,最终以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形式形成整条供应链上的物流。在目前以赊销和票据支付为主的商业模式以及“早收晚付”的财务管理思想的影响下,核心企业由于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收付款上具有优势。与此相对,其他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从存货状态成功出售后转为应收账款,再到顺利收到货款,往往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资金空白期,由此滋生出供应链上企业的短期融资需要,从而形成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的服务重点。除此之外,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强调为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减少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需求信息流、货物与服务流以及资金流形成有序衔接和科学管理,从而降低企业仓储成本等过程费用和财务费用。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流程

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三种组织模式,包括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企业集团合作模式和商业银行服务模式。*谢世清:《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4期。本文主要讨论商业银行服务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问题,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

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不仅是资金流动的中心,同时还是信息交换的中心。在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供应链上,订单经由下游企业向上传导,与订单相对应的物流自上游企业向下传导。在商业银行介入供应链当中提供金融服务时,首先要对供应链上的业务特点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关键交易节点的交易细节和供应链所处行业的整体风险水平,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金融服务进行设计。在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支付结算等成规金融服务的同时,通过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帮助核心企业对整条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协调,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就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来看,信息的获取和信息流的传递是制约其业务规模扩张的最大瓶颈,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信息的收集、传递与处理环节上有所突破,才能进一步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业务区别于传统金融业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融资产品、融资风险和风险管理等三个方面。*胡跃飞:《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财经问题研究》2009 年第8期。

1.融资产品方面的区别。从融资产品来看,在传统的商业银行融资业务和动产抵押中,票据贴现依然是主流融资方式。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由于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是有着密切联系与稳定业务往来的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产品是基于大量赊销前提下的保利业务、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

2.融资风险方面的区别。传统的商业银行融资业务中,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单个企业的违约风险,是相对独立的,当融资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顺利销售或者通过其他形式变现后,便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由于商业银行对整条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同时提供金融服务,而上游企业的产品很多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因此上游企业的还款能力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下游企业应付账款的支付能力,从而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贷款风险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中还包含着一部分的行业风险。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有着比传统融资业务更大的风险。

3.风险控制方面的区别。传统的商业银行融资业务中,对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考察单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信用水平。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由于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中含有一部分行业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和贷后跟踪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单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还需要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风险进行监控,认清各个交易环节的潜在风险和供应链所处行业的整体水平,并通过调整企业授信额度等方法控制自身风险。因此,与传统的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业务在风险控制上难度更大。

三、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运用与影响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物联网的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部分,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等传感技术,对物体进行定位跟踪,同时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网络层主要依托于互联网、广电网、云计算平台等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其主要功能是对感知层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传递,是整个物联网构架的中枢系统;应用层是衔接用户的层面,它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

物联网技术具有应用环境广泛、数据收集高效、信息传递及时等优点,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供应链上的企业串连在一起,使企业间的信息能够共享,形成一个物联网信息系统。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企业申请贷款的抵押品一般是与供应链业务相关的动产。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在物联网信息系统中赋予动产以不动的属性,使商业银行可以对企业的抵押品和业务过程实现动态跟踪,将传统的金融业务变为“智慧金融”:一方面通过对抵押品和企业业务过程的动态跟踪,商业银行可以清晰地掌握抵押品的来源、质量、位置等信息,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和对抵押物进行监管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商业银行能够对链属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交易细节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以此为基础,可以向链属中小企业开展更多的中间业务,如资金归集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扩大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

(一)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成本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信息获取成本的影响和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影响。

1.对信息获取成本的影响。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托于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模式和信息系统,银行通过委托物流管理公司进行监管的方式对企业的抵押动产实行监管,而物流管理公司一般采取委派专项监管人员实施现场人工监管,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成本巨大、效率低下,而且还容易滋生重复抵押等道德风险。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代替人工对企业进行实时监管和动态跟踪,从而节省出委托物流管理公司对抵押的动产进行信息收集所花费的雇佣费用。但是,物联网技术的信息收集需要依托于传感器和互联网,因此需要对相关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进行升级改造,加入传感器设备进行信息收集。譬如,物联网信息系统从供应链上多个企业中收集到信息,并加以归纳整理,最终呈现在信息使用者面前,日积月累下会形成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数据库,对信息技术和硬件维护管理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都不具备建设和管理物联网信息系统的相对优势,最经济的选择是寻找第三方企业来进行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提供信息处理服务。由于物联网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还包括安装了物联网设备的企业本身,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将部分成本分摊至相关企业。由此,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信息获取成本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减少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雇佣物流管理公司的雇佣费用,另一方面体现在向新加入的物联网技术服务公司收取的信息提供费用。

2.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影响。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人力资源的耗费,一方面体现在银行派驻企业的员工形成的人力成本,例如各大银行派驻4S店的从事汽车贷款的业务人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审核评定与贷款发放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物联网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监控,不必再派出员工前往企业进行贷款监管,因此可以节省出很大一部分人力资源成本。但是,物联网信息系统所收集归纳的数据必然与商业银行原有业务所需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内容有所差异。因此,为了使商业银行的员工可以正确利用物联网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商业银行需要对员工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相关技能,必要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还需要招聘具备供应链所属行业相关知识背景的员工,利用物联网信息系统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行业风险进行监控,增加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力资源成本。

(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影响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企业文化差异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等。*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金融论坛》,2007年第10期。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不仅对上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原有风险产生影响,还会衍生出新的风险因素。

1.对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政策风险是指国家的经济重心发生改变或产业政策发生调整时,对商业银行的生产、销售产生影响,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求结构发生改变,或者有新的替代品出现,对商业银行现有产品销售产生冲击所导致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作用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销售导致企业回款困难,进而造成商业银行的坏账损失。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受限于管理成本,通常是对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跟踪评价,通过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来反映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影响,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风险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往往耗时较长,而且容易受到企业欺骗、造假等道德风险的影响,所以往往等到发现风险时,已经对贷款形成了损失。*邢乐成、羿建华:《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与运行要点》,《东岳论丛》2015年第8期。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引入物联网技术之后,因为可以对供应链上的多个企业进行动态跟踪,在国家政策发生调整或市场受到冲击时,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物联网信息系统在第一时间获知上游企业的原料成本是否增加、下游企业的库存商品是否积压等信息,并与核心企业共同判断政策变化或市场冲击所造成影响的强弱程度,从而制订出合理的应对方案,及时对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整,降低整条供应链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2.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因为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或者合同中某方无力或不愿意履行合同约定而造成商业银行损失的可能性。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由于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的经营规模,所以往往不具备必要的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能力,因此信用风险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

在传统的金融对公业务中,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规模、财务报表、抵押品等信息的核查,同时结合评级机构对企业给出的信用评级来评价企业的信用风险。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往往会对上述评价方式进行了简化,弱化对企业自身信用能力的评判,只针对单笔业务进行考核和授信,规避了中小企业在财报披露方面的融资障碍,重点考察相关企业对交易流程的控制能力、企业过去的交易记录、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商品的市场价格稳定性等因素,在根本上改变了风险管理的方式。但是,供应链上的订单和物流往往是动态的,商业银行不可能对每一笔供应链融资都进行考核,因此一般是针对性地设计一款融资产品并与供应链上企业签订协议,根据协议发放贷款,并定期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复核,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无法对协议签订后的企业经营状态突发改变进行及时监控,仍然存在风险隐患。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后,商业银行就可以对相关企业实现动态跟踪,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企业的剩余生产能力、产品的物流状态、货物交割情况等信息,从而可以更为准确地计算企业的授信额度,并在某一企业发生信用违约或者可能发生信用违约时及时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进行协调,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避免信用风险的扩散。

3.对企业文化差异风险的影响。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包括许多企业,这些企业规模有大有小,来自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所以在企业管理制度、经营方式、员工素质和价值理念等方面难免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体现在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上,会在企业的业务交往中产生摩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混乱。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并没有太多针对企业文化差异风险的防范措施。这是因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其他企业只能选择去适应核心企业的经营风格和企业文化,即便出现业务上的不协调,其他中小企业一般也无法与核心企业产生冲突,因此企业文化差异风险的大小与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成反比。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后,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但是通过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构建供应链上企业间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在建立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同时就业务流程上的不同看法进行协调,拟定长期稳定的合作标准,从而减少由于企业文化不同引起文化差异风险的可能性。

4.对信息传递风险的影响。供应链上的每家企业都是独立经营的个体。随着供应链规模的日益扩大,供应链之中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上下游企业间的沟通难以做到及时有效,所以供应链当中的一手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延迟、遗漏等问题。商业银行作为二手信息的使用者,更难以对错误的信息进行甄别,由此引发的商业银行的判断错误和决策失误的风险,称为信息传递风险。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无法对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一手信息传递进行监控和核查,只能对自身业务涉及到的二手信息进行复核确认,所以很难避免信息传递风险。当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引入物联网技术时,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流,不仅可以避免企业间信息传递的疏漏,还可以提高信息交互的效率,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统一的物联网信息系统对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复核,提高业务效率,降低信息传递风险。

5.引入物联网技术可能带来的新的其他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后,其数据收集和后续的跟踪考核都依赖于物联网信息系统,而物联网信息系统是基于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云计算平台等媒介进行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因此会将互联网上的一些风险因素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比如电脑病毒、黑客攻击等。此外,物联网信息系统高度依赖感知层的信息收集,若传感器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受到人为干扰时,则会出现收集不到信息或收集到错误信息的技术风险,。而且,这类风险在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中目前还难以甄别和避免,只能通过不断的提高物联网技术来加以控制。

综上所述,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所具有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和信息传递风险。但是,也可能引入一些与物联网技术本身相关的其他风险。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在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模式,由于受传统经营观念与服务模式的影响以及信息不对称的约束,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其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都有待提高。对此,商业银行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约束和风险,而且在业务成本与风险方面都会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积极的影响。业务成本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会改变商业银行信息获取成本的构成,增加员工培训、人才引入等人力资源成本;业务风险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对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常见风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是也会衍生出新的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外部风险。

(二)对策建议

1.以核心企业为试点,逐步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引入物联网技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盲目的将其引入自身业务也是不可取的。商业银行首先应当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建立合作,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搭建起物联网信息系统的骨架,并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之适应物联网技术下的业务模式。在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稳定之后,再向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发展,逐步建立起覆盖整个供应链的物联网信息系统和以此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2.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完备预警系统和各项应急预案,加强由物联网技术引入可能的风险防控。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会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如电脑病毒、黑客攻击等新的风险因素,同时物联网信息系统中感知层所依赖的传感器设备也会发生偶然性的损坏或故障,因此必须建立与完备针对上述状况的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在发生状况时依据应急预案采取相应行动,维持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正常进行,同时减少可能的损失。

(责任编辑:栾晓平)

2016-11-26

潘娅媚,女,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贸易经济系副教授。

F830

A

1003-4145[2017]06-0130-05

猜你喜欢
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联网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拓展策略探讨
抢占物联网
商业银行发展住房租赁金融业务的路径探析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商业银行发展县域网络金融业务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