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扬++钱宝山++宋佳鑫++关成雪++任慧莹
摘 要: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关注个人体育素养,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现有体育素养文献进行了宏观层面分析。总结了学者对体育素养的研究成果并提出部分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体育素养的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体育素养 体育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5(a)-0235-02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大众对其也已耳熟能详,新华词典对素养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简短五字,道出了素养的内涵特征,即素养是人们在日常不断的累积过程中而形成的稳定的、优良的内在品性。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体育素养领域科研论文。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搜集到的文章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社会体育素养研究崭露头角
社会层面的体育素养研究主要针对社会人群,它可以有效提高居民体育素养水平,促进居民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运动方式和习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1]。一方面,对社会层面体育素养的研究符合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理念;另一方面,作为我们国家的中流砥柱,全面提升社会居民体育素养,对家庭下一代的体育素养建立也具较强模范效应。学者多从社会居民的体育素养现状及影响居民体育素养因素为切入点进行探究。研究一致表明居民们本身对体育功能较为认同,甚至认为其意义较大。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知识,以及缺乏相应的体育氛围,这使得他们开展体育运动相对困难。同时,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面临着紧张的竞争压力。他们能够支付在体育运动上的精力有限,这是制约社会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的另一因素。针对以上困境,学者从多角度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2 学校体育素养研究蓬勃开展
学校层面的体育素养研究占比最大,它主要以教师和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研究对象。其中,学生的体育素养最受学者关注。而这里面又以高校学生的体育素养研究数量最多,这是因为高校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走出校园以后,体育将不再是他们必修的课程。因此在这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抓好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问题迫在眉睫。其次是针对中小学学生体育素养的研究,学者对中小学学生体育素养的研究,更多的是希望学生们树立体育意识,激发体育兴趣,为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打下重要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学者还着重讨论了班主任这一角色的体育素养。这是因为班主任在日常学习中跟学生们相处時间最多,学生对班主任更加容易产生信服。因而,全面提升班主任的体育素养,让班主任以身作则,发动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显著的。其次,体育教师体育素养的培养也应得到重视,体育教师是学生接受体育实践课的责任监护人,不光要传授正确的体育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树立体育道德。
2.3 竞技体育素养研究亟待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逐步跨入世界领先地位,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取得的傲人成绩将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再次推向了世界高峰。在接受万众瞩目的同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滋生了一些不和谐问题。如球场暴力、观众嘘声等不雅行为频频发生。不管是从运动员、教练,亦或是裁判员的角度,这些都值得反思,国内目前对竞技体育素养的研究尚处于空白,这可能因为在竞技体育中更加关注运动成绩的原因,但笔者以为,随着社会进步,未来竞技体育中,会越来越重视情感、道德、价值观等人文因素。
3 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素养教育模式研究未能成型
教育模式是指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模型或策略。它具有完整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标准性和反馈性五大特征。当前学者们对体育素养的研究一般是以某一个点进行深入分析。但体育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的培养是一个多方面的、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体育素养教育模式作为指导,这种模式要求在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对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但从目前研究文献来看,类似研究还比较缺乏。
3.2 体育素养培养路径的现实操作性较弱
学者针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大篇幅的探讨,虽提出了某些对策,但多数观点存在互相引证、重复叙述的现象。此外,部分培养对策操作起来不明确、且实现难度较大。
3.3 体育素养量化指标缺乏统一性
对体育素养评价的研究,有学者提出六维指标,也有学者指出四维指标,缺乏一个统一标准。且每种评价方式的适应性人群不同,容易给使用者产生混淆,降低其研究质量。
4 未来研究趋势
4.1 研究对象人群广泛化
未来体育素养的研究对象将逐渐涉及到社会各阶层人群,无论是老人与小孩、亦或是农民与工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之观念必将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人群之中。而体育素养属于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也将会是未来评论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
4.2 研究内容多学科化
体育素养的综合特性规定了它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未来的体育素养研究不光停留在体育学科上,譬如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一些与体育学科具有高度联系的学科,将会为学者进行体育素养的研究提供丰富的题材,并进一步推动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如今已然成型的运动解剖学、体育心理学就是较好的例子。
5 结语
我国体育素养的研究起步早、但总数量少。研究的内容较丰富,从宏观层面来看,包括了对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领域中素养问题的研究,但缺乏对竞技体育素养问题的探讨。此外,存在体育素养教育模式理论研究尚未成型、体育素养规范量表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研究者们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体育素养方向研究将会取得更大进步,我国人民的体育素养也会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虹.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6):23-27.
[2] 杨献南,鹿志海. 形式逻辑视角下的体育素养概念辨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9-92.
[3] 许荣梅.提高“新农村”农民体育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7):4325-4327.
[4] 郭金贵,陈培红,赵川川.小学班主任教师基本体育素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6):66-67.
[5] 于秀,孙夕鹭.深圳、武汉、包头三城市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6):1-5.
[6] 于秀,孙夕鹭,刘海燕. 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5):1-5.
[7] 陈思同,刘阳.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研究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6(3):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