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江杨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调查分析、准确把握现状的基础上,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生;学习习惯;调查;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122-0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关鸿羽教授在他的《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书中谈到: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凡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成绩好坏与学习习惯有着直接关系。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灯塔,直接決定了学生的人生方向。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心理态势,表现出来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内在素养,进而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完美转变,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校(此处指“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桥头小学”,下文同)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由于祖辈精力不足,加之隔代原因,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学生缺乏家庭有效的督促,自立能力较差,学习目的性不强,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两年来,我校成立了课题组,进行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探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调查分析,准确把握现状
为了把握学生学习习惯现状,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我校1~6年级的学生,主要调查内容有:在课前的预习习惯,课堂上听课情况以及课后的复习习惯,对待每一个科目的态度问题等;调查方式:对高、中、低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抽查,走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各科教师进行辅助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习惯,以便针对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这些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理想,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成绩越好越有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越高学习习惯越好。剩余一些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具体表现在:缺乏课前准备和预习的习惯;书写潦草、不规范,坐姿差;上课不能自始至终认真听讲,喜欢做小动作;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盲目听信教师,缺少个性;缺少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不善于使用工具书,阅读能力较差等。
这些问题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会给学生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选择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二、确立课题,明确研究方向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学校确立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以课题组为单位确定研究主题,将研究重点倾向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老师通过问卷调查,对各个阶段、各个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掌握,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看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哪些习惯学生只是基本具备,需要老师家长的积极配合监督;哪些习惯学生尚未形成,亟待加强。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后确定课题的具体研究方向和解决办法。研究内容切忌空、大、虚,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课题组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包括:
1. 研究的目标
(1)调查和分析小学生常规习惯(指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书写阅读习惯、精力的集中情况,独立思考等)的现状及学校培养实施策略。
(2)明确小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习惯的相关要求。
(3)从教师之间、家校合作、社区活动等多个层面探讨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探索更加有效的对策,构建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
2. 研究的具体内容
包括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准备、认真上课、课后复习、独立作业、质疑释疑、晚上复习、听说读写、合作学习等9个习惯。
三、深入研究,培养良好习惯
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老师结合古今中外名人的优良习惯、身边具有好习惯的人的成功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意志。他们会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自己带来优异成绩,会让他们感悟到养成良好上课习惯的好处,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反复训练强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进行反复的提醒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不断巩固中提高。老师在加强训练时要做到依次进行,全面培养,即在全面培养学生上课习惯时,在某个特定时期重点训练其中一项习惯,在大部分学生养成这个习惯后再重点训练下一个习惯。如在开学的第一周重点训练课前准备的习惯。第二周重点训练读书写字的习惯等。另外,还要反复训练强化。
3. 加强检查督导
每班成立“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督导小组”,每天检查、督导,并做好反馈。老师针对不良现象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改正。课题实施一段时间后,可引导学生围绕着“自己已养成哪些方面习惯、注意培养哪些方面习惯、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展开自评,然后小组评价。家长参与习惯评价,家长对学生在家的学习状况最了解,定期向家长发放家校联系卡,或者对家长进行走访,请家长严格督促学生。教务处利用随堂听课、采取召开学生座谈会、查阅学生作业和听课笔记等方法,检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
4. 结合课例评价研讨
为了加强对学生上课习惯的培养工作,学校制订了《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评价表》,从课前准备、上课的坐站读写姿势、课堂听讲、团队合作等4个习惯指标进行评价。学校组织各级研讨课,听课老师要对这节课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打分;在评课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习惯的养成,对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进行研讨,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研究培养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5. 凸显榜样作用
教师要注重凸显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评比,任课老师每周、每月评选上课习惯的“好标兵”和“进步之星”, 旨在树立学习榜样,使良好上课习惯的养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校以学习习惯小标兵评选活动为契机,加强对上课习惯的先进典型的宣传,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曝十寒,只有常抓不懈,不断地深入研究,探索教育新途径,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让良好的学习习惯陪伴学生的学习生涯。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培养良好的习惯[J].素质教育(小学版),2002,(3).
[2] 陈桂生.关于试行“课堂学习行为设计”的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5).
[3] 王雄,陈先枝.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合格人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4]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编辑:杨 迪)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