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贞岭
【摘 要】《岱岳学子讲坛》作为校本课程,以实施方案的形式呈现,本身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开发形式表现出开发者对校本课程内涵的理解,寥寥的几百字符蕴含着丰富的整合内容。它没有一个固定的载体,这是“无形”的体现,但又有明确的开发与整合目标,具有“有形”的特点。
【关键词】无形;有形;课程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46-02
“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整合案例研究”是我校(此处指“山东省新泰市天宝镇第一初级中学”,下文同)承担的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KXJY2016A03008)。《岱岳学子讲坛》是我们课题组搜集到的泰安市第六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与其他校本课程不同,这门课程的呈现形式并不是装订成像教科书一样的教材,也不是翻印装潢豪华的讲义材料,而是字数仅仅几百字的实施方案。这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并不多见,它整合的特点有哪些?课题组决定对其展开分析研究。
一、课程展现
以下是《岱岳学子讲坛》的原文呈现:
“岱岳学子讲坛”课程实施方案
1. 课程宗旨
本课程旨在展示岱岳学子的风采和魅力,使其不断增长知识才干、拓宽视野,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一个更具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真正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最终把讲坛办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阵地和人文教育平台。
2. 课程理念:梦想陪伴青春,知识点亮人生
3. 课程适于对象:全校学生
4. 内容与形式
内容:本讲坛将立足以学生为本,紧密围绕学生最关注的学习、兴趣特长、生活实践、立志成才等各方面内容,分为四大版块,分别是:
(1)人文讲坛:传播新文化、新知识、新观点,包括读书(如经典名著、热销新作等)、文艺作品(如影片等)交流报告会等。
(2)励志讲坛:组织励志性内容(如优秀学生的学习之路讲述和人生畅想),激励学生自强、自立,正确面对人生逆境,积极拼搏,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地规划人生之路。
(3)时政讲坛:组织时政性内容,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展开,增强学生对国内外大事的关注度,激发理性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兴趣类讲坛:针对自己的爱好特长及某一方面的研究,互相交流研究成果。
形式:以展示讲述为主,面对面聊天为辅,交流互动为有益补充。
二、关于呈现形式的研究
《岱岳学子讲坛》作为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它并没有具体的载体,呈现形式仅仅是一份实施方案,寥寥四五百字的样子,它的载体几乎处于“无形”状态。这种呈现形式是否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需要?课程专家郭允漷在其著作《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指出,实际上,许多校本课程不需要学生用教科书……他不主张学校组织人员开展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因为这样就会导致校本课程成为静态的教材编著,脱离学校、师生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而主张整合动态的资源,设置符合学校教育理念的课程与课程群(地位和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与评价等)。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现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景华、杨璐二位教师,为了了解全省校本课程开发的状况,通过调研完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认为在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上教师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及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只注重教材的编写,忽略了校本课程内在意义的挖掘,从而出现校本课程的“教材化”倾向。
段光来在研究了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之后,发表《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一文,文章抽取10个学校作为案例,对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进行汇总,见下表: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认为,泰安市第六中学真正把握住了校本课程及其表现形式的内涵,他们以闻名遐迩的“东岳”(岱岳)为寄托,大举“岱岳”品牌,开发社区资源,不拘一格,以实施方案的形式开发出校本课程,是极具创造力的。
三、关于整合的研究
1. 目标的整合
(1)关键词:人文素养。释解: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国家颁布的各科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科教学要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但在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国家课程“统一性”太强,不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岱岳学子讲坛》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通过“展示岱岳学子的风采和魅力”,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首要目标。
(2)关键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释解:课程目标不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岱岳学子多,所讲授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励志的、有关于时政教育的、有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还有传播创新科学技术的。课程本身不是要求学生去掌握或精通哪一门,重要的是参与与体会,然后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形式的整合
關键词:讲坛。释解:本课程实施的形式是“讲坛”,“讲坛”最初是指集会时作为讲台的平台,后来逐渐引申为泛指演讲讨论的场所。我们认为,泰安市第六中学作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实验基地,它以“讲坛”这一形式去整合岱岳人才资源,挖掘人才潜能,把学校建成具有特色建设项目的人文教育平台,是具有创意和魄力的。我们研究该校文化时发现,该校在谈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时提到“岱岳讲坛”,谈及赏识文化和激励文化时提到“岱岳讲坛”,另外学校的基本理念和文化理念里面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仍然离不开“讲坛”这一形式。也就是说,该校对“讲坛”这一形式的整合是经过论证和实践检验了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随便说说,也不是局限于形式喊喊口号,而是贯穿于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体现了校本课程所特有的功效。
3. 内容的整合
关键词:人文、励志、时政、兴趣。释解:以上每个关键词代表一类整合的内容,内涵极其丰富。例如人文教育类既包括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古典名著、当前热销的现代新作等读书类,还包括戏曲、电影等文艺作品类,内容丰富,正是“实施方案”这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独特形式赋予了它强大的内涵,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4. 资源的整合
从课程实施方案上看不出任何的资源开发与整合,但正是这种“无形”的表白,字里行间蕴藏著强大的资源整合信息。如人才(人力)资源的整合,“岱岳学子”泛指的对象太多了,包括教师、学生、社区里面的技术专家和艺术家等。再如学校设施、设备等“有形”资源的整合,这些资源如何有计划地去组合、去开发为讲坛服务,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也是一门学问。
四、思考
1. 关于“无形”
“无形”是从呈现方式上看,《岱岳学子讲坛》没有一个固定的载体,如自编教材、学习材料、讲义、校刊等,正是由于这种“无形”,它才赋予校本课程更具有生存的价值、更广阔的效能和多彩多姿的表现形式。课题组在该校调研时,遇到学校聘请泰山皮影戏第六代传人范正安做客“岱岳学子讲坛”,范正安大师携剧团一班人马边讲学边汇报演出,把皮影戏这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演变过程和传承的历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校引起轰动。
2. 关于“有形”
“有形”是指《岱岳学子讲坛》作为校本课程,是有课程宗旨和课程理念的,它的宗旨就是通过“展示岱岳学子的风采和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创造一个更具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它的理念是通过系列讲坛活动,让学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理想、有梦想,即让“梦想陪伴青春”,带着这种理想和梦想去求知,通过求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即“知识点亮人生”。《岱岳学子讲坛》的这种宗旨与理念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的具体体现,把《岱岳学子讲坛》开发为校本课程正是体现了校本课程的独特功效与魅力,无论赋予它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其宗旨和理念是不变的,这一点不能动摇,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有形”的。
3. “无形”与“有形”的关系
“无形”与“有形”是辩证的统一,“无形”为“有形”服务,“有形”为“无形”指引方向,正如散文的写作“形散而神不散”,一语中的。
(编辑:杨 迪)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