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2017-06-19 09:02姚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整体把握长文短教

姚军

[摘 要]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长文。这些文章的教學费时多却收效甚微,产生了学生厌恶学、教师害怕教的情况。对这些文章,只要教师能细读文本,对教学的重难点加以揣摩,找准切入点,紧扣训练点,就能抓住全文的“神经中枢”,纲举目张,实现长文短教的目标。

[关键词]长文短教;整体把握;重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19-02

翻阅人教版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或语言优美,或内容丰富的长篇幅文章被选入中高年级教材中。这些文章往往因为信息量大、文字多、篇幅长,被称为“长文”。这类文章虽然内涵丰富、语言优美,但因其篇幅长而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也使教师感到难以驾驭。该如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在既定的学时里高效有趣地学习长文,汲取文中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整体把握,巧妙切入——引一泓清泉汩汩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有出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教师谙熟所教的文本,二是寻得较好的语用点和切入课文的角度,即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

(一)于文题处巧切入

一篇文章最显眼的便是标题。标题“高居”文首的位置,可见其重要性。它仿佛是文章的眼睛,又如一扇了解文章的窗户,能让读者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或感受其抒发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章,题目就是它的主要内容,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祖父的园子 》《我最好的老师 》等。教学时,教师要抓住题目做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笔者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这样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师:同学们,读读文章的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是“精彩”和“糟糕”。

生2:除了反义词,我还发现了“极”和“透”意思相近。

师:是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可为什么它们同时出现在题目里呢?有什么东西既可以“精彩极了”又能“糟糕透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结合这两个词语,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学该文前,在研读时,我发现题目含有一对反义词,这看似矛盾的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设置相关问题,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顺势而导,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面对同一首诗,母亲的看法是“精彩极了 ”,而父亲的看法却是“糟糕透了”,长大后的“我”明白这是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这样,通过解读文章题目,抓住文眼进行问题引导,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剔除冗杂的信息,了解文章梗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于文眼处巧切入

文章中有些重点词句,语言凝练,能统帅全文,体现文章的中心。这样的词句,我们称之为文眼。教学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找出文眼,然后围绕文眼,层层设疑,步步设障,通过谈谈、想想、议议等,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唯一的听众》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写人文章,且结构脉络不容易感知。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在叙述老教授的故事时,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细读文本后,学生发现文章围绕“我”心理、行动的变化和老教授神态、语言的变化这两条线索展开的。这里,教师先由文眼“变化”这个点切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这篇课文的捷径;然后,循着这条变化线,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老教授的形象,体会情感。这样,就达到了长文短教,使学生学有所得的目标。

(三)于文法处巧切入

一篇课文的特殊写作方法即文法,它体现了文章在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是长文里一篇难度系数比较高的文本。它的难度不仅在于它的体裁——散文,而且在于文本表现的人文精神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很难找到这篇文章的切入口。笔者在反复研读文本后,发现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形象、事件、道理有机结合的特点。因此,教学时,笔者从欣赏居里夫人的形象入手,抓住关键句中的“坚定”和“淡泊”两个词语,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过的阅读方法,细品典型事例,感悟体现人文精神的句子,感知其中的道理和精神。这一放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方法,读懂了文本,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二、紧扣一点,重点突破——一石激起千层浪

优秀的文章之所以优秀,不仅因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寓意,更因其详略得当、结构合理,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线”。这些“点”或“线”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它们展开教学,就能突破重点,提高教学实效。

(一)落实字词训练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中年级的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教学重点段时,紧扣字词进行训练,既能落实年段的训练目标,又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就应定位在准确理解词语、朗读感悟语言上。在理解第三自然段时,教师抓住“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这个重点句,让学生朗读感悟。同时,抓住其中的“封”“挡”“遮”“浸”等重点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揣摩,体会其表达的意思,使学生真正领会作者用词的精确、炼句的精妙,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突显语言积累点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长文中丰富的语言是我们训练的着眼点。如,《草虫的村落》是一篇在表达上颇有特色的散文,作者以别具一格的想象对草虫的村落和草虫的生活做了细致的描写。笔者在教学这篇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独特的想象;同时,让学生从“我们眼中”和“作者笔下”两个角度来领悟作者生动的表达特点。

有了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习得了分析文章的方法。在教学4~9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用这个方法自主学习,我只对关键处适时引导。当教学即将结束,学生的情感也将达到迸发点时,笔者设计了想象说话训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对课文语言的内化积累。

(三)善用写作启发点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学生习作的范例,文质兼美的长文更是如此。因此,教师以写作为切入点处理长文,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可从课文的叙事手法、结构安排、特殊表达、典型题材等来设计教学,也可从文章的典型句式、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教学。这些潜藏在课文中的写作启发点,只要日积月累,就会变成学生习作的一个个“亮点”。

和学生以往学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不同,六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的表达独具匠心:作者赋予了大自然人的特性,比喻、拟人、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感情表达得真挚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大自然的心灵对话。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整体感知,第二板块是“我”眼中的古桥——悟“德高望重”,第三板块是树林眼中的“我”——品“知己”之情,第四板块是以读促写——感心灵相通。

整篇文章以“访”切入教学,前三个板块引领学生诵读品味,感悟理解文章巧妙的联想、比喻和艺术的表达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的认识;最后的板块升华理解,进行小练笔,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写一处景物,读写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

三、点面结合,丰满细节——湖光秋月两相和

语文教学始终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短教的意义在于紧扣教学目标,达到一叶知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梗概;再抓住具体的有用的语言“点”,深入挖掘,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最后回归整体,感悟情感和表达方式,使学生入情、晓理。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就要准确找到“点”与“面”的联结点。

(一)以“点”带“面”,辐射全篇

如,教学《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文,通过品味“从表面看,它们之间‘水火不相容,然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一句中的“水火不相容”和“朝夕与共”“和睦相处”三个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这个有趣的现象。接下来,散发开去,出示课文中描写有趣共栖现象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体会这一独特的表达特点,以此辐射全篇。

(二)以“點”带“线”,升华中心

如,教学《凡卡》一文,可以选择凡卡“惨遭毒打”的事例,先让学生品味关键词句,读懂凡卡悲惨的遭遇;再联系上下文写爷爷送他当学徒原因的句子,进一步读懂凡卡的悲惨人生。抓住这个点,让学生阅读感悟,走近人物,掌握阅读方法。文中写到凡卡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从侧面衬托出爷孙俩生活的不易,也为凡卡之后的生活埋下了伏笔。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懂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句子所表达的内涵,这样能升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综上所述,长文短教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之“道”,得以长文短学。对于长文,只要教师能细读文本,对教学的重难点加以揣摩,找准切入点,紧扣训练点,就能抓住全文的“神经中枢”,纲举目张。长文短教,能还学生更多的学的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幸福,真正实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美好境界。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冬梅.怎样长文短教[J].广西教育,2008(16).

[2] 陈敏军.简约而丰满长文短教下的精彩预约[J].语文学刊,2009(10).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整体把握长文短教
神马都是浮云
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策略的分析
以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让阅读教学走向有效
如何结合课文进行段落的教学
对长文短教的一点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