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进展*

2017-06-19 15:27芦千文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经营农业发展

芦千文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进展*

芦千文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和农业发展条件的变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不断延伸拓展,农户分化、需求变化、要素升级、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等基本要素框定了未来转变的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主要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合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多地方进行了探索性实践,摸索出值得推广的模式或经验,如培育新型经营体系、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发挥营销引领作用等。政府部门的主动作为、创新服务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备要件,需要在制度、投入、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职能。要避免简单化、泛化理解,要加强风险防范机制、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研究,加强对实践案例的理论总结。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内涵拓展;基本要素;路径选择;实践模式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于转型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许多国内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探讨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问题、路径和意见建议,对其进行梳理整合,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政策框架提供参考。本文在张春舒(2011)[1] (P121-124),刘志荣和姜长云(2012)[2] (P30-37)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述的基础上,对2012年以来的有关研究进行整理。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拓展

农业发展方式是指决定农业发展各种因素的结合和作用以实现农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和其他投入品的配置方式,农业结构的状态与特征,各项相关制度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3] (P157-164)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会因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变化而演变。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出之初,所针对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带来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规模小且组织化程度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环境问题等。近年来,国家重视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部分问题得到缓解,但随着农业要素依赖升级和外部发展环境变化,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凸显出来。姜长云(2015)认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依赖迅速增加,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加重,甚至局部生态破坏等问题日趋突出;二是农产品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比较利益下降的问题迅速加重,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趋势性减弱,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迅速凸显;三是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问题日趋突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更加紧迫;四是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跨国公司对中国提升农业价值链和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挑战日益增多。[4] (P26-35)基于主要矛盾问题的变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内涵也相应变化(如表1所示)。2015年7月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对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全面概述。*即“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据此可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在于不断化解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带来的突出矛盾,抓住农业改革调整的重大机遇,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利用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有竞争力的适应宏观经济动态变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表1 不同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要素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与农业技术变迁、宏观经济变化引致的农户行为变化,农产品消费结构、方式变化引致的供给结构升级,要素依赖演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引致的创新驱动范围拓展等因素互动的结果。这些因素基本上框定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一)农户分化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户加速分化是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突出现象,既包括农户向非农户的转换,也包括向兼业农户、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分化。分化后的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价值认知、产权偏好都产生了差异[5] (P114-120),导致行为逻辑和选择偏好的不同,影响到农地流转行为、技术获取路径、种植行为选择、契约关系选择等,构成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一般认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市场化方式选择农业种植结构的能力较强,容易获得农技推广应用和农产品销售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可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作用。[6] (P69-74)要顺应农户分化的趋势,对不同类型农户分类施策,引导他们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这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想选择。

(二)需求变化与提高农产品供给效率

受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镇化加速推进、人口老龄化等的影响,农产品需求数量、结构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数量上,将由总量快速增长转入增速逐步放缓并达到稳定状态的阶段[7](P21-23),其中口粮需求总量将呈下降趋势,蔬菜、食用油、肉类、水产品的消费总量将呈增长趋势;在结构上,不同收入人群对农产品的消费日益分化,需求结构日益多样化,呈现向专用农产品、加工食品、品牌食品倾斜的态势;在层次上,由中低端向高端消费的蜕变中,更加注重绿色、健康食品的消费,衍生出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需求;在方式上,互联网消费、体验式消费、休闲式消费日渐流行,带动食品短链、社区支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方式[8] (P20-27)。这些变化使创新农产品供给形式、注重消费导向、增强引导和创造市场需求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凸显,越来越成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9] (P22-23)

(三)要素升级与塑造农业全面创新驱动力

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禀赋的改变引致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技术进步、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知识积累等[10] (P74-79)。传统、粗放的农业资源和要素利用方式,是造成农业资源约束趋紧的主因,也是驱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动因。当务之急是由科技创新为主向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全面创新转变,使农业价值链升级的速度快于农业资源、要素成本攀升的速度,使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速度快于农业经营风险增加的速度。姜长云(2015)认为科技创新不等于产业创新,尤其是我国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主体与产业创新主体错配且缺乏协同,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畅,难以得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呼应。[11] (P83-93)为此,要求按照发展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要求,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

(四)粮食安全与调整农业发展战略思路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底线”。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年增长,但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的矛盾异常突出。[12]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消费需求增长有所减弱,加之全球谷物市场供求形势总体上产大于需,保数量的压力有所缓解。[13] (P7-10)此时,正是实现农业向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安全并重转型的“窗口”,可以走出粮食产量与产能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因而,应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首要前提*其底线和目标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自给能力达到100%”“稳定粮食产量和粮食产能,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跳出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相应地,要通过重大科技攻关、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举措稳定粮食产量,提升粮食产能;要调整优化粮经作物生产结构、产业结构,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五)绿色发展与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的原因是透支了农业生产产能,造成土地产出能力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经营效益下降,影响了农产品的数量保证、品质安全和市场形象。[14] (P36-39)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减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成为当前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也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农业的绿色发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在生产方式层面,减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减少对水、化肥、农药的依赖;在产业链层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如提高农业废弃资源利用率,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新业态层面,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如生态农场、有机农业、食品短链等。总之,要将农业发展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轨道上。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及其联结方式构成,具有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15] (P70-78),可以作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但在具体细节上存在分歧,如对待工商资本下乡的态度,有反对、有谨慎、有乐观;对于推进规模经营,有流转、托管、入股等不同主张。不同地区社会文化、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不同,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工商资本缓解农村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紧缺,防控非农化、非粮化,确保农业安全和农民利益;也应鼓励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宜流转则流转、宜托管则托管、宜入股则入股。路径选择有其特定的“路径依赖”,应具有包容性,坚持实事求是。

不同经营主体,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比较优势不同。农业龙头企业要素组织能力和市场整合能力较强,适合引领农业的加工、营销和流通;农民合作社联结农民、组织农民、提供规模化服务的能力较强;农户家庭在农业生产环节具有比较优势[16] (P11-17);农业高端增值服务,进入门槛高,适合由专业机构来经营。应该在产业链不同环节明确扶持重点,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结高效的经营体系。不能忽视普通农户的发展问题,要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引导普通农户参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农户将大多数生产环节外包给专业机构或服务人员来完成,能克服小规模家庭农业的缺陷,化解农户兼业化和农业老龄化带来的挑战[17] (P36-44),所构建的服务联结通道还能支撑农业产业链高效运行。而且,以农业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横向产业拓展越完善,农户在纵向产业链中的风险规避能力越强、谈判地位越高,利益分配就越公平。[17] (P36-44)未来,还有可能引领农业发展的潮流。如张军(2015)认为分子生物、物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农业发展第三次浪潮的主要内容[18] (P4-9),其实就是相关环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从实践来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农村供销社、粮食收储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链的业务和商业模式创新,把农业与涉农二三产业整合起来,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日本、韩国“六次产业化”的实践,我国台湾地区“三生”农业的经验,都是以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典型案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各地实践的农村产业融合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但都是立足农业、依托农村、惠及农民。[19] (P18-22)因而,作为政策导向,所强调的是农业作为融合的基础和核心,农户、农民合作社实质性地参与进来,把农业流到非农领域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让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发展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主体之间实现紧密的契约联结、要素联结和利益联结,不同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风险共担而又平等地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尤其要注意提高产业链薄弱环节(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参与融合发展的能力。

(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中央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之前农产品供给问题也始终都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焦点。目前,农产品供给上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有结构性供需失衡,质量水平、信誉保障达不到消费者期望,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国内外价格倒挂造成总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针对这些矛盾,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宏观层面上,包括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六个方面。[20]微观层面上,涉及到经营主体的具体生产行为,如按需生产、按质生产、高效生产、绿色生产,适应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与消费者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可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都属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考验着政府政策调控水平,需要供给侧、需求侧同时精准发力,做到农产品供求“紧平衡”调控。如降库存必须把握好节奏,避免冲击农产品价格;结构调整要防止农户“盲从”,避免出现新的供给问题。

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践模式

从大量文献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法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各地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不同角度进行了改革试验和探索创新。大致概括,主要模式有: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引领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撑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农产品营销平台或渠道牵引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模式,如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兴消费理念引领的农业产业的横向拓展,如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科普农业、体验农业和社区支持农业等,以及绿色发展理念和农业多重功能需要推动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等。

正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特定时期有特定的内涵一样,各种模式有其共通之处。概述起来主要有: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由农户分散经营到组织化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分工协作、互惠互利的经营组织体系;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应用,保持农业产业的竞争力;通过构建生产服务体系,保持产业链的高效运营;通过延伸拓展产业空间,挖掘增值潜力;通过对接营销平台或自建销售渠道,规避市场风险;通过提高品质、创建品牌,建立与消费者的互信机制;通过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保证持久经营活力。

越来越多的地方性探索实践,以其显著的成效引起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比如四川省崇州市“农业共营制”改革试验[21] (P19-21),安徽省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实践[22] (P108-112),浙江省“现代农业综合体”探索实践[23] (P1-4)。这三种实践模式,在具体做法上都具有前面概述的共同点,也有其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即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区域性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蕴含的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内在逻辑和演进机理还值得进一步挖掘。这也说明,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及其配套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他要素的组合成效。

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保障机制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尤其在政府层面,为其顺利推进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概述而言,可分为制度保障、投入保障和服务保障三个方面。

(一)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是政府推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围绕构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框架,研究中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建议。如孙长学、郭冠男(2014)提出要加快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有序转移和合理分布,建设职业农民培养机制;加快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构建与农业产业链匹配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农业生产体制等。[24] (P86-95)此外,还有大量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建议集中于推进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改革等方面。制度创新的核心可以说是要推动形成引领、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经营体系和新型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形成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

(二)投入保障

虽然国家对“三农”领域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但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扭曲要素市场价格、资金投放不精准等问题。政策研究中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主要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农业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力度;将新增农业补贴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并与改进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保护生态资源挂钩;实施重大专项行动、改革试验或示范项目等;以政府购买服务、奖助结合等方式,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突出表现在引导发展服务农村的金融、保险和担保体系上。

(三)服务保障

纵观各个地区的实践,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敢于创新、贴心服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备要件。姜长云(2015)提出,要科学确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将精简提升普遍服务、优化改造重点服务和突出加强引导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统筹考虑区域农业发展需求和农业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趋势,加强市、县两级公共服务机构和面向区域主导产业的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做实乡村两级普遍服务,强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层面的示范功能。[11] (P83-93)在服务重点的选择上,集中于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培育企业家精神,引导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

六、现有研究进展评述

可以看出,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在广度上已经延展到农业完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建设层面,深度上已经细化到对微观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服务需求、资源配置绩效等的研究。这对于认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演变,理解动力结构的转换,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值得反思和加强之处:

第一,慎防简单化、泛化理解。不同阶段、不同背景、不同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和重点不同,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避免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简单化、口号化、标签化;也要避免泛化理解,不加甄别“好方式”和“坏方式”,把所有做法都纳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范畴。

第二,加强风险防范机制研究。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之下,经营主体创新创业风险剧增。如近期玉米等粮食价格下跌,给粮食产业领域的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带来了挑战。加强风险防范机制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如加快创新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为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实践案例理论总结。总体上讲,对成功案例的总结,以简单的经验介绍为主,理论解析较少,不利于成功模式的推介。对于实践案例的理论解析,要着重于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创新路径、协同机制构建以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等。当然,经验的借鉴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简单地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不能“一刀切”。

第四,加强农业供应链、价值链研究。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延伸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层面,但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是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概念,关键节点、政策组合有“交叉”也有不同。在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较多,但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求的研究较少;供应链、价值链在二、三产业应用较多,但与农业产业链结合还属于新生概念,研究的深度、广度都需要加强;将三者整合起来,协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更是少见。

[1]张春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11(3).

[2]刘志荣,姜长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实现机制与实践模式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2(66).

[3]石爱虎.论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与转变途径[J].东南学术,2012(1).

[4]姜长云.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趋势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J].江淮论坛,2015(5).

[5]刘同山,牛立腾.农户分化、土地退出意愿与农民的选择偏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

[6]姜长云.农户分化对粮食生产和种植行为选择的影响及政策思考[J].理论探讨,2015(1).

[7]胡冰川.从食品角度透析我国农产品消费变迁[J].中国国情国力,2015(6).

[8]姜长云.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要求[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1).

[9]郭玮.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J].中国合作经济,2016(2).

[10]刘祚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国外理论与方法[J].贵州社会科学,2012(8).

[11]姜长云.创新驱动视野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改革,2015(12).

[12]王东阳.加强粮食产能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N].农民日报,2015-08-13.

[13]宋洪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J].中国发展观察,2015(2).

[14]左停.资源环境问题威胁农业根本[J].社会观察,2014(7).

[15]姜长云.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1).

[16]朱启臻,胡鹏辉,许汉泽.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14(7).

[17]林万龙.经营主体、经营方式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1).

[18]张军.农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J].中国农村经济,2015(5).

[19]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

[20]于文静,王宇,甘兰蕙子.六大举措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农办负责人解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N].农民日报,2016-01-29(001).

[21]“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课题组.农业共营制: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突破[J].红旗文稿,2015(9).

[22]孙正东.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运营效益分析——一个经验框架与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15(5).

[23]陈剑平,吴永华.以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科技管理,2014(5).

[24]孙长学,郭冠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制度创新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21).

[责任编辑 杨 敏]

A Domestic Research Progress on Accelerating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

LU Qianwe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fundamental route of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s speeding up transforming its development model. However, the connotation of transformation continued to extend and expand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macroeconomic situations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its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are determined by the basic elements such as farmers' differentiation, demand chang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factor upgrade, food security, green development and so on. The practices could be summarized in several aspects,such as building a new agricultural-operation system,develop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promoting agriculture and non-agriculture convergence, and putting forward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Quite a few of exploratory practices have been successful and worth learning from. Though we can conclude that government’s initiative and innovative services are essential for transform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it is still necessary for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and optimizing the function. Based on the review, we must avoid simple and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ransform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further research,and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risks,establishing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and value chain, make more practice case theoretical summary.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connotation development;basic elements; path selection; practice modes

2016-11-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产业链视角下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项目编号:12&ZD056)。

芦千文,博士,从事农业经济与制度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研究。

F323.3

A

1009-1734(2017)05-0015-07

猜你喜欢
经营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