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惠女
经历比较过程,突出数位概念本质
——“谁的红果多”教学思考
◇位惠女
在进行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一致认为“谁的红果多”(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内容简单,学生不用教都会了,没有什么可备的内容。
首先,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通过数数比较数的大小经验。其次,通过一年级上册学习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老师们自然地认为内容好学。但是,老师们忽视了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同时,此内容的学习并不仅限于学生会比较数的大小,更为重要的是借助这一载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体会数位的意义,发展数感。
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鼓励学生经历探索百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突出 “数位”概念本质的教学呢?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课始,教师出示教材的情境图(如图 1),带领学生解读图意,提出“小熊和小猴,谁的红果多”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图1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比较的方法,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18、19、20、21,21在18的后面,所以是小熊的红果多。
师:谁和生1的方法一样?请举手示意一下。
此时,班里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举手,表示自己比较的方法与生1一样,即用数数的方法。这种方法,学生利用的是数数的经验,顺着数,后数到的数比先数到的数大,利用数的顺序直观比出数的大小。
生2:我觉得我的想法和生1差不多,但又有不同,我是在尺子上表示的(如图2)。
图2
师:谁能看懂生2的方法?
生3:他的方法是画了一截尺子,21在18的后面,很明显地看出来21比18大。
生4:这和我们以前在尺子上读数是一样的,先读18,再读21,所以21比18大。
师:还有谁也是通过画出这样的“尺子”来比较大小的?
在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借助尺子认识11~20各数,帮助学生体会2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并比较大小,这样的学习经验自然延续到百以内数的学习。大约有5个学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进行比较,虽然还是数数的经验,却能借助“尺子”这个模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非常好。
师:谁还有不同的比较方法?
生5:我找20这个数作比较,21比20多1,18离20还差2,所以小熊的红果多。
生6:我的想法和生5一样,让20当中间人,比它大的数当然大了。
师:能明白他们的方法吗?谁有问题?
生7: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找20这个数?
生5:20是个整十数,也正好在 18和21之间。
生8:19也在这两个数之间,为什么不用19这个数呢?
生6:(低头思考一会儿)我觉得19也行,但没有20方便,用两个数之间的整十数肯定更方便,一个少点,另一个过了,过了的数肯定大。
(生7点头表示同意生6的意见)
师:谢谢生7的问题,经过讨论我们更清楚了,20就是个“标准”,和这个标准进行比较,比标准大的数就大,所以是小熊的红果多。
在巡视中,发现借助“20”这个标准进行比较的学生不多,约有4人。寻找一个“标准”进行比较,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稍作停顿,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问题交流中,确定“标准”必须是两个要比较数的中间的数,并逐步清晰什么样的“标准”比较方便,正如学生所言,19和20这两个数都行,但20是个整十数,比较方便。
在学生自主探索比较方法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两个学生已经能借助直观模型方块进行比较了。借助这两个学生的方法,我们进入教材第2个问题的学习和讨论,主要交流过程如下。
师:有同学是这样比较的(如图3),你能看懂吗?
图3
生1:就是10个方块摞在一起,就变成1条了。21就是2条,再加1个小方块。
生2:1条就是 1捆小棒那样的,表示 1个十。
生3:18为什么也是摞在一起的2条?
生2:左边的1条是10个,表示1个十;右边的是8个,不到1个十,不能说是2条,只能说是1条,再加上8个小方块。
生4:这样一摆,可以清楚地看出来21里面有2个十,18不到2个十,21大于18,写成21>18。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明白了,下面请你利用学具摆一摆、写一写,并与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在我看来,学生刚才的讨论是比较清楚的,要不要让学生再用小方块来摆一摆、说一说,我有点儿纠结,但学生的学习不能仅靠听别人讲是如何做的,自身去“做”非常重要。何况这里摆的小方块,要对应到计数器相应的数位上,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完成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把学生的数学直觉变得清晰准确。为此,我选择了让学生先摆一摆,再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师:摆好后,再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生1:在摆的时候,21摆了2条零1个,我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颗珠子,在个位上拨1颗珠子。
生2:18摆了1条零8个,对应在计数器上就是十位上1颗珠子,个位上8颗珠子。
师:也就是说,成条的方块对应的是计数器上的十位,单个的方块对应的是计数器上的个位。接下来,请你对照计数器写一写、填一填(如图4)。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图4
生:我发现“21”十位上有2颗珠子,表示2个十;“18”十位上有1颗珠子,表示1个十。十位上2比1大,所以21>18。
……
方块模型比实物抽象,但比计数器形象直观,在摆一摆、拨一拨、比一比的过程中,借助方块模型与计数器之间的连接,初步帮助学生从数位的角度来比较数的大小。
在教学教材上问题3(如图5)时,我还是选择了放手,直接出示问题3,鼓励学生先自主完成,再进行全班交流。
图5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完成这两个小问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让学生体会位值的价值,从数位的角度来比较数的大小。
师:我们先来交流左边的问题,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写出的两个数是32与34。
生2:十位上都是3,是一样的,怎么比较呢?
生3:十位上的数一样的时候,可以看个位,个位上4比2大,所以34>32。
师:谁同意生3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举手表示认同,个别学生有点儿犹豫)
生2:要是个位上的数也相同了怎么办?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生2:都是32了怎么办?
生3:那就是相等的关系了,32=32。
(生2点头表示同意,其他学生自发鼓掌)
师:对于右边的问题,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4:右边的问题是比较100和99的大小。
生5:100比99大。
师:对,确实是100>99,说说你的比较方法。
生6:考试的时候100分是最好的,比99分多(生笑),所以100>99。
生7:100的最高位是百位,百位上是1,表示1个百,99的最高位是十位,百位上没有数,所以100>99。
师:大家能明白生7的比较方法吗?谁再来说一说?
……
借助计数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体会数位的重要性,为学生比较数的大小建立直观表象,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
数线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序、比较大小的重要模型。教材上问题 4(如图6)是利用数线上的数序,写出比45大的数,比90小的数,帮助学生体会100以内数的大小顺序。
在教学时,我先出示问题(如图6),鼓励学生独立利用数线图填写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重点进行了下面的交流。
图6
师:在填写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45右边的数都比45大。
生:我发现90左边的数都比90小,右边的数就比90大了。
师:从数线上看,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45小于它右边的数,90大于它左边的数。想一想,如果没有图,该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生:我举个例子,如45<□,可以看十位,十位上的数比4大就行。
生:我有补充,十位上的4不变的话,个位上可以是6、7、8、9。
生:先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一样就比个位上的数。
生:我补充,100比99大,99百位上没有数,说明三位数比两位数大。
……
听着学生七嘴八舌的交流与讨论,我忽然失去了做小结的勇气,学生清晰的表达远远比我做小结重要得多。
数的大小比较的核心是位值制,无论是现今学生学习的整数大小比较,还是今后要学习的小数大小比较,看起来是位数、数位间的比较,实质上却是计数单位及其个数的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看似简单,却是学生正式接触从数位的角度比较数的大小的开端,是学生后面学习大数之间比较的重要基础,来不得半点马虎。
(作者单位:河南省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