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冬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分工视角下的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
颜 冬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沿袭分工深化这条主线,以交易效率为切入点,重新勾勒了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的互动过程,结果表明:①以工业化和三产化为典型的产业高级化是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现实动力;②与经典理论有所差异的是,分工深化和交易效率并未长期促进产业的持续高级化,反而是作为产业高级化的一种结果而出现的,这是经济增长的后发性和外生性特征共同决定的;③从长期来看,外生性的产业高级化并不可持续,单纯依靠外生的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并不足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需要适时调整发展策略,转换发展动力;④当前阶段,更为现实可行的路径是通过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深度推进,实现产业高级化,但是城市扩张又以交易效率的提高为前提。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城市化和产业高级化的内生化转型和良性互动。
分工;产业演进;城市扩张;经济增长;交易效率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理清两者的内在关联则是深入理解经济发展的前提。作为城市扩张的主要载体,产业演进构成了经济转型发展的具体内容。现有的产业研究文献主要是从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变化角度展开分析,而从整个经济增长体系的宏观进路中探讨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的互动机制的文献还有所欠缺。那么,两者互动过程的细节是什么,演进机制及其决定因素又是什么,理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中国285个地级市为例,侧重从宏观的增长进路中讨论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的具体过程。本文突出产业演进这一城市发展的载体,摒弃以往就城市论城市,或者就产业论产业的分析方法,而是在分工视角下,以交易效率为纽带将两者进行结合,综合考虑城市扩张和产业演进的总体过程,这样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独有特征,避免片面借鉴西方理论来指导中国实践,这是本文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所在。
1.1 分工思想的起源和衰落
分工思想最早起源于柏拉图,但是真正开创分工理论的则是亚当·斯密。斯密根据一个制针业的例子详细说明了劳动分工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进永远跟不上制造业,原因在于让“农民经常性地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1]。但是斯密没有进一步分析分工在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以及产业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马歇尔以来,研究的重心转向了资源配置和价格问题,分工逐渐被认为是外生的,供求关系与专业化水平也毫无关系,经济问题研究的重点从分工转向了既定经济组织的资源分配问题。由于无法解释为什么经济会从自给自足的状态转向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产业演进、分工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也就被忽视了。
1.2 分工视角下的产业演进理论
杨格肯定了马歇尔关于代表性企业根据市场价格调整生产行为的观点,但却认为马歇尔试图通过个别企业对成本和售价的调整得到产业整体的规模报酬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杨格发现市场并不仅仅受到交通条件以及人口集聚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由消费者购买力的大小所决定的。购买力由消费者本身的生产能力决定,而生产能力又由分工所决定,因此“劳动决定了自身的分工水平”[2],这种看似同义反复的论述却阐述了分工本身存在一种循环反馈机制以及自发演进的特征,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杨小凯认为在分工网络中,每个经济组织或者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不但影响到本身的生产率,也影响到其他产品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率,进而影响到整体分工网络和市场规模[3]。
1.3 分工视角下的城市扩张理论
分工视角下的城市扩张最直观的体现在近代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上。工业革命初期,各种专业化改进和细致劳动分工都出现有利于扩散和大量运输的码头或者港口城市,通过水运可以为每一个行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而内陆地区的市场容量以及扩散能力大多低于具有沿海、沿河岸线的城市。胡春林指出交易效率是决定分工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关键因素,并且认为国内的交易效率存在趋同趋势,这种趋同性构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有利因素,为区域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4]。进一步的,如果缺乏产业集群的支持,该市场可能会形成集散地类型的中心市场,如果具有产业集群的支持,那么该市场更倾向于发展成为产地类型的中心市场。
综上所述,无论是产业结构的变迁,还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分工和专业化都是伴随其中的重要表现,甚至是决定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边界的关键性因素。而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从整体上来看,明确将两者提取出来进行联立分析,探索两者互动演化的具体过程的文献还比较少,而这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深水区之后,迫切需要理清的问题。
2.1 相同交易费用下的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过程
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每一个微观经济主体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假设存在三个同质性的城市A、B和C,作为生产者,每一个城市都能够生产三种相同的产品,每一个城市作为独立的生产主体,必须在三种产品x、y、z中进行生产选择,其中x是初级产品、y是中间产品、z是制成品。作为消费者,每一个城市都具有多样性的消费偏好,需要同时消费x、y和z三种产品。我们假设所有城市具有相同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因此三个城市之间的交易费用没有任何差异,用1/k表示交易费用系数,则k代表了交易效率的高低(k∈[0,1]),k=1表示交易完全无损耗,k=0表示过高的交易费导致了交易完全损耗,城市的效用函数因而可以表示成:
U=(x+kxd)α(y+kyd)β(z+kzd)γ
(1)
其中,U表示效用水平,x表示初级产品的自足量,kxd表示初级产品的购买量,y表示中间产品的自足量,kyd表示中间产品的购买量,z表示制成品的自足量,kzd表示制成品的购买量,α、β和γ分别表示三种产品交易的弹性系数。为了方便计算,假设消费者对于三种产品都具有无差异的消费偏好,每一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可以表达为如下形式:
(2)
(3)
(4)
其中,xs、ys和zs表示商品的出售量,每一种商品的自足量和出售量都必须满足一定的生产条件约束,这种生产条件可以通过一种线性函数表示。Lxa、Lya和Lza分别代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制成品的劳动力投入约束,其中a表示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程度,假定a>1;其中:
Lxa+Lya+Lza=1
(5)
这意味着,在三种产品上的劳动投入总量为1,城市的预算约束条件为:
px(xs-xd)+py(ys-yd)+pz(zs-zd)=0
(6)
其中,p表示每种商品的市场价格,表示三种产品的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进一步可以转化为如下形式:
pxxs+pxys+pxzs=pxxd+pxyd+pxzd
(7)
每个城市的决策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方程组进行表征:
MaxU=(x+kxd)(y+kyd)(z+kzd)
(效用函数)
(x的生产约束)
(y的生产约束)
(z的生产约束)
(所有城市的资源约束)
Pxxs+Pyys+Pzzs=Pxxd+Pyyd+Pzzd
(所有城市的预算约束)
通过求解最优化方程,可以得到以下几种城市扩张和产业演进模式:
(1)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每一个城市独立生产并消费各自的产品,完全不存在对其他产品的消费或出售,因此城市之间没有任何商品交易,即xs=xd=ys=yd=zs=zd=0,交易费用系数k也为零,求解最优方程组可得U1=3-a。
可见,随着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分工结构将从自给自足的状态逐渐演化成为完全分工状态,这种分工演化的结构为第二、三产业从第一产业中分立出来创造了条件,使得每一个城市更加专业地生产某一种产业,各类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得以不断扩张。
2.2 差异化交易费用下的产业演进与城市扩张过程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我们假定各种产品的交易效率相同。真实的交易过程中,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易效率不尽相同,而且由于交易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有的分布在城市,有的分布在农村,彼此之间的交易行为存在很大差异。仍然假定存在三种产品,分别是农产品x、工业品y以及服务产品z,其中农产品的提供者来自农村,而工业品以及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则来自城市,假设农产品之间的交易效率k=i,由于工业品以及服务产品的提供者都位于城市,假定产业间具有相同的交易效率为k=j,而农产品与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之间的交易效率均为k=1。一般的,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之间的交易效率要高于它们与农产品之间的交易效率,而农产品内部的交易效率最低,即j>l>i。类似的,本文再次对不同城市的生产决策进行求解,可以得到以下四种模式:
(1)第一类自给自足模式与上述情形完全一致,由于不存在市场交易,因此三种产品之间完全不发生交换,商品交换的交易效率为0。通过求解最优化方程可得U1=3-3a。
综合以上四种最优效用解的分析可以得到:
可见,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在总体上经历了与上一节类似的过程。但是,由于不同区域和产业之间的交易效率不尽相同,导致分工的深化需要经历更多次数的交易,不同城市和行业的分工深度并不相同,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城市扩张的边界也会更大,产业的迂回程度也要显著高于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城市。城市、产业的规模、层次、等级既而形成。我们一方面将对此进行实证检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观察真实的经济活动中,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是否同步发生,两者的内在关联和互动机制是我们关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1 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的量化
(2)城市扩张。城市扩张既包括地的城市化,又包括人的城市化。地的城市化指的是城市地理空间的扩大,人的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为简化分析,本文以城市人均GDP来综合衡量城市扩张水平。
(3)交易效率。我们认为交易效率的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维度:基础设施、贸易环境、市场化水平、技术条件、教育体系、政府公共品供给,交易效率可以理解为以上六个维度的综合性反映,计算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具体如下:
Trans=Function(Inf,Market,Trade,Gov,
Tech,Edu)
其中,Trans表示交易效率,Inf表示基础设施,Market表示市场化水平,Trade表示贸易环境,Gov表示政府公共产品供给,Tech表示技术条件,Edu表示教育体系。其中,每一个变量的变动都会带来交易效率的改变,假设每一个变量都是交易效率的增函数:∂F/∂Trans>0;∂F/∂Inf>0;∂F/∂Market>0;∂F/∂Trade>0;∂F/∂Gov>0;∂F/∂Tech>0;∂F/∂Edu>0。
表1 城市交易效率指标体系
为了详细区分每一个变量具体变动状况对总体交易效率的贡献,首先对每个变量取全微分:继而根据主成分方法确定各个变量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总结算。
3.2 数据来源和变量含义
本文选取中国285个地级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1992—2013年的数据作为实证检验数据,其中城市交易效率用Tra表示,产业演进程度用Ind表示,城市扩张以Urb表示,数据采用对数化进行处理,目的是为了消除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性,使时间序列更加平滑,各个变量的统计特征描述见表2。
表2 主要变量的统计特征(1992—2013年)
注:交易效率和产业演进变量为向量计算值,无量纲,值越高表示交易效率和产业演进程度越高,城市扩张单位为万元。本文数据均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历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下同。
3.3 实证检验过程
首先必须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考察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时间序列不平稳将会导致回归结果不准确。结果表明,交易效率、产业演进、城市扩张的对数值在未经过差分之前无论是否存在时间趋势项都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都不平稳;但是在一阶差分以后趋于平稳,因此以上变量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其次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交易效率与产业演进、城市扩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其中滞后期数根据AIC标准进行自动选择。
根据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知变量ln(T)、ln(I)、ln(S)和ln(C)都不是平稳时间序列。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均表明了Tra、Ind、Urb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VAR模型分析。完成协整检验之后还有必要对时间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判断交易效率、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之间是否存在真实的因果关系。根据年度时间序列,采用滞后 1~3期进行检验。
从表3可以看到,滞后一期时,10%的显著水平下,原假设交易效率不是产业演进的原因被拒绝,这说明交易效率是产业演进的格兰杰原因。与此同时,在1%的显著水平下,交易效率不是城市扩张的原因被拒绝,表明交易效率是城市扩张的格兰杰原因非常明显。在10%的显著水平下,城市扩张是产业演进的原因,表明城市扩张可以带动产业高级化。从短期来看,交易效率同时是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的原因,表明交易效率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表3 交易效率与产业演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在滞后二期的时候,其他时间序列都不显著,但是交易效率在10%的显著水平上仍然是城市扩张的格兰杰原因,同样的显著性水平下,城市扩张与产业演进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在滞后三期的时候,1%的显著水平下,原假设交易效率不是城市扩张的格兰杰原因被拒绝,因此可以认为,在滞后三期的时候,交易效率的提高依然是城市扩张的格兰杰原因。同时,5%的显著水平下,城市扩张和产业演进之间呈现互为因果的格兰杰关系,反映出了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在长期存在的互相促进关系。
本文通过VAR模型进一步检验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的内在关联。由于交易效率、产业演进、城市扩张都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而且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的VAR模型:
其中,C为截距项,p为滞后阶数,Ai是4×4阶矩阵,ε是四维随机干扰列向量。本文通过OLS最小二乘法估计VAR模型。
从表4可以看到,四个方程的拟合效果都很好,R2超过85%以上,说明了交易效率的滞后项对产业高级化和城市扩张都有显著作用。第一个方程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4067,说明当交易效率的数值发生扰动导致交易效率相对其长期均衡水平被低估时,在未来可能有40.67%的概率得到正向修正;第二个方程的误差修正系数为-0.3869,表示当产业演进的数值发生扰动时,相对其长期均衡水平将有38.69%的概率获得负向修正;第三个方程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3293,表明当城市化水平发生随机扰动时,相对其长期均衡水平将有32.93%的概率获得正向修正。
3.4 实证检验结果
综上所述,交易效率对城市扩张和产业演进的作用在短期和长期有所不同:
(1)从短期来看,提高交易效率对城市扩张和产业演进的作用非常明显。
(2)从中长期来看,交易效率对于产业演进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我们推测,由于中国经济的外生性特征明显,通过技术引进迅速实现工业化以满足海外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客观上避免了系统内部的缓慢积累,交易效率更多是作为产业高级化的一种结果出现,而不是促进产业高级化的原因。此外,产业演进如果要发生质的变化还要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例如现有的资源禀赋条件、技术条件、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等,仅仅改善交易效率尚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实现产业高级化。
(3)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城市扩张都能带来产业演进。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产业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不同行业依据特有的发展优势进行调整。不同规模和特点的城市要么选择以工业作为主导产业,要么选择以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要么兼而有之。
表4 VAR模型估计结果
(4)只有从长期来看,产业演进才是城市扩张的原因。反映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不会迅速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这种长效机制意味着产业结构优化所带来的好处不会马上带来城市经济的增长,但是对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继续加快工业化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整体分工水平和经济增长,但其作用可能已不如之前那样显著。当下,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倒逼产业升级可能更为现实。
3.5 城市扩张和产业演进的空间关系检验
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析导致前文的分析重点更多是在单个城市层面,对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关注不够。实际上,区域之间的分工差异也在深刻地影响单个城市的发展和产业选择,这是因为城市发展并非孤立的个体,除了受到当地资源禀赋的影响之外,也会受到其周边特别是邻近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的影响[7]。据此,本节将分析重点上升到空间层面,赋予城市之间的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以更大比重,尝试从空间维度对城市扩张和产业演进做进一步考察。
其中,φi,t表示城市扩张水平,用人均GDP代替。φ1i,t和φ2i,t分别表示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计算的城市经济效率。ind1i,t表示服务业比重,ind2i,t表示工业比重,Xi,t表示一组交易效率值(与前文保持一致),εi,t表示无误差项,μi,t表示扰动项。ρ和λ分别表示空间滞后系数和空间误差系数,具体反映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Wij表示代表城市空间权重矩阵,本文用城市之间二阶后式邻接的方法作为权重。
表5 空间滞后模型计量回归结果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0.01,**表示显著性水平<0.05,*表示显著性水平<0.10。
结果表明,考虑了空间权重之后,产业演进和城市扩张的互动关系总体依然成立,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结果:
(1)对于两个空间计量模型的滞后因子和误差因子而言,参数值都十分显著,其中滞后因子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误差因子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表明城市扩张和产业演进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互动关系。
(2)工业化对于城市经济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服务业,这体现了我国城市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而不是服务业水平的提升。
(3)对于交易效率指标体系而言,城市贸易的参数值不显著,说明由于存在区域阻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不大,但是市场化水平显示出高度的显著性,其参数贡献值仅次于工业化水平,说明了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能够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4)教育投入和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5%的水平下显著,但其贡献值仍然低于来自市场化和产业演进带来的贡献值。
由此可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包括相邻的城市数量以及相邻的空间距离都对产城关系产生较大影响,身处发达城市群的地级市能够获得更多的正向外部性,而偏远地区的城市群由于地理上的拘囿,很难获得正向的集聚效应。在全国市场一体化的环境下,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空间集聚效应,在区域内进行充分的商品交换,将会产生较大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作用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某一程度上具有放大作用,在市场化水平较高、开放度高的地级城市能够有效提高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
综合全文,分工深化、交易效率的提高对于产业升级调整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证实,但这种作用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在现实的演进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也处于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因此,为了实现成功的转型,就需要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灵活选择现实可行的发展路径,适时调整发展战略[8]。
(1)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经验表明,以工业化和三产化为典型的产业演进是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现实动力。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这是发展中国家脱离贫穷落后的必经阶段,但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分工越来越细致,生产的迂回程度越来越复杂,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将越来越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取代传统服务业的位置,继续为社会提供高知识、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2)与经典理论有所差异的是,分工深化和交易效率并未在长期促进产业的持续高级化,反而是作为产业演进的一种结果出现。这是由于我国作为后发地区,经济发展并不需要也没有必要重复发达国家的路径,发达国家的技术条件和规模庞大的世界市场为中国快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9],这就导致了一种外生性的产业演进,因而产业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受交易效率的制约。
(3)从长期来看,外生性的产业高级化并不可持续。因此,单纯依靠外生的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并不足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需要适时调整发展策略,转换发展动力。当前更为现实可行的是通过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深度推进,实现产业高级化,但是根本的,城市扩张又以交易效率的提高为前提。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城市扩张和产业演进的内生转型。
(4)尽管分工是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但是欠发达地区由于劳动生产率较低,无法在初始阶段形成专业化的劳动分工,经济结构简单,生产迂回链条过短。纳克斯认为,贫穷往往来自贫穷自身的恶性循环,因此欠发达地区需要一个初始的“激活点”[10],需要借助政府之手实现,例如通过一定的制度保障降低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交易费用,逐渐引入建立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体系。
(5)中国城市发展已经步入服务性经济的时代,传统的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背离错位无论是对产业还是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因此不仅需要在以产业功能为主的城市加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也要在以居住为主的城市区域内加强产业功能,在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上形成产城融合,充分协调好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通过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提高城市地区的资源承载能力以及资源集聚能力,完善城市各项交易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城市产业体系,做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最终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1]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阿林·杨格.报酬递增和经济进步[J].贾根良,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52-57.
[3]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张玉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胡春林.基于交易效率地区差异的产业结构转型政策[J].企业经济,2013(04):151-154.
[5]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08):79-81.
[6]姬超.中国经济特区的产业转型水平测度及其增长效应[J].中国科技论坛,2016(1):106-111.
[7]侯韵,孙铁山.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2):80-88.
[8]祝影,王飞.基于耦合理论的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16,13(10).
[9]姬超.韩国经济增长与转型过程及其启示:1961—2011——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要素贡献分解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3(12):45-60.
[10]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谨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责任编辑 沈蓉)
Urban Expansion and Industrial Evolu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Division
Yan Dong
(College of Economic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Following the main line of Labor Divis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ansaction,we outlined the interaction of industry evolution and urban expansion.the results shows that:①Industrial high grade such 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the real power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 development;②Different with the classical theories,deepening division of labor and transaction efficiency does not promote long-term sustained high grade industry,but as a result of the emergence of high-class industry,which is the result of China’s exogenous economic growth;③In the long term,exogenous industry is not sustainable,and relying solely on exogenous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insufficient to support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en the economy develops to a certain height,so we need to adjus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convert the power of development;④At the current stage,a more realistic path is the depth of industrialization by promoting urbanization,but the urban expansion needs to improve trading efficiency.Therefore,we must improve transaction efficiency,reduce transaction costs,and facilitate endogenous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ivision of labor;Industrial evolution;Urban expansion;Economic growth;Transaction efficiency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经济特区转型发展的制度研究”(11JJD790050)。
2016-08-23
颜冬(1981-),男,广西浦北人,深圳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增长。
F29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