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高安二中)
摘 要:探究赣鄱历史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对于拓展语文教学资源、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等大有裨益。主要探究将赣鄱历史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赣鄱历史文化;方法;语文教学
一论:将赣鄱历史文化人物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背景描述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某一具体课文进行背景描述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强调历史文化人物在课程教学中的背景铺垫作用,有助于从历史大背景与人物心路历程出发,整体把握课文。
从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来看,赣鄱文化及赣鄱历史文化人物是无法绕开的议题。在作为教学核心的“唐宋八大家”的诗作或散文中,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位赣籍文人作品皆是重点;作为开宗立派文化人物的陶渊明、晏殊、陆九渊、汤显祖等,他们的作品同样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嘉珍;作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典范的文天祥、方志敏、刘和珍等人,他们的宝贵精神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与课文相关的赣鄱历史文化人物的介绍与解读,且将之融入语文教学的背景描述中,是一项能够拓宽视野、深挖文本精髓、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的重要教学法。以教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例,《归去来兮辞》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辞赋,描述的是陶渊明主动辞官归隐后的恬淡心境与豁达情怀。要探究作者“弱年逢家乏”的早年经历、“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的仕宦生涯、“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归隐生活之间的关系,结合赣鄱历史文化中文节俱高的地域品质,将课文置于人物“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才有利于发现整体性的人物文化风骨与地域性的赣鄱历史文化气派。
二论:将赣鄱历史文化符号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设置中
中学语文教学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语文知识意义的讲授活动变为学生关于语文知识意义的表达活动”,使教与学在过程中真正统一起来。强调历史文化符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穿引作用,有助于形成“符号即知识点,符号即互动域”的教学逻辑。
赣鄱历史文化符号是一套复杂的符号体系,由景观符号、语言符号、饮食符号、特产符号等构成,而中学语文教学涉及的赣鄱符号主要以景观符号为主。如苏轼笔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张九龄诗中“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的彭泽,王勃纸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豫章,毛泽东语中“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的井冈等。可以说,诸多赣鄱历史文化符号都与中学语文教学直接相关,且这些符号又是师生共同的兴趣点所在,对于深化对“语文中的赣鄱历史文化”与“赣鄱历史文化中的语文”的教学认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以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滕王阁序》是脍炙人口的骈文名篇,讲述的是王勃初登滕王阁时对洪州美景的赞叹及自身政治抱负的自然流露。若将“滕王阁”作为一种典型的赣鄱历史文化符号融入教学过程中,既谈及文本中“滕王阁”的意蕴与价值,也在师生互动中,反思被传唱千年的“滕王阁”与作者个人、时代主题、读者心境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专属于赣鄱历史文化话语系统中的文本解读模式与语文教学模式。
三论:将赣鄱历史文化精神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生成中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教师主导下的预设目标,另一类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中的生成目标。将历史文化精神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生成中,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情感性、价值性、多元性与实效性,使课本真正走向人本。
從已有文献来看,赣鄱历史文化并不是现阶段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相对于湖湘、齐鲁、徽州、潮汕等发掘较成熟的地域历史文化而言,对赣鄱历史文化精神内涵的提炼确实有待进一步加强。但该处境并不能削弱赣鄱历史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有地位与功能。如在课文中可发现,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卓尔不群、淡泊名利之精神,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恬静淡雅、乐亦无穷之精神等。以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过零丁洋》是一首彰显爱国主义情怀的七言绝句,表达了文天祥在兵败被俘后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与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而这种气节正是赣鄱历史文化之重要精神。对该诗学习的根本用意或教学目标,并不仅限于对作者高风亮节的讴歌与赞美,而更关键的是这种思想品质如何“由人及己”。即在教学目标生成中,使师生之间达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共鸣,更要在赣鄱历史文化精神的指引下,牢固树立为国、为家、为民的现代核心价值观念,这也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陈尚达.语文教学过程的两个超越及其实现[J].语文建设,2008.
[2]王林喜.语文教学目标设计要基于学生视界[J].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4.
作者简介:卢燕玲(1990—),女,江西高安人,教育学硕士,江西省高安二中语文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编辑 高 琼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