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丽
【摘要】高效课堂建设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建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一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二要组织好学习活动,三要精留作业、及时反馈。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组织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高效课堂喊了很多年,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一个方面原因是学科不同,“高效”的呈现方式不一样,另一个原因是专家眼里的“高效课堂”与一线教师实际追求的“高效课堂”两者之间还存在很大距离。其实,“效率”是一个相对概念。从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批判开始,语文教育工作者就一直在苦苦追寻着高效课堂的路径和答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在这一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索,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课前让学生“入情入境”
语文学习,本质是阅读、说话、写作的学习。文本,实际就是生活经验。尽管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是生活的折射和反映,所以说阅读文本就是阅读别人的生活经验。文学作品基本都是成人写出来的,有的文学作品例如儿歌、童话,尽管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内容,但都寄寓了成人的思想。所以说文学作品和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让学生进入一个自己从没有过的“生活经验”实际是很困难的。基于此,笔者在让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基本上都先设置一个生活情境,也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进行体验热身,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进入文本。《月光曲》是贝多芬很多名曲的代表作,小学教材选了与此相关的一篇文章,内容主要是介绍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曲子的,实际就是有关《月光曲》的传说。在讲这一课时,上课之前,我先播放了这首曲子,让学生听,听完之后,三言两语谈谈感悟。学生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这是一个引子。我结合学生听音乐的体验,告诉他们这是贝多芬的名作《月光曲》,那么这么好听的曲子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学生一下子就有了阅读兴趣,开始认真读课文,读完之后我让学生复述原文,谈谈当时贝多芬创作此曲子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一遍,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说仿佛看到了月光,感受到了蔚蓝的大海。学生真正把文章读进去了,学生读书读进去了,学习效率也就上去了。
二、上课时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不要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成果的助推者。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经常“越俎代庖”,大讲特讲,给学生灌输知识和解题规律,结果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教师组织好课堂,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提问要巧妙。教学活动的展开,离不开问题。问题是思考方向,问题引领学习内容。所以,一定设计好问题。巧妙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时,要提“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例如学习《山中访友》一课时,我提的问题是“作者都采访了哪些朋友,这些朋友有哪些特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课文,圈点勾画,最后梳理出“作者依次采访的朋友有老桥、山泉、大树、小溪、小草、鸟儿”,这些找出来之后,文章思路实际就理清了,再进一步品读,文章的情感主旨也就品味出来了。
其次,活动要充分。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学习活动接着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现在很多语文课堂,学生活动不够充分,具体体现在活动单一乏味,不能引发学生兴趣,参与面窄;活动没有质量,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不大。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活动应该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逻辑顺序进行,也就是先整体感知,再局部研讨,最后归纳总结,进行语言实践,这是遵循阅读规律的。整体感知环节最重要,整体把握跑偏了,文意理解就不准确了。所以在整体感知环节,一定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进行圈点勾画,理清课文思路。有的教师害怕耽误时间,只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就开始分析,结果学生什么也说不出来。第二环节,局部研讨时,一定给足學生研讨的时间,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再开始研讨。有的课堂,学生的研讨流于形式,因为没有进行深入辩论,所以学生的结论没有含金量,不得已,老师再进行回锅讲解,学生吃了夹生饭。最后一个板块是归纳总结和语言实践,很多教师轻视了语言实践。其实语言实践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也是本节课内容的拓展和升华。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定量优质的练习还是有必要的,如果都放到课下去完成,监督检查又流于形式,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会大打折扣。
三、课下作业反馈要及时
作业是对课内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提高,适量精当的作业还是有必要的,比如课下练笔、课下精短阅读、查阅资料等。这里强调的是,作业一定要勤于批改,反馈及时。头天留的作业,第二天上课时就得反馈,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高效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精心设置学习情境,科学组织学习活动,认真批改反馈是迈向高效课堂的不二法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