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练笔更须细考量

2017-06-16 21:51王岭峡
课外语文·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适度小练笔引领

王岭峡

【摘要】新课改理念引领下,小练笔如一股清泉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源泉。但练笔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缺失引领的“浅练笔”、千篇一律的“伪练笔”、错过良机的“空练笔”……如何矫治,才能使小练笔更有实效?笔者认为适时、适度、突出个性、有效引领等是比较好的策略。

【关键词】小练笔;适时;适度;个性;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现今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身影不时出现。初中阶段小练笔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挖掘课本与生活中可供练笔的训练点进行的一种习作训练。它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正所谓“作文小练笔,练出大天地”。

2014年7月,本人申报的课题“初中阶段作文教学中小练笔训练的实践研究”由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和实践。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有效地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然而随着小练笔的推进,课题组教师在练笔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崭露头角:

镜头一:无明确目标,缺失引领的“浅练笔”

随文练笔要在情感、语境的铺垫下,在教师抓住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有效评价的情况下进行。有位教师在教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一文中的“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这部分内容时,设计练笔:假如此刻,你就站在这座美丽壮观的圆明园中,你想说什么?结果学生的练笔如出一辙——或简单赞颂,或简单感叹。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全是肯定和表扬,对有些不合情理的表述,却视而不见。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整个过程没有引导、商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没有深度,言语运用能力未得到应有的训练。这样的设计成了听之任之的“浅练笔”。

镜头二:无精心设计,千篇一律的“伪练笔”

随文练笔是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的,具有任务明、节奏快、费时少、负担轻、效果好的特点。但是,读写结合的练笔迁移点不容易掌握,教师如果在设计时不加注意,就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有教师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时,这样设计拓展练笔:学完此文,你们定有很多感想,那就用笔把它表达出来吧。课文的价值取向是让学生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自然顺这种思路写出千篇一律的句子:“我们反对战争!我們要和平!”这样的课堂练笔,还有多少真情可言?这样的练笔怎能有写作方面的提升?这是一种装腔作势的“伪练笔”。

镜头三:无适时指导,错过良机的“空练笔”

练笔需要教师把握好时机,适时练笔,让学生在回忆、联系、观察、想象、思考、表达的过程中,自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情操得到深入陶冶,表达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为他们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做好“奠基”。一位教师在教学《蜡烛》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练笔: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思考提示: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这个练笔若放在品读老妇人冒死掩埋烈士并将自己的结婚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的过程中,一定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二战时期法西斯将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军民感人肺腑的形象屹立在学生面前!可惜的是,教师把这个练笔放在课后,时过境迁,情感断流,味道全失!整个练笔成为错失良机的“空练笔”,让人深感遗憾。

镜头四: 无语境铺垫,离题万里的“假练笔”

随文练笔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有些练笔设计或脱离课文语境,或脱离了文本经典的言语范式,成了“假练笔”。有位教师执教《芦花荡》一课,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对老头子的语言描写,体会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时,设计了这样的练笔:“二菱望着受伤的姐姐,心里会想什么?”学生的练笔,只是围绕老头子过于自负和自尊的性格各抒己见,没有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了解课文的文化常识”的阅读教学的要求。显然,这样的练笔不但忽视了作者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而且忽视了习作的“模仿”这一最基本的途径,读写未能紧密地结合。此种练笔就变成了为练笔而练笔的“假练笔”。

管中窥豹的几个镜头真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鉴于此,课题组教师静下心来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练笔才是真正有效的练笔?小练笔到底怎样开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两年多的反复实践和认真反思,我们认为有效的小练笔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时机,适时展开

小练笔活动应像知时节的好雨一样——“当春乃发生”。再精巧的练笔设计,如果错过了时机,也会成为毫无意义的“空练笔”。 用教育心理学来说,当学生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时思维极为活跃,正是练笔最佳时机——有话想说、有感要发、有情可抒。此时趁热打铁才能卓有成效。

在讲授《心声》一课时文中李京京的心声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课堂上他们敞开心扉,纷纷诉说自己的心声,忘了下课的铃声……此时我心想:既然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那何不以此为契机,顺势诱导,让学生写一篇以“心声”为题的作文,来抒写他们的真情呢?因此,我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生活资源并使之转化为写作的题材,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引入作文,让学生敞开心扉,抒写自己的真情,倾吐心声。

(二)讲究分寸,适度使用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任何好东西的使用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小练笔的活动展开也是如此。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用,一定要适可而止,绝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反而起不到该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学”和“用”的关系,不能为练笔而练笔。故教师设计练笔时必须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找到练笔切入点的同时,更要准确把握活动的频度,让小练笔成为 “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真正起到迁移延伸、变生为熟、活学活用、以用促学的作用。

(三)突出个性,彰显人文

教师应从繁琐的日常教学中发现并展示學生的个性之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不可复制的个体。农村学生学习刻苦,但缺少个性,而小练笔灵活多样,有助于打破学生亦步亦趋、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为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理解表达提供了可能。我们不应该把小练笔机械化,也不能把它公式化,而应研究如何利用它开放性的特点去挖掘展示学生最个性的一面,真正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凸显出来。

在上完《陋室铭》后,我给学生读了一篇《公仆铭》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学生听完后很感兴趣,于是我顺势而导,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个人喜好仿写“铭”这种文体。班上学霸写出《写作铭》:字不在多,有情则灵,词不在华,精准则行。斯是作文,惟吾真心。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可以用记叙,抒真情。无文体之规范,无语法之束缚。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学子云:“好文妙文”;游戏迷写出了《三国杀铭》:牌不在多,实用就好,将不在帅,够牛则行。斯是桌游,唯吾成王。野性的女王,冷酷的毒士。遣将有神卡,选兵无标准……

(四)温情点拨,有效引领。

有句话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思维的火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人最本质的属性是得到别人的赞赏。”学生每次上交小练笔后心中总是带有一丝的期盼,如果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练笔未能进行适时评价,或只是在上面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级便还给学生,就会辜负学生的信任,长此以往极有可能造成他们热情的丧失。我们应该与之“分享”这份快乐,并适时加以评价,以激发孩子们的成就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1.捕捉闪光点,激发练笔兴趣

小练笔点评是教师借助语言通过评价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激发学生练笔兴趣的重要一环。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小练笔点评教师与学生应平等交流,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这是小练笔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

2.小组互助,促使主体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周的两节作文课,先在第一节课让学生分组互评,总结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及优点,选出佳作,第二节课交流总结。其间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便好。此举让孩子们在小组互评中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欣赏,很有收获。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初中阶段作文教学中小练笔训练的实践研究”只是一朵小花,但我们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勇于实践和研究,这朵小花定会在新课程改革的花园里绽放她多姿多彩的奇葩!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适度小练笔引领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