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 黄文辉
职业教育香起来,从招生宣传开始
□文/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 黄文辉
2016年12月12日,在福州举行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提出,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在2017年3月12日下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又提出,对职业教育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从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到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体现了教育部主要领导对职业教育的关怀和重视。目前,从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从职业学校层面,怎样让职业教育“香起来”,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香起来”,就是有吸引力,受到社会欢迎和追捧;“香起来”,就是职业教育社会有地位,政府肯投入;“香起来”,还意味着学生愿报考,毕业有前途,就业有保障。如何让职业教育“香起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做了大量艰苦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离“香起来”的标准还差距甚远。当前,正处于职业教育的招生宣传季,各校制定了方案、组建了班子、成立了队伍、安排了经费,招生宣传是“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字、网络有言、户外有势”,其宣传的阵势和投入不可谓不大,大有让职业教育“香起来”的架势,但实际收效甚微。笔者认为,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首先要改变招生宣传的内容和做法。以下招生宣传的内容和做法,不仅不能使职业教育“香起来”,相反,还极大地败坏了职业教育的声誉,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调查发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锦上添花式的,重点集中在国家级、省市级重点校和示范校,而一般的达标学校和民办学校投入就非常少,有的甚至十几年没有一分钱的投入。不少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政府投入成为盲点。普教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沾不到边,发展高中教育的投入没有份,职业教育的投入又集中在重点校。于是,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办学设施、师资水平、办学效果差异巨大。为了生存和吸引生源,那些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差的中职学校,就进行虚假的招生宣传和承诺,如读书期间减免所有费用,所有学生均能毕业并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百分之百的包安置并且就业单位好、工资高等等,而实际入校后,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享受的待遇、安排的工作,均不能达到先前的承诺,学生及家长均感觉上当受骗,有的甚至引发群体上访事件。即使有的国家级、省市级重点中职学校,在招生宣传中也偏离了方向,夸大其词。有的误以为楼高、校园漂亮就是好学校,重点宣传学校建筑面积多少,校园环境如何美丽;有的同国外学校有一两次合作,就宣传成联合办学,学校具有国际办学水平,学生中有几个学生被劳务派遣公司派到国外务工,就宣传成培养的是国际尖端人才;有的在国外或者在高校聘请了几个兼职教授,即使从来没有来上过课,也要把兼职教授取得的成绩说成是本校教师的成绩;有的航空服务专业本来主要是培养地勤服务人员,硬要宣传成是培养空姐;还有的中职业学校,学校的培养目标本来是培养中、初级的实用技能人才和普通劳动者,硬要宣传成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虚假宣传,同学生实际到校后的感受,反差巨大,从而造成学生、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信任危机和戒备心理,形成了读中职还不如直接打工划算的想法,严重伤害了学生及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信任。
职业学校一方面对自己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效益进行夸大其词的宣传,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招生过程中,又进行自我矮化,招生降格以求,毫无底线。比如,中职学校招生人员每到一地,招生工作像搞地下工作似的,不敢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而是秘密地接触班主任、学生及学生家长,根本进不了初中学校的大门。有的初中学校防备中职学校的招生人员,有如防恐怖分子一般,告诉门卫一律不准进入。有的即使进了初中学校的大门,宣传也没有底气,宣传中反复强调中职学校招生只招收“学习成绩差的、表现不好的、家庭困难的”学生(统称“三差生”),对成绩好的、品德优的、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绝不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宣传。中职学校与优生无缘,招生无任何底线和要求,只要学生愿意来读,就来者不拒,即使国家严控的专业如学前教育专业、医药卫生专业,尽管有非常明确的专业要求,但有的招生学校还是一再突破招生的底线,既不考虑文化成绩,也不考虑身体条件,更不考虑品德要求,中职学校成了差生的集散地。学校的招生宣传,只面向低差生,而对于成绩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初中毕业生,根本就不进行中职招生宣传。今年,重庆市教委要求各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要宣传到每一个初中毕业生,而事实上接受中职学校招生宣传的初中毕业生还不到50%,各初中学校根本不容许中职学校对中等成绩以上的学生尤其是优生进行职业教育招生宣传,怕影响学生的高中升学考试,初中生也以读中等职业学校为耻辱和失败。而中职学校的自我矮化的宣传,偷偷摸摸的行为,毫无底线的做法,客观上也加深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对职业学校就是“差生集散地”的认识。
明代 仇英 《东林图卷》
在招生宣传中,有的中职学校,不是通过提高教学质量,细化招生工作措施,优化育人环境来吸引生源,就是在招生宣传中采用非正规的竞争手段,通过诋毁其他中职学校的方法,来挖生源、抢学生。比如,有的通过收买社会闲散人员甚至媒体人员,潜伏在中职学校周围,专门收集竞争学校的负面信息,通过短信、微信、传单等方式向社会散布,以达到诋毁其他中职学校的目的;有的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等候在车站码头,向新生及学生家长散布其他中职学校的不良信息,把学生诱骗到自己的学校;还有的干脆借新生入学之机,溜进其他中职学校校内,或者守在其他中职学校的门口,用各种欺骗的手段把其他中职学校的学生挖走,其手段类似于游走在医院的“医托”;还有的招生宣传,不只是宣传自己学校的好,更要宣传其他学校的差,“互掐”成了招生宣传的惯用方式。这些卑劣的手段,虽然只是极少数中职学校所为,但它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影响的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声誉。
职业学校招生宣传中的生源买卖行为,是公开的秘密。有的中职学校,为了招到学生,不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方面下功夫,而是干起了买卖生源的勾当。有的委托社会中介招生,有的招聘村社干部招生,有的发动在校学生回乡招生,对生源学校的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许以高额的回扣,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中职招生的秩序。由于招生成本巨大,这些中职学校把学生招进学校,简单培训后就送进了工厂,职业学校变成了劳务中介公司,学生应该接受的学习权利被剥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打了水漂,学生的综合素养没有得到提高,从而给学生和学生家长留下读与不读中职学校一个样的印象。生源买卖现象是中职招生宣传中的一个毒瘤,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它不仅严重干扰了职业教育的招生秩序,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而且严重腐蚀了我们的干部和教师。如果不割去这个毒瘤,那么让职业教育“香起来”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首先要从招生宣传开始,实事求是地宣传职业教育的前景和取得的成绩,客观科学地摆正职业教育的位置,既不拔高,也不矮化,严厉打击生源买卖行为,下决心割去在职业教育招生宣传中的这个毒瘤,营造良好的招生宣传秩序,如此,职业教育才有“香起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