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重庆市梁平区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
乡村教师培训项目过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①
□文/ 重庆市梁平区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不断提升,国家对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的投入加大,各项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使得乡村教师的培训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繁琐。对于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培训管理效果不明显、乡村教师主动性不强等。本文以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中的”送教下乡”培训作为案例,探索以教师为中心、积分制为依托、过程性考核为重点的管理机制,试图改变乡村教师培训管理现状、转变乡村教师培训的观念,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培训的效果和效率。
为此,各级层面、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教师培训项目得到大量开展。特别是自2015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加大了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由于各项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乡村教师的培训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繁琐。而培训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培训的质量。目前,对于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
一般说来,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是由区(县)级的教师培训机构承担。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以重庆市“国培计划”为例,对于乡村教师的培训,区(县)级的教师培训机构主要通过实施“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重心下移、聚焦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的特点,以此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地位与专业素养。但是就区(县)级的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者而言,存在专业素质与专业热情缺乏、管理队伍弱小、接受培训不够、管理水平受限等问题。在调查的农村区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大多兼有其他工作,从事培训管理工作的一般是2-5人。因此,这样的管理队伍弱小,人数少,管理水平有限,还肩负其他许多工作,很难把教师管理工作做专业。②
(二)培训管理效果不明显
在对乡村教师实施培训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那么培训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在“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中,虽然在培训目标定位上立足乡村真实教育环境,且着眼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在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聚焦方面都落实得非常到位,但是我们在培训管理中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一是培训重结果评价,轻过程管理。培训表面是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在参培学员满意度调查也很高,但对过程管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意见;二是任务分工复杂,职责不明确。由于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弱化,培训管理者的任务分工并不明确,没有统一的规划。
(三)乡村教师主动性不强
乡村教师相对于城区教师而言,他们的工作条件艰苦、教学工作压力大、负担重。乡村教师渴望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在“送教下乡”培训真正落地的时候,有的乡村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意识不强,不在场状态明显。如在设计的磨课环节中,要求乡村教师通过循环上课的方式推荐出一名优秀教师参加下一环节的展示,但很多乡村教师都体现“礼让”精神,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压力大,不愿意去准备教案,去设计教学,这样导致很多的培训任务完成的质量较差。再如,要求乡村教师在每一培训环节后提交学习反思或学习心得,很多人都是应付了事。而作为区(县)培训机构也没有可行的配套管理制度来考核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导致有的乡村教师参培被动,培训持“观望”态度。
因此,为了改变乡村教师培训管理现状、转变乡村教师培训的观念,作为教师培训机构有责任、有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培训管理细则。针对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为案例,探索以教师为中心、积分制为依托、过程性考核为重点的管理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的管理却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是一个对整个教师培训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作为农村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力求在组织开展的培训中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我们基于积分制管理的视角,以教师为中心,用积分来衡量在培训过程中涉及的培训管理者、培训对象、培训者的综合表现,采取积分制的管理方式全方位的监控培训质量并对其进行科学客观量化的考核,然后再把各种奖励、福利与积分考核结果挂钩,并在实施过程中探索如何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实施积分考核制的策略,最终达到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提升、培训过程的规范管理、培训课程的资源优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区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效果和效率。
“送教下乡”培训是“教育部自2015年始针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实施的一项“国培计划”项目,旨在通过送培团队深入课堂,聚焦教学问题,实施现场指导,着力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同时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为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长足的保障与支持。”①朱福荣.送教下乡培训的理论与实践[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14.在整个“送教下乡”培训中,根据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围绕乡村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大致将培训分为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
为了改变传统的培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执行力差、监管力度不到位、缺乏科学客观量化的考核标准的问题,我们在此次培训中采用积分过程管理的方式对参培学员的综合表现进行科学量化的考核,并在每个环节设置考核内容,进行奖分与扣分,在培训结束进行相应的积分转化(见表1)。
(一)考核内容
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将考核的内容大致划分为三维度:研修态度、研修效果及研修成果,涉及每一环节的学员考勤、作业(教学设计、教案、论文、教学专著笔记、校本研修日志)、平时表现(回答问题、学员论坛、微故事分享、教学反思、学习日志、小组讨论)、研课磨课展示等方面。
(二)考核原则
1.公平性原则
由于教师培训采用了积分管理的方式,因此,每一个培训项目所产生的效果与积分的结果密不可分,积分的多少与最后获得的奖励便有了差异,所以公平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平感首先产生于其本人“投入”与“回报”的评估,从时间上来看,无论是参训学员、班主任还是培训者,习惯于将自己的工作努力与所得回报,同他人的努力程度与所得回报相比。如果“回报/投入”比率没有客观、科学、量化的比较,就会有失公平。这样不但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造成抵触情绪与不满。
2.真实性原则
坚持真实性不仅可以为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为终结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如果没有真实性原则做基础,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未必具有真实性。要做到真实性评价就要强调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标准的多元性,这也是真实性评价的基本要求。要特别注意的是评价内容的确定和评价样本的选择。评价内容应该包括研训机构训前训中训后所做的一切组织管理等工作,样本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样本数量和类别,以保证其评价更接近于真实。
(三)考核主体及方式
在“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中,主要以培训项目管理班主任、送培团队及参训学员作为考核主体。
(四)积分转化
在培训管理中,无论是对培训管理者、培训者还是参训者的评价不能总是凭感觉和印象,以往的评优、评奖大多数时候是靠人的主观意识来评定的,但这样的考核方式根本无法调动积极性,更无法激励他们主动、高效的完成任务。因此,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在培训管理上运用积分较为客观的对参训学员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并将最大限度的发挥评价结果的增值作用。
1.实现学员到专家角色的转变
送教下乡培训中师德素养高,专业素质强,综合评价绩效突出的学员,可以将其补充进送培团队或吸纳进区县级专家资源库,实现学员到专家角色的转变。
2.实现初级到高级培训的跨越
对送教下乡培训中参训激情高,发展潜力大的各学科优秀参训教师,要为其搭建更高的研修平台,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优先推荐进入区(县)名师工作坊参加研修活动,优先推荐其参加次年的乡村教师访名校和置换脱产培训,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快速发展,实现初级到高级培训的跨越。
3.实现成果到成效的无缝链接
送教下乡培训成果展示环节,参训教师各类获奖展示成果,可与区县级赛课、论文评选同等获奖级别,可作为参评区(县)级学科骨干教师和评职晋级的加分项目,对培训中“三课”竞赛获一等奖的参训教师甚至可以直接破格为区县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实现成果到成效的无缝链接。
作为农村区(县)培训机构,我们希望用一种科学的、有效的积分管理机制让参与培训的所有人明确共同的培训目标和方向,为挣得更高的积分不断努力,让每个人都处在积极上进、你追我赶的竞争状态。在通过这样的积分管理方法时,同时以积分的高低实施相应的奖励,这就使得管理有了严格的标准,奖惩有据,增强了每个人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共同目标的价值。◇
表1 “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参训教师过程性考核
①该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②朱福荣.送教下乡培训的理论与实践[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