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继华 黄志
六艺价值底定慧光 核心素养砥砺成长
文 | 王继华 黄志
“六艺”这个打造古人核心素养和写意生命品格的技艺技能,以“礼乐射御书数”表达的襟怀格局和生命价值,陶养中华儿女几千年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其方略,开泰鸿蒙;其取向,同化文明。六艺价值表达的神韵气度不仅有助于今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完善,更有利于底定今日青少年的审美取向。今天我们重拾六艺的思想光辉,不仅是为了完整心智成长,更在于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文化重要,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哲学不仅是一种思辨艺术,更是抽出身来后退一步,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和向往精神灵魂的视角,坚卓理想济济担当。
今天我们重拾六艺高蹈生命的思想光辉,实质是在运用六艺的思想体系输出一种文化力量。传承“六艺”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文化自信,同时,更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的好方法。
“礼”是“六艺”的起始,其思想立意寓意道德秩序的力量,其价值取向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道德秩序都包含其中,使其文明化。今天我们的核心素养倡导“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这一切,都离不开礼之秩序表达的礼节、礼数、礼貌、礼仪的文化基础。“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也是“实践创新和健康生活”要把握的生命基础。
礼的实现,需要“乐”的辅助。“乐”具有澄明人文修养的力量,人们通过研习乐理,享受乐感,让内心体会跌宕起伏的旋律所带来的向善向美的力量。正是音乐陶情的气势产生的恢宏场景,才使乐曲尚美的情志愉悦人的心绪,才能让人产生一种“一半是听一半是思”的缠绵,才能笃定心灵圣洁的向往和高贵追求。“习乐”获取的古典精神光芒,其内涵让人神往,其意境助人成长,它和今天倡导的人文素养,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当年师从师襄子学习琴艺时,师襄子给孔子一首曲子,让其练习。孔子一连弹奏十几天不换曲。师襄子建议他换一首,孔子说:“我虽然明白了这首曲子,但还没有熟悉它的弹奏技术。”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它的技术,可以换一首别的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掌握他的内在思想用意呢。”又过了几日,孔子仍然弹那首曲子,师襄子再来检查时看到其娴熟的动作后说,“你已经了解了曲子的用意,可以换别的曲子了”。孔子却说:“我还没有看到曲子中描写的人物。”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停了下来,神情庄严,仿佛进入新的境界,时而低头沉默,若有所思,时而愉快眺望远方抒发志意。他高兴地对师襄子说:“我已经领悟到曲子中的人物了!这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目光深邃,仿佛心系苍生胸怀天下,具备王者气度和统一四方的伟力,好像是周文王。”师襄子听了非常震惊,虽然他没有告诉孔子这首曲子就是《文王操》,但孔子在乐曲的义理探索中,已经领悟出音乐内在的机理,真可谓“歌之啸之、闻之咏之”,万世师表从乐中起步了。
孔子学琴艺的故事告诉我们:“乐”顺天道之价值,修善规则之作用,纯净心灵之力量和美约以礼的意义,理应成为今天“实践创新”的好教材和文化育人的重要元素。
当我们用“礼”之秩序温恭心智,用“乐”之雅韵底定修为的时候,“歌之啸之”的意义,就成了消解不和谐音符的力量;“闻之咏之”的作用,就成了砥砺心性的力量;磅礴心境的价值,就赋予人们高洁的君子品格;学习琴艺的意义和价值,就成了“以文化育人以美育人”的思路。
>>王继华
“礼和乐”是先贤为古代青少年的成长捧出的最基础、最纲领的办学精神。但是,一个人要强大仅有礼乐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技能技艺。因此,先贤又对当时社会需要的骑射技能和人的全局意识,准备了“射御”两个学科的修炼。这其中,习射箭,不仅是为了收获坚强的意志和技能,还在于锤炼人们的刚毅品格和精进意识,增强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尤其是“习御”的过程,不仅是学习驾驭马车的技术,更在于学习统筹全局的驾驭学和运筹帷幄的智慧。“御”之表面是役马,实质是学习“振长策御宇内”的统领和控制学问,为未来驾驭复杂的局面打基础。
“六艺”当中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书”与“数”的研习。如果仅把书和数看成是一种书法和算数的学科知识学习,心怀就小了,格局也窄了。“书”不仅是指书法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书法艺术的修炼中,研习笔墨内蕴的哲思义理对文字间架结构的作用,研究文字的意象特征寓意的生存理想,研求纵横的线条对开阔人们视野的帮助,研磨文字错落的骨骼让人浩气临事的启迪,研发流动的笔画让人激情四溢的道理和疏密交错的结构砥砺人们对审美情趣的认知。
马克思认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书法艺术的终极价值取向,是审美教育、心灵教育、情操教育。美学可以代替伦理学,美学可以成为宗教学,前者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的预言,后者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蔡元培的希望。人们在呼唤美的时候,本身就想朝着神圣的目标进发。教育如果丢掉了美的取向和素养,就丢掉了启贤后生的根本。美育之所以是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因为其产生的文明价值是办学的最高智力,它为教育的综合改革,为探索办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套可行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六艺”的最终指向是“数”。这里的“数”既指理数又指算术,同时,“数”也是一门五行生克的方法规律和经纬方略。“数”不仅表达出“点线面体”四大基本元素的内在逻辑,更重要的是领悟“点”启始本源的思想意境,体会“线”无限延展的作用,把握“面”的平台意义,洞晓“体”生万物的经纬价值。
中国人讲精忠报国、建功立业,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要德才兼备。而六艺的学习,就是一种让人文武兼得、知行兼求的方法。通过“礼”的秩序修习,笃定人们在思想信仰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济世襟怀;通过“乐”的人文熏陶,修养人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生命境界;通过“射”的技能研习,笃实人们坚强向上的思想意志和进取精神;通过“御”的技艺学习,培养理性判断和驾驭全局统筹兼顾的思维;通过“书”的气质修炼,打造人们精进的人文素养和高贵的审美情操;通过“数”的方略感悟,体悟“点线面体”的思想意蕴和生活智慧。
“六艺”表面上看是六种技能的学习,实质上是先贤对古代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对生命境界的挖掘。因此,六艺擘画的每一项技能和其目标指向都有一种美贯穿于其中:“礼”之美,澄明的是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精进意识;“乐”之美,澄明的是内在和声的机理和高雅气质;“射”之美,澄明的是坚忍不拔的意识和英雄气概;“御”之美,澄明的是全局的统筹兼顾和制衡艺术;“书”之美,澄明的是高贵的人生品味和情操意境;“数”之美,澄明的是襟怀格局和经纬方略的逻辑。
如果说,“六艺”是古人从小就要研习的核心素养,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则是今天的学生发展要倡导的文化基础和核心素养。
文化是一个人的根和魂:它以人文底蕴的家国情怀和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育养人性美德和灵魂信仰;以科学精神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的探究意识,形成依循规律的求真态度;以学会学习的乐学善思和信息获取能力,认识自我价值和发展潜力;以健康生活的健美体魄和思想品格,明确自身责任和进取方向;以责任担当、知荣知耻的君子形象,融个人价值和人类文明于一体,宏阔人生格局;以实践创新的知行合一和弥新精进的态度,底定个人的情感态度,推动社会进步。
素养不是素质。素养是由有目的的训练而获得的道德修养。“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素养是追求高贵之人的道德再造,而素质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准。这其中,既有先天生理的元素,又有后天家庭、学校、社会多元文化影响形成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素质是素养的前提和基础,而素养是更进一步的精神高贵和格局高迈。
今天,我们谈培养青少年的核心素养,要和青少年未来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联系在一起,不能单纯地就学校目前的价值取向谈素养,要使青少年成为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就要在青少年的文化基因中,注入中华民族正本清源的真谛,注入志存高远共筑中国梦的义理情怀,注入未来走上社会所需要襟怀格局和健康身心的技能技艺。尤其要以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顶层设计,为青少年的德才兼备、情理兼修,堪当大任提供素养和不竭动力。
谈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应该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否指向美。这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真善美”的规律价值是指向美的;古人“六艺”的核心素养是指向美的;国家“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针是指向美的;社会约定俗成的文明取向是指向美的。因此,我们今天提出的核心素养也必然应该指向美。
美的生命意蕴,累积生命的根气,让人慎独慎行担当责任;美的人文情感,高擎君子形象,让人不忘初心真情永在。人的精神品格和社会的文明程度,都是由审美的价值形态支撑。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由民族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国度,从市场经济学走向美学的转型过程中,人的高贵气质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要求我们的教育形成美育生命的教育格局,用全面发展的整体论,清新组织结构;用文化文明的认识论,鼓励自由意识;用自主发展的主体论,内生审美动力;用实践创新的方法论,传檄高贵品格。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生受到的教育越贴近审美的核心素养,就越趋近美育生命的理想,就越能砥砺出伟大的人格和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今天,我们重新追寻古人的六艺素养,就是为了完善今日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这种融合,既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充实和完善学生全面发展的元素要义。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对青少年有不同的时代要求和成长条件,因而,不同时期的核心素养所表述的内容自然就不尽相同,但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尚美取向和知行合一的育人要素却是不变的,尤其是君子品格秉持的“自拔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的常道规则是不变的。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要朗读和背诵经典作品并将其精神要点铭刻心中,还要把“知”上升为“行”,运用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念承担社会责任。“知自身责任,大丈夫之始也;行自身责任,大丈夫之终也。”“知”的学习,需要在学堂潜心修炼“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为有朝一日走出学堂践行人生理想做准备,而“行”的实践,需要有为生民立命的思想境界,笃定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在文化上确立核心素养;一个人的力量殷强,首先是在“真善美、智仁勇”的常道上建功。中华传统文化推崇“真善美、智仁勇”这六种君子品格,其目的,就是要以此修家之品、立礼之仪、行人之格、建国之威。“真善美”追求的是“规律、圆满、高贵”的咏续之歌;“智仁勇”追求的是“韬略、引领、担当”的高尚思想。
教育事业之伟大,既离不开科学求真的规律价值,也离不开人文求善的审美取向。我们不但要借鉴古人运用“六艺”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方法,还需要先行在学校架构一套“德为启始,美为取向”的目标价值链,形成与古人“礼”为启始和“数”为取向的目标取向相吻合的学校文化战略。如此,才能培养出今天时代所需要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接班人。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八一学校讲话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品德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教育的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学校的育人理念不只是教育本身的事,其培养的人最终要进入社会,因此,今天学校的价值取向就是明天社会的文化心理。尤其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人才培养,这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责任使命。“四自”的内在逻辑和生命理想,既是“德智体美”教育方针的延伸,又表现出“六艺”教育思想的立意。这其中:
“自尊”的不妄自菲薄,不但是“礼”之秩序的高尚情操,而且是“德”之远行能力的涵育;“自信”的不畏艰难,不但是“射”之意志的磨炼,而且是对美的昂扬气度的背书;“自立”的敢为人先,不但是“数”之经纬方略的领悟,而且是智的担当意识的涵养;“自强”的远大抱负,不但是“六艺”思想境界的逻辑,也是全面发展的精进意识。
当六艺价值内蕴的技艺技能指向“四自”生命境界的取向时,人们不但找到了为“四自”理念思想背书的出处,也为今天倡导的核心素养填补了美育生命的空白。
目前的教育,虽有中考、高考的分数导向,更有“四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布局。但学校做何种选择,校长如何依循教育规律做事,不仅是一个分数提升问题,还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襟怀格局和思想境界问题。如今社会评定学校的发展,不是看其占地多少亩、硬件建设多气派、升学率有多高,而是看其学校的文化目标价值,能否依循规律价值形成“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文化路向。这条道路需要运用“文化”强心固本的功能和“战略”统筹兼顾的属性,构建出一套能够镶嵌六艺光辉思想和表达核心素养的元素要义,完整心智高迈理路的结构基准——学校文化发展战略。
有一个问题请注意:将古人倡导的六艺教育思想与今天提倡的核心素养相融合,需要一个平台把互为联系的元素和砥砺志向的要义镶嵌在这个载体的发展中,把其相通的各种情景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格局。
“育人”需要完整的科学体系,“育才”需要致远的人文精神。通过六艺的研习、核心素养的培养,底定今天青少年“四自”的生命理想,最后达到“真善美、智仁勇”的君子品格。正是如此的精神叙事,才更需要学校“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习主席5.17讲话),即学校文化发展战略。
“天赐食于鸟,而不投食于巢。”学校硬件建好了,学校的软实力怎样体现人的生命境界和国家诉求所需要的家国情怀,则需要校长表现出文化使者明道博见的襟怀格局,表现出揭明治乱弥新尚美的理性思维,形成完整体的精神理念方略和发展道路。
学校文化目标战略的建设,让我们为六艺价值与核心素养的相互融合找到了好方法,为我们学习六艺素养和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才,找到了育人育才的生命通道。它需要我们在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中,以“礼乐精神”的深蕴统领育人的方向,以“射御”技能技艺的方法抽象出内涵特色的模式,以“书数”式的经纬方略澄明审美的目标价值。学校的精神理念之所以要表达“礼乐”式的目标战略,是因为“礼”赋予人们高蹈胸怀的道德境界,“乐”涵咏人们圣洁的向往和高贵的追求,“礼乐”的思想规则,不仅在于启始学校精神,更在于完善内在的发展逻辑。
学校文化建设推崇“礼乐”的教育信念,不只是学校本身的事,更代表了中国教育的文化路向。如果把礼之秩序、乐之和声形成的“礼乐精神”来跃动人的性情,砥砺向上向善的情感,激发合声的凝聚力,不仅能创造出有别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也能为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兼济天下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创新的能量。
如果说,学校文化战略建设的四大系统中,精神理念系统是要形成纵深发展的道路,那么,学校的行为环境系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射御”能力,校园文化的动静结合,则为磨炼少年儿童坚强向上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意志。要形成学校完整体的目标价值链,还需要特色育人系统的哲思睿智和经纬方略的引导,才能把握学校文化的整体格局,形成统揽特色内涵的智慧产权。
下面用一个综合性的例子,来展示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平台价值,对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
河南淮阳有一所高中叫陈州高级中学。从校名“陈州”二字的思想立意和价值取向上看,这所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诗经》的陈风由此生发,老子在此“信而好古”,孔子三次驻足讲学,包公于斯查赈放粮,岳飞多次却金收复陈州;同时,更有人文始祖伏羲6500年前于此道天理地、画八卦、创易经、开元成物,开泰鸿蒙。时至今日,当地最好的道路叫“羲皇大道”,最好的宾馆为“羲皇宾馆”,最好的饭店叫“羲皇饭店”。这样一所历史文脉厚重的学校,如果没有完整体的文化战略,就难以表达出陈中人钩沉致远和砥砺志向的理想。
陈州高级中学确立了学校文化发展战略框架:第一部分精神理念系统为大道致远,光耀春秋(一种精神的高低之别,重在内蕴的气质能否照亮学府的星空。一种理念的优劣之鉴,重在其隐含的元素能否激发真善美的志向);第二部分行为环境系统为澄明理路,陶铸理想(行为是人们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品格中阐发出的实践宣言。环境是精神的具象化在时空中创设的情景。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底定主体文化的理想信念);第三部分为特色育人路向为清新陈风,绪长文脉(特色是明豁灵魂独创清新的体系,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智慧产权。它既源自于历史的文脉,又笃实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和发展道路)。这些只是陈州高级中学的文化发展战略框架,然而,框架只是音符,解读才是一首歌。
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精神理念的擘画,代表了国家的软实力,体现了一个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智慧。它需要我们运用整体的行为艺术,体现国家对培养青少年生命价值的承诺。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生动气韵、经纬方略和审美取向:传檄“儒释道”至善、慈善、上善的生命智慧,笃实人文渊薮的本然吟唱;体悟“精气神”心智、能量、气度的襟怀表方,铸就家国情怀的慧心绽放;追求“真善美”规律、圆满、高贵的永续之歌,澄明育人育才的千古恒常。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有经济、军事、政治的崛起是不够的,还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注入生命的血液中,建构起高阔壮丽宏远的人生格局,如此,才能体现中国教育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才能为人类生命共同体注入中国元素,才能体现兼济天下的思想意境。
(作者王继华系北大新世纪教育发展中心学校文化课题组首席研究员;黄志系黑龙江省大庆市靓湖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