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中道,师生顺其中
——记郑州九中校长田宝宏对“中教育”的探索

2017-06-15 15:12郭炳德
教育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九中郑州学校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郭炳德

教学有中道,师生顺其中
——记郑州九中校长田宝宏对“中教育”的探索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郭炳德

有这么一个教育人:已届“知天命”之年,在人们努力寻找破解“应试教育”难题的大背景下,执掌省会城市一所老牌高中的“帅印”,独辟蹊径地研习并践行“中文化”,从中寻找教育的灵魂。他创新性提出“中教育”概念,借助导师的“点石为金”,逐步形成自己的“中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且矢志不渝地在自己的办学过程中探索,让万千学子脑中有知识,胸中有抱负,行为有规范,踏入社会有作为……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天,本刊记者走进郑州九中,倾听“中教育”思想的探求者、“精一执中”的实践者田宝宏校长畅谈他“做有未来的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农业路21号的郑州市第九中学,又被学生和家长们誉为“郑州市第九公园”。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步入“榫卯、斗拱”式大门,可以看到以“中”为核心命名的建筑群:得中楼、致中堂、正中园、养中馆、惠中廊……院内,古色古香的亭廊楼阁,鱼翔浅底的流水小桥,吐芳绽绿的红花绿树,同学们或捧书研读,或凝神静思,或做强身健体的各类体操动作。让人不觉得这是进入了学业压力最大的高中校。

奠定“精一执中”的办学特色

田宝宏校长说,“在所有的汉字里,我的最爱就是‘中’。简洁,大气,既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又蕴含着无限的哲理。”

关于“中”的注解,田宝宏读博期间的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有一段简明扼要的阐述。张教授由汉字“中”的起源和演变入手,从哲学层面阐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及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关系。他指出,如果缺乏基础研究,想要获得现实成果就如同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教育要研究人的身心发展,但许多教育研究却与中小学的现实脱节,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因此不能有大的作为。

>第三届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上,田宝宏校长与嘉宾共话“领袖·中·未来”

郑州九中确立了“精一执中”的学校精神。“精一”就是强调要专注,通过“寻中”和“问中”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的规律,从而认识到教育的本意,达到“执中”的目的。郑州九中提出“修己达人,九德惠风”的校训,其含义就是在学校精神的指引下,先修己,再达人,教师自己修养了“九德”,才能如温暖的春风去影响他人,才能找到教育之“中”、教育之本,才能去培养出一批批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才能使郑州九中区别于千千万万所学校,形成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

说起“精一”,就不能不说一个课程,那就是郑州九中的“‘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田宝宏对开设这项课程目的的解释为:旨在唤醒学生的领袖潜力。

2013年,由郑州九中发起举办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这是该校践行“精一执中”精神的小试牛刀。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旨在培养国际青年学生的领袖才能、学术气质、公民意识和创业精神,并为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和中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生搭建一个国际理解、国际交流的平台,拓宽人脉网络。2013年的大会,郑州九中提出了以“梦的实现与领袖潜力唤醒”为主题的口号,召唤了来自亚太17个国家和地区、近百所国内外知名中学的400余名学生和相关专家参与大会。2015年2月,在继承了第一届大会中交流、分享、进步精神的基础上,这项活动又提出了以“变革 责任 引领”为主题的口号,引入了专业前沿的理论课程和微项目实践等环节,成功打造了亚太会议的升级版。

在大会期间,围绕郑州九中整合产生的团学工作校本课程——“‘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通过七天“探中、寻中、致中”三个课程的实践,让海内外学子在“共性唤醒、个性唤醒、灵性唤醒”体验中尝试改变。实践证明,郑州九中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出了自己的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喝彩,也让许多曾经挥舞教鞭把学生往高考独木桥上驱赶的同行们也刮目相看:哇!这和英伦的绅士教育、美国的精英教育,甚至追溯到我们老祖宗孔老夫子的“六艺”教育,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田宝宏进一步解释说: “学校生活的本来面貌是什么?其实,就是有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学校里不是附属,而是主角。”记者采访发现,“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角”,这一点在郑州九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以亚太青年领袖会议为例,从筹备、实施到总结,“‘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的内容从编排、校对到出版,处处尽显学生参与的痕迹。“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作为一个辅导者,在关键时刻才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且这个意见的提出,又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一个升华。”田宝宏说。

特长交往让学生更加自信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到底拿什么和孩子们交往?”这是田宝宏校长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中教育”理念下的“生态大课堂”系统里,他最终找到了这样的答案:让学生变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

“他学习好,我们瞧得起他;成绩不好,大家就不愿和他玩。”田宝宏说,这是他在工作、生活和交往中遇到的最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今天的校园里,学生和教师交流途径单一,成长过程中以升学成绩代替全面发展。师生、生生‘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时时发生。分数交往让学校相关的所有关系变得单一,教育的那份社会属性都被分数蒙蔽了。而‘分数’掩盖了教育领域太多的其他问题。”

田宝宏认为,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更是锻炼一个人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综合素质的地方。如何让学校生活的每一个人都能活得有尊严且更加幸福,社团为这种需求提供可能。

郑州九中的社团活动启动于2010年4月,经过近7年的探索实践,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从最开始的17个社团到如今的50个社团,社团数量逐年增加,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参加社团的学生,和初中阶段相比,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一技之长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最为关键的是,参加社团组织,让同学们都树立了勇于担当的精神。

社团每年的招新日、活动日和对外开放日,热闹非凡。如果这个时候你在现场,就能深深感受到,此时校园里没有领导,没有老师,只有社团,只有学生。莘莘学子常见的那种紧张、焦躁、急切的情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乐观、向上、练达和自信。每个人凭借自己的特长进入各种社团,凭特长自信地彼此交往、沟通,成为朋友,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春秋重人,生尊于天下”。在田宝宏看来,社团是有思想的组织,社团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责任是引导,让孩子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去锻炼。而这个观点,在郑州九中的实践中,也越来越多地被教师们认可。

在郑州九中,如果说学生想加入社团、想参加社团活动,没有老师会阻止。因为郑州九中的教师们认识到,学生社团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同样也是改善师生关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舞台。教师在辅导学生的同时也在提高着自己,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品尝着成功的甘甜。而学生在社团组织中已经有效地提升了“责任、规则、尊重、学习、理解、容忍”意识,提高了“合作、思考、管理、创新”能力。

当然,田宝宏也明白,用社团活动弥补交往方式单一的“分数交往”,相比“推倒分数论”,更希望在追求分数的同时,能加强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对于一个期待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分数固然重要。但无论从个人发展还是国家、社会对人的需求来看,学校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培养人的综合技能,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田宝宏说,“其实,在教育学生‘精一执中’的同时,并不排除他们‘为中华奋起而读书’的拼搏精神,千万不要想竖起一个,就一定先扳倒一个。在这一点上,我们尝试的是‘加法’。”

创新:与“中教育”的完美融合

如何在“中教育”下践行创新的理念?

田宝宏说: “在‘做有未来的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在时空中努力穿越,找到了‘中’,中文化、中哲学,体验中教育,编写中课程,规划着‘中书院’,对‘有未来的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尝试从‘理念识别、环境识别、行为识别’打造独特的学校识别系统,让哲学与文化引领学校生活的真实变革。”

田宝宏在研究中发现,“中”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把“中”定义为规律、真理,“中”是价值目标、状态与过程、方法论。他在长期的研究、实践和论证中,逐渐孕育出“中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体系,并将之概括为适当的教育、合理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平衡的教育,是赋予教育更多哲学与文化底蕴和人文思考的教育,是“有未来的教育”。

2013年,郑州九中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南省创新教育实验试点学校”,成为河南省第一批创新教育试点学校之一。同年,学校又被批准为河南省多样化办学试点学校。基于此,郑州九中在创新教育与新科技、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方面做了诸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郑州九中的创新实验工场被命名为“考古与发现”,这便是对“中教育”理念的一种回归。田宝宏对郑州九中“考古与发现馆”的定位是这样的: “郑州九中考古发现馆,重在对文物本身的发现和实践。让文物实物以‘肢解’的方式走进课堂,让同学们参与‘考古’‘发现’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引爆对传统文化本身的热爱,更是对思维方式和思想潜能的激活,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载体形式,能够很好地归纳和激发同学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新一轮想象,影响他们的人生成长道路。”“考古与发现”馆中,有历史知识的展示,从文字表述和影像资料里,你可以看到古文明的产生、辉煌和败落的变迁之路;有农耕时代的造物,你可以了解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前世今生。馆中更有学生的创意工坊,从农村收上来的织布机,吱吱呀呀能织布;定制的榫卯机构的中式椅,在同学们手里拆拆装装;还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再现,单是活字印刷的文字刻板,就有1000多个。

郑州九中的创新与“考古”并行不悖。比如,他们在介绍学校的校情时,师生们采用的是极具现代化创新手法的无人机拍摄技术,全方位用影像资料推介学校、宣传学校。

作为郑州市“e学校”项目唯一的高中试点学校,郑州九中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了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前面。2012年11月,该校获批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现代科技也是一门学科文化知识,必然会纳入到学校教学中。”田宝宏信心满满地预估。

教育的最高境界:影响学生、拓展到家庭、辐射到社会

用这样的“境界”来归纳高中阶段的功能,作为一个高中校长来说,传统的眼光会认为有些遥不可及,甚至“离经叛道”,但这正是田宝宏探索“中教育”、追求“精一执中”的内核。

田宝宏进一步向记者注解:“九德惠风”,是对德的最高境界的表述。“九德”是对“修己”的具体要求,更是对九中的要求。立足于“修己”的郑州九中,其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每个教师施教于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践行、发展又拓展到每个家庭,而后又辐射到整个社会,于是就变成了和畅之惠风。试想,假如一股和畅之惠风荡漾在整个社会之间,带给人们的将是一种何等清新的感觉?

为了促进学生多样化成长,郑州九中不提倡老师对学生做过多的限制和干预,而是提供充足的资源、广阔的平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郑州九中的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参与自身管理和学校管理的一个制度化平台,通过学生的层层投票选举,把有管理能力和服务情怀的学生纳入大会主席团,及时倾听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不断调整管理手段,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的校长助理团、畅扬心空心理社、篮球联盟、凡石剧社、跆拳道社等数十个社团组织,让学生来去自由,尽取所需。学校还在体育课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打破了传统的分班教学,实行“学生选课、因人教学、名师授课”的选择性教学,提供了诸如足球、太极、跆拳道等特色项目供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及其爱好进行选择,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多样化成长,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欢迎。

2016年,在对郑州九中三年发展规划进行督导评估时,国家督学杨国顺、浙江省特级数学教师赖忠华等专家一致认为,郑州九中的生态校园契合“中国根、民族魂”,学校领导团队更具有“破釜沉舟”的改革气度。“不难发现,九中有梦,师生有梦。在中教育、中文化、中生态视域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2017年4月22日,在郑州九中召开的“中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上,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说:“郑州市第九中学田宝宏校长十几年的真情、智慧、胆识与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因为这样的情怀和坚持,我对‘中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充满信心;对郑州九中在新时期的发展充满期待。”

>田宝宏校长与学生共同演绎郑州九中文赋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了让学生认真而又负责任地“塑造”自己,田宝宏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理念,践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把学校作为确立先进教育理念的“试验场”。

记者感言: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能够逆袭“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传统做法,棒喝“唯以考分论英雄”的世俗偏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对社会的进步负责,这,本身就是一种远见。采访完田宝宏校长,记者为他十多年来不忘初心的坚强毅力所感动,不由想起了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的教授、不遗余力地宣传、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叶嘉莹女士在她的《红蕖留梦》中所说的“结束的话”:“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在田宝宏的身上,记者分明看到了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九中郑州学校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北京教育》是学校的知心人
梦启郑州
平度九中华丽蝶变画出最美同心圆
培育九中精神培养优秀现代公民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