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纪向明
专业化:学校德育的一剂“良方”
文 | 纪向明
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个人知识的不足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学校的主要责任是育人,素质教育首先是德育,然后才是智育和其他。
社会变化快,新问题迭出,而学校的德育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学校德育呼唤专业化。
有一种说法“德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有了这种“大德育”概念,于是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什么都要“进学校、进课堂”。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德育活动。
一是德育常规系列,严抓养成教育学校秉承“全、细、严、新、实”的原则,提出了“四规、三强、两训”要求。为了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自主能力,建立了文明监督岗,安排学生自查自纠,多形式多手段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环保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在行为习惯方面,提出“行己有耻、人过无痕、入楼即静、入室即学”十六字要求,对班级和学生每天的行为从卫生、纪律、仪表仪容、间操眼操、大型活动五大方面进行考核。学校每周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校把每年的三月和九月作为养成教育活动月,开展“自我塑造”工程,做到知行合一。学校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校规》和《班规》,每天晨诵《弟子规》,持续性开展“十六字要求”和“三个习惯”(主动学习习惯;漫步轻声,右侧通行习惯;见到客人问好习惯)养成教育。
二是节日、纪念日系列活动 以各重要节日、纪念日为教育契机,举办演讲比赛、艺术节、歌会、征文等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为学生展示青春风采提供了舞台。
三是体育、艺术教育系列活动 组织体育教师自编绳操,冬季组织学生跑步,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运动会。初一军训,增强了体质,锻炼意志品质,提高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校园足球队、班级足球队,对抗赛、师生友谊赛等,形成了“爱足球、爱运动”的良好风气。校园合唱团、校园广播站、书法、绘画社团,为有艺术特长和爱好的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是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学校与春雷派出所、预备役一团、学府社区等建立了共建关系,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到老年公寓开展尊老、敬老、爱老的活动;开展“我为同学献爱心”捐助贫困学生活动;到预备役一团和春雷派出所参观和学习,开展国防教育和警校共建活动;参观农业科技园和科技馆,丰富学生的认知能力。今年六月末与省科技馆合作,在学校安排为期一周的科普大篷车展示;深入学府社区和鑫源社区,捐书捐助桌椅,为居民演出……我校还积极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与哈尔滨大树人文机构TA44团队合作,举办了“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公益活动,与优秀企业家TA58团队合作,举行了大型公益活动。暑假,组织二十余名学生去北京旅游研学,感受北大清华等百年学府的文化精神和千年古都的京味底蕴,在名校体验中触摸梦想,励志成才,为学生注入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五是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开学初第一个月为“养成教育活动月”,规范学生的仪表、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持续开展“文明礼仪”系列活动,通过开讲座,评选礼仪之星,树立积极正向的榜样。重视“安全教育”,邀请公安、消防等部门同志来校做报告,开展地震、火灾疏散演练、溺水自救等活动,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紧急避险能力。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德育教育的首位,开展国情、校史教育,用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教育感染学生;召开主题团会,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培养学生的组织归属感和爱国意识。开展“爱劳动”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班级清洁、校园美化活动。开展“做父母的好帮手”家庭劳动体验活动,清除“城市牛皮癣”,增强环保意识和良好品行。
德育内容一旦专业化、具体化、系列化了,“大德育”就可以寓于“小德育”之中,就能细化落地,落到实处。
有的老师感慨“管学生,他骂你四年;不管,骂你一辈子”,这让人听了难免心酸。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应有之义,有爱也要有德育的艺术。
顾明远教授曾非常痛心地说:“为什么制作课件这样的教学技术都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义,而培育人心灵的德育艺术却长期不在‘教师专业化’的视野之内?”走德育专业化之路,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一剂良方。
建设一支德育专业化的主力军——班主任队伍 一是实行班主任竞聘上岗制度,优化班主任队伍。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班主任培训活动。如,邀请知名教育专家来校进行班主任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班主任培训会,观摩学习优秀班主任的视频报告会,在校内举办德育经验交流会、德育论坛等。
强调“全员育人”,激发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意识 我校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建立“教师优势互补”制度,着力打造优秀育人名师。让全体教师意识到,教师是传递道德价值、彰显教育个性的道德主体,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德育教师, 教师们的日常言行就是一种潜在的人格、道德影响。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是教师德育专业化的主要途径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必须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课程改革中,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具体化和细化到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中。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将学科育人思想和教育内容有机整合。当然,各科教学不是贴德育的标签,而是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互相配合,有机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鼓励支持德育“小课题”研究,实现德育专业化 学校要求教师抓住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德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小课题。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我们最朴素的追求,就是在某个问题上,让我们的老师比别人更专业。
学校探求促进型管理,造就研究型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培养发展型人才,打造特色品牌。近几年,先后获得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安全和谐校园、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先进学校、全省群众满意学校、黑龙江省“创业、创新、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黑龙江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绿色学校、黑龙江省民主法治示范校等省、市、区荣誉48项。中考升学率持续走高。韩美琳、孟晓雪获全国读书活动特等奖和宋庆龄奖学金,其中韩美琳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2伦敦奥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季军、2014年仁川亚运会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王镇也是我校毕业生。
专业化、具体化、系列化的德育教育,使学校德育在课堂中得以渗透,在细节中得以体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得以巩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考验。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才能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身体健康、品德高尚、知识丰富、能力强大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绥化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