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2017-06-15 15:12左璜
教育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文 | 左璜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文 | 左璜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将把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体系,引领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切实地指导课程体系设计,指导教学实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学什么),指导教育评价。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内容

尽管各国或地区因本土情境脉络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改革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主要沿着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都要诉诸学生学习的质量,因而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评价其内容与形式也必须根据核心素养目标而进行变革。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素养不仅可教可学,而且具有可测量性,即可以进行评价。根据国际组织、各国及地区的经验,已有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需要根据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做相应的调整,包括测评内容和测评手段的改革。单一核心素养的测评或某一类核心素养的测评都将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中,认知类的核心素养(如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语言素养等)更容易量化测查,并且国际上也陆续开发出一系列比较成熟的测评工具。相对而言,对于非认知类的核心素养,例如一些态度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的素养等,其客观化评价与测量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未来在这部分核心素养的测评方式及工具开发方面,还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丰富测评手段,弹性地运用观察、谈话、档案等多种方式,以探索出有效的测量与评价手段。

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创新 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本质上就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而它必然也是指导课程改革的方针与根本导向。目前,国际上将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改革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直接指导型与互补融通型。所谓直接指导型,就是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直接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框架,指导国家的课程改革。此外,由于许多国家或地区在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未出来之前,已经启动了新课程改革,颁布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因此,在实现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主要以互补的形式将核心素养指标逐渐渗透进课程标准中,进而使二者达到融通的状态。这一类型我们把它称之为互补融通型。修订课程目标后便是相应的课程内容结构调整,因为课程目标的落实首先必须通过课程结构与分布来得以完成。比较典型的做法包括:整体分布与局部分布。前者以澳大利亚为例,后者以我国的台湾地区为典型代表。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围绕“核心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深藏知识形态下的核心素养,以此来进行教学设计。换言之,在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中,课程实施的过程给了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到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的展开、教学评价任务的设计等等,教师都可以围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这一目标来进行创新,从而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推进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最核心的力量。因此,许多国家、地区或机构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也特别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教师核心素养。以欧盟为例,教师的核心素养除了学科素养、教学素养与学生不同之外,其余的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保持高度一致。这意味着,要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也应有相应的核心素养,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和保障。

学习环境的营造 核心素养为本的教育改革内在地要求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统一。因此,真正要想落实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生共荣,是我们应该要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改革目标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未来我国将沿着两条路径来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段化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学段化学生核心素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性,旨在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个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继而实现课程目标的垂直衔接;学科核心素养则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结合各学科自身的特点,提炼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以期实现课程目标的横向统整。围绕这两条路径,我国本轮新课程改革首先启动了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高考导向的课程评价改革 本次课程改革以学业质量评价为先导,体现学教评一体化的理念,坚持“一体”“四层”“四翼”的基本导向。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 “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第一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第二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第三层: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第四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从高考试题命制的改革还是高校招生制度的创新,都有一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趋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高中整体课程方案从培养目标开始就着力强调学生的三大类核心素养,同时在课程内容结构上也进行了调整,大大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这进一步要求未来的高中学校课程必须要走向创新发展之路,并始终坚持“跨学科课程”与“学科课程”两条腿同时前进的原则,既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建设工作,重视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实施,更要关注高中段学生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工作。特别是在跨学科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努力探讨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甚至于包括德育与智育之间的融合创新。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新一轮课程改革更需要教师们能够从原有的狭隘的教学视角回归到教育本质,即思考教育的目的来重新建构课程与实施课程。唯有如此,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才会得以提升,也唯有如此,以课程为载体的学校教育才不至于被分数驱导并最终异化。

学校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 毋庸置疑,不管是以怎样的理念来引领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最终能够保证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依然是课程实施。因此,未来在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每一所学校的理解和实行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基于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内在地要求我们每一所学校能够体认核心素养的时代意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为本的课程体系。为此,必须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课程目标重构。每所学校能够通过聚焦于办学理念下的学生核心素养对课程目标进行重构,形成具体而清晰的育人目标体系。

第二,课程内容重组。传统的国家课程其建设的逻辑是以人的发展领域为基础,即将人的发展割裂为智力的、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从而开设出当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科学、数学、语言、音乐、艺术、体育等分科课程。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不可能分裂的。因此,未来的学校课程体系必然回归“完整的人”,基于校本的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系,将三级课程内容进行重组,真正建构起网络化的3.0版课程,以确保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第三,课程实施创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反思性行为,因而在课程改革当中,我们要倡导教师能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体系来反思其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第四,课程评价改革。学校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争取创新和改革学校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回归育人的本质。

展望未来,在知识爆炸、共享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必然面临种种挑战,这迫使我们所有教育人要重新审视我们教育的起点和归宿点。由此也将开启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历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必将进一步激活教育的生命力,从而在人、教育和社会三者之间寻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