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

2017-06-15 10:32高峰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培育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高峰

本文为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党建与思政、统战课题(编号:DS201509Y)成果

【摘 要】 文章认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理论认知,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价值认同,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内在保障;三是切实规范行为,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途径

大学生法治信仰是指大学生认知法律存在的价值追求,集中表达了大学生对法律至上的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后备力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理论认知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思想基础

1、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法治价值观是以一定的思想体系来体现社会主体的利益、需要、欲望等因素,它集中反映了主客体在思想,情感和理性方面确立的价值标准与精神信仰。[1]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与自由、平等、公正一起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有各自独立的内涵,又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体,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可靠保证。[2]与此同时,法治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它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发展生产力,保证实现社会正义,在公平与效益的关系上保证二者的平衡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的内在逻辑

首先,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法治的价值属性在于一定社会的法律是对生产力和交换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社会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确认,也是对社会主体的自由、平等和公正价值需求的维护和实现。[3]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法治内含的价值要素与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载体。法治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引,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要素,法治的价值意义体现为依法确立和保障人民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建设。最后,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保障机制。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必须获得法治的保障。法律作为市场经济生活的统治形式和调控手段,一方面通过制定法律设定市场社会运作的规则和原则,另一方面通过法律评价市场社会关系主体行为标准,使市场主体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

二、价值认同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内在保障

1、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教育机制

高等学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既要讲清楚法治价值的理论内涵、法治价值的运行机制,又要引导大学生明辨法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困境。[4]因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着重把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重大事项师生听证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廉政文化进校园等创新活动,切实推进了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高校在积极培养一批法治观念强、法律素养高、法律技能强的优秀教师的同时,要探索建立从司法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还要重视辅导员、班主任、校园保卫老师在法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三是要坚持法律知识传授和法治精神培育并重,把法律知识传授作为媒介,把法治信仰培育作为目的的法律教育理念,丰富法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结合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法律事件进行案例和情景教学,切实提高法律教学的实效。

2、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宣传机制

一是要发挥传统校园媒体中的法治教育栏目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新闻网等校园媒体,旗帜鲜明地宣讲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使高校师生形成高度共识并且共同遵循。二是要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运用微博、微信等方式,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法治观的网上传播和宣传力度。特别是引导在学生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团学组织的新媒体平台,关注校园内外的法治热点事件和问题,引导校园舆论形成校园良好的氛围。三是要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利用宪法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主要时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3、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内化机制

要使个体将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价值认同并转化为行为,需要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新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由理想转向现实,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因此,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认同,必须紧密围绕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价值认同。首先,要从关心大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在高校育人的全方位过程中,特别是关涉学生权利义务的具体工作中,时刻要体现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保障大学生正当的权利和合理的诉求。其次,要从关心大学生的学业入手。引导当代大学生加強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三是要从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入手。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选择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岗位。总之,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认同,需要从大学生的个人利益与生存环境中寻求切入点,兼顾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社会利益,同时尊重和关心大学生的个人利益。

三、规范行为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更重要的在于使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成为每个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近几年来,发生个别大学生违法的典型案件,甚至出现了药家鑫杀人案、黄洋投毒案等严重的刑事案件,这反映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知行不统一。行为规范的强化机制强调一方面是要对有违社会主义核心法治观要求的行为进行抑制和批评,另一方面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法治观的高尚行为予以弘扬和褒奖。

首先,积极参加法治校园的建设。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章程、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的建设。高校要坚持依法治校,与师生切身利益制度出台要遵循公开民主的程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确保学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正当要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要拓宽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和参与依法治校的渠道。要积极引导学生由制度规定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制度制定的参与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服务。如近年来浙江高校学生公寓普遍采取的夜间限电限网、高校校园禁止违禁电动车行驶等制度,需要大学生从法治精神的高度理性看待这些制度,积极参与这些制度的制定,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其次,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运用社会热点法律实践,提升运用法律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开展诸如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识,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法律宣传,投身法治建设的大潮,推进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踐行。

最后,在日常行为习惯中践行法治精神。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中时刻要有遵守规则的法律意识。如在高校公寓管理中经常发生学生使用违禁电器的行为,个别行为还引发火灾造成不幸事件,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将遵守规则的法治信仰内化于心,付诸于行。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法治观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兴海,迟慧.论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培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2] 叶承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法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3] 公培祥.社会主义核心观研究丛书·法治篇[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4] 徐蓉.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5(2).

【作者简介】

高 峰(1978-)男,甘肃静宁人,博士,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法律规制.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