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宋燕
摘 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 称谓语 界定 语用变化
一、称呼语的界定
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称呼语是很实用的交际单位,“它具有交际引导功能,社交指示功能,对交际双方身份、地位、关系的认同功能,情感指示功能,社会文化标志功能”[3]。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排除称呼语与称谓语的部分交集,称呼语也存在着自身特有的性质,所以它应当有独立的界定来避免与称谓语发生混淆。据此情况,笔者提出自己对于称呼语界定的一种看法:称呼语应当是在语言环境中人们用来当面招呼的带有强烈主体性与口语色彩并具有多种功能的名称。
二、称呼语的语用变化
“称呼语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 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4],所以其变化规律也是极多的,称呼语的变化主要是受到其语用的影响,而其语用又受到时代、社会环境、人们的社交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本文的调查力度有限,不能一一发现并列举出来,只能抽取笔者发现的部分语言现象以及本人的部分观点,与大家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部分古代称呼语已不再用于当面称呼,已经进入称谓语的行列。如“父亲、母亲”在现代汉语中属于直系亲属被称称谓语,带有浓郁的书面语色彩,多出现于书面文体中,如果在口语中出现也需要特别正式的语言环境,如演讲、与长辈或上级对话等等,在称呼自己父母时,“父亲、母亲”已经完全被“爸爸、妈妈”取代了。但是在一些古代的戏文对白中“父亲、母亲”出现的频率却是极为高的。戏文对白是口语化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戏曲作者那个时代口头语言的发展情况,对古代语言以及语言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由此可见,称呼语的发展大致分为古、今两个大方向,古、今称呼语有交集也有不同的部分,这值得我们语言研究者加强关注。
称呼语的变化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称呼语的褒贬与使用频率上。关于称呼语褒贬与使用频率的变化,有一个老套但是极为恰当的例子,那就是“小姐”一词,小姐在旧时指的是有钱人家的女儿,是尊称,在那时等级森严的中国社会中,一般人家的女儿是不配拥有这个称呼的;后来西学东渐,外国文化进入我国并慢慢渗透,英语中用“Miss.和Mrs.”来区分女性的传统也得到了国人的认可,于是汉语中便相应出现了“小姐和女士”的区别,这里的“小姐”指的是年轻的或尚未出嫁的女子,带有中性的语言色彩,在这一阶段,“小姐”一词的使用频率极高;改革开放以后,“小姐”一词则演变出了贬义的色彩,所以有些年轻女子很介意被叫做小姐,再加上与之功能相同的“美女”这一褒义女性称呼语的普遍使用,“小姐”一词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一般只出现在职场与书面文体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虽有使用频率的高低,在当今社会这三种不同感情色彩的“小姐”一词仍然是并存的。
称呼语也会随着人们社交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网络诞生之前,人们的社交方式大多只能依靠口头语言进行,虽然电话与书信看似与当面交流有了形式的差异,但其本质却别无二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聊天越发流行,网上购物也因其方便快捷、价廉物美已然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购物新手段。在网上购物由于无法看到实物,买家自然也少不了与卖家进行一番沟通,于是“淘宝体”应运而生。“淘宝体”是指说话的一种方式,最初见于淘宝网卖家对商品的描述,而“亲”则是“淘宝体”中的典型代表。“亲”是“亲爱的”的简称,“亲爱的”一词因其带有深厚的感情色彩最初只适用于恋人或女性朋友之间,简化变成“亲”字后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几乎已经深深渗透到每个接触过网络购物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分析起来,简化以后使用频率变高的原因大致有两个:简化后削弱了原词深厚的感情色彩,即原词指那种专属于恋人和女性之间特有的亲密,从而改变了原词的使用对象,使之成为了可以用来称呼普通关系的人的名称,称呼起来十分自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普通关系的人较之恋人与女性朋友来说总是多数的,从而导致词语“亲”比“亲爱的”使用频率高了许多;从语音角度来看,“亲”是单音节词,而“亲爱的”是三音节词,按照发音规律,单音节词总是比多音节词容易发出的,这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意义类似而音节不同的词语的使用频率。
称呼语也会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举例说来,“美人”一词古来有之,但是当时观念保守的中国人并不会把长相普通的女子称为“美人”,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当面称呼一个美丽的女子为“美人”,直到“美人”成为后宫女子的官衔名时,“美人”才成功跻身古代称呼语的行列。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人的眼界变得宽广起来,思想与价值观念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當代,“美人”的同义词“美女”变得十分吃香,称呼语中的“美女”一词无关乎长相,已经成为年轻女性的代名词,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年轻女性称呼为“美女”,这对于古人来说必定是无法理解并且是“非礼勿言”的。但“美女”一词更偏向于是对不太熟悉的人的称呼,比如售货员、服务员或路人一类的人,如果称熟悉的人为“美女”总有点怪异的感觉。并且按照社会观念,“美女”一词的使用者一般该为女性或年轻人,如果一个老大爷称年轻女子为“美女”则有点猥琐与轻佻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美女”是个褒义的称呼语,被称呼者应该也不会太高兴。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的一些浅要分析,笔者主要从称呼语与称谓语的联系与差别中以及称谓语的特点这一角度切入来对称呼语进行界定,至于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规律,笔者则主要根据语言现象和称呼语的古今差别来进行分析。
学界对称呼语的界定与变化规律向来众说纷纭,笔者只是提出自己的一种观点供读者指摘,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不同的品评和思考的角度,激发更多的思维碰撞。
注释:
[1]杨应芹,诸伟奇:《古今称谓辞典·自序》,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
[2]《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来鲁宁,郭萌:《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7-19页。
[4]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第62-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