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017-06-15 22:54陈志娟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师引导求异思维自主探索

陈志娟

【摘 要】自主探索,发掘潜能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本文从让位还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讲解思路;人人参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掘潜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组织者,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互动;自主探索;教师引导;求异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教风偏重于“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和創造精神。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当代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探讨知识的奥秘。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讲解、讨论和求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未来世界。

一、让位还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位美国教授说过:“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处于教学改革热潮的教师应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把参与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人人投入到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时间单位“时、分、秒”看不见,摸不着,在教学第五册《时、分、秒》时,怎样才能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人人都擦出智慧的火花呢?笔者在教学新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看书,陆续提出了以下问题:①为什么有的钟有三根针,有的只有两根?②为什么钟面上有这么多小格子?③钟面上又细又长的针是什么针?④为什么秒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⑤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再由笔者引导学生,把在课本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上记号,不能在课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回去翻阅有关资料,搜集信息后再来解答这些问题。上新课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一人提问,三人回答,持不同意见的在组内展开辩论,有疑难问题在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举手提问,教师做适当的辅导。最后教师对难理解的几个问题进行清晰的讲解与补充,使处于一知半解的学生恍然大悟,深刻理解时、分、秒三者的关系。整节课自始至终都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教师走下讲台,只作适时的点拨与讲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学得轻轻松松,兴趣盎然。

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讲解思路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就始终处于听的被动状态,为什么不让学生讲,教师听呢?凡是要求学生积极思维解答的问题,都有其思路,每当这个时候,笔者都鼓励学生大胆站在讲台上,指着题目讲解思维过程。例如第一册《20以内进位加法》中“9加几”这个教学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凑十法计算“9+4=□”,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凑十法,因此计算过程五花八门。笔者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引导学生大胆地把计算过程说出来。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4可以分成1和3,9+1=10,10+3=13(拆小数凑成十)。”马上有学生抢着举手,说:“老师,我有其他方法,因为9可以分成6和3,4+6=10,10+3=13(拆大数凑成十)。”“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一盒一盒地数,数到13就数完了,所以有13盒(用数数法)。”“老师,箱子里已有9盒,再接着数完4盒刚好13盒(用点数法)。”“老师,我是这样想的,箱子里有9盒,箱外有4盒,从箱外拿一盒放入箱子里正好是10盒,再加箱外的3盒刚好是13盒。”(看书上的图说过程,实际上就是凑十法,只是还没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笔者带头鼓掌表扬了这些同学,为他们能用语言准确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而自豪,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9+4=13”的含义而骄傲。当学生说出多种不同的思路后,笔者适时提问:“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们经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第一种方法又快又好。”笔者及时总结:“你们喜欢的这种方法就是凑十法。”如此,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像这样引导学生讲解思路,既培养了独立演讲的能力,又进行了思维表达的训练,使学生能自主探索新知识。

三、人人参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针对一些答案多样化或难于理解的题目,组织学生以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交流,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例如在学完《5的加减法》之后,笔者设计了一道开放题“( )〇( )=5”,让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既能巩固新知识,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当学生们把题目看明白后,马上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争着把自己想到的答案告诉组里的同学。笔者巡视了一下,多数小组通过讨论都能找出“1+4、2+3、3+2、4+1、5+0”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这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把刚才的答案有规律地排列起来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又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讨论中去,因为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渐渐地发现,只有讨论,才能获得最完整的答案。

低年级学生考虑问题欠周全,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甚至有些学生想出一种就满足了。用讨论的形式学习,既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见解的好习惯。

四、发掘潜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有人把学生的发掘潜能比作一个丰富的矿藏,如果不去开采,让它永远埋在地下,就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发掘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也是当代教师的神圣职责。而在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发掘新潜能,发展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在教学第五册《周长》时,笔者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圆、树叶形、月牙形、五角星等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初步感知了周长的概念之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然后再进行反馈。大部分学生都说用绳子先把图形四周围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该图形的周长。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可用尺子一条边一条边地量,再把结果加起来。当反馈到这里时,笔者问:“你对哪个图形还有特殊的方法吗?”学生们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用尺子量圆的周长,我在圆上作个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动一周,所得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受到这位同学的启发,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老师,我也可以把长方形在尺子上滚动一周,就知道它的周长了。”立刻有学生反驳:“老师,长方形不用滚动一周,只滚动一条长边和短边,再用所得长度乘以2就行了。”“老师,正方形只要滚动一条边,然后用它的长度乘以4就行了。”就这样,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都给推导出来了,这就是求异思维的发展,这就是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恰当地引导和点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有效地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发挥求异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潜能,而且达到了新课标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做引导者、组织者,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提问、演讲及群体讨论,去获得知识,发掘智力潜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吕型伟,阎立钦.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基础教育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颜泽贤,卢晓中.跨世纪广东教育发展论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教师引导求异思维自主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论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