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励+邱理
【摘要】网络舆论的媒介规定性,使其在舆论形态的表现上,多表现为网络话语表达的集合。而网络话语在话语表达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带有的明显的媒介性和社会性又使其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这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在微观的视角中具备一般社会舆论所具备的主要要素,同时也可在宏观视角被看作是网络舆论本体的主要表现方式和社会舆论与个体意见中起到新的缓冲作用的制约机制。网络舆论作为特殊的舆论形态,其舆论要素也表现出了本体、客体、影响范围和时间的特殊性。
【关键词】网络话语;网络舆论;舆论形态;媒介性话语
一、社会舆论的意见表达与网络舆论的话语形态
舆论的表现形态、产生规律和发展方向,都会受到大众媒介技术和受众媒介使用方式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舆论是一个始终具有明显时间方向性的研究议题。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十几年间,网络舆论成为舆论表现形态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形式,舆论的表达方式也从传统的媒介表达转向了自媒体平台的话语表达。网络话语在舆论研究,特别是网络舆论研究的领域里,成为关注舆论形态变化和舆论生发机制的一个关键问题。将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晰的是当今社会舆论意见表达中,网络话语以一种舆论形态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舆论、网络舆论与网络话语概念的交互与独立
舆论作为一个传统的概念,在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的诸多研究中,已经有了相对深入而多元的探讨。西方学者更多地将舆论作为一种公众意见进行表述,从公众意见这种表述来看,舆论无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因此在西方学者对舆论概念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超过50个的复杂概念体系。其中诺依曼在梳理舆论复杂的定义系统后,将舆论看作是公众性的意识[1],李普曼则将舆论定义为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脑海中的图像[2]。这两种观点虽然有较大的差别,但其共同点是将舆论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见表达结果看待。国内学者则普遍认为舆论是一种公众意见的集合。如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的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3]。或将舆论看成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4]。从对舆论的简单概念归纳可以看出,对舆论的界定无论是基于印刷媒介时代的西方观点还是基于广播电视时代的国内观点,都具有明显的意见指向性,舆论的本质是一种带有公众性的特殊的意见表达。
网络舆论从表述形式来看是一种“舆论加媒介”的模式,这种模式明示了网络舆论作为一个概念,其特定的媒介技术指向。这种技术指向实际上将舆论概念的时间方向性表现了出来。由于对舆论概念的探讨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定义。这种定义的模糊并不是舆论研究对象的模糊,而是对于舆论界定的角度始终是多元化的共存。因此,对网络舆论的概念界定也将会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网络舆论的内涵却可以相对清晰地描述为对传统舆论内涵的延伸与发展。传统舆论的内涵注重公众与意见两个方面,舆论的公众性通过大众媒介实现,意见表达则通过受众参与实现。网络舆论改变了公众性实现过程中的媒介技术平台,将传统媒体置换为互联网,使网络和自媒体平台成为实现舆论议题公众性的渠道,同时也改变了个体意见表达的方式,使个体意见通过公开平台表达。舆论作为群体意见的集合,在网络时代,个体意见作为一种话语表达方式,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公开性的意见结合方式。
从网络舆论对舆论内涵的延伸可以看出,网络意见的表达过程,实际上是个体话语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实现的。这就使得网络话语、网络舆论和舆论成为一个相对关联的概念。网络话语与网络舆论类似,是一个“媒介加旧概念”的表述,这个表述同样强调了话语的媒介性。如果将话语看作是“一个比句子更重要的动词性言说”[5],那么话语强调的就一定是两个或者更多参与表达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替。网络话语则表明这种交替行为发生的技术平台和媒介渠道。当网络话语成为网络意见构成的基本单元,而网络传播的规律成为话语的意见交替规则的时候,网络话语就必然成为参与和构成网络舆论的重要基础性要素。舆论、网络舆论和网络话语,从概念的界定来看,它们都是相互独立的。但从其内涵和意义指向来看,舆论奠定了网络舆论的基础,而网络舆论又将网络话语和舆论之间的联系显现出来。网络话语在经过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的影响后,其信息内容和形式较传统意义的话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话语表现形式的变迁和传播方式的革新,使网络话语必须被纳入舆论形态研究的视野中。
(二)社会舆论意见表达的规定性与网络话语表达的集中性
由于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媒介性的舆论形态出现,与其相对应的不具备特殊媒介性的一般舆论形态,在其舆论影响的范围和参与主体上,都没有网络舆论所形成的技术平台限制,因此,没有特定限制的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社会舆论看待。社会舆论的意见表达过程,是不具备互联网传受一体的传播特征的,受众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意见表达具有明显的集中性,这种集中性是来自传统媒体的简单议程设置作用的结果。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的集中性也可以被表述为公共性,也就是说,一个社会范围内得到一定数量群体关注的议题,可以成为舆论的客体。这种以公共性体现出的规定性,是探讨舆论客体时从舆论关注的问题多为社会性问题的结果推导出来的。其逻辑前提就是,能够成为社会舆论客体的议题,是社会上一定数量的人群共同关注的议题,也就是议题本身必须具备社会性。同样,只有具有充分社会性的议题,才能集中被谈论,成为一个具有公共性的舆论课题。
在社会舆论的意见表达中,这种规定性在传统媒体作为优势声音的舆论生成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在网络话语作为意见表现形式的时代,平台被改变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交互的模式,信息能够得到传播的依据不是以被认为社会共同关注为前提,而是以被个体认为有表达欲望和必要为前提。这样的表述就形成了在网络舆论中,声音的来源多元而均衡,并不存在某一个渠道的明显優势声音。
由于网络话语必须是被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往往网络舆论本身是网络话语的集合而非真正的网民的态度和立场的集合。社会舆论议题的规定性促成了其舆论客体的公共性,但网络舆论的集中性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舆论意见集合的形成模式。社会舆论意见表达的规定性与网络话语表达的集中性的区别,促使网络舆论在很多事件中的表现与社会舆论产生差异,同时也使得网络话语在突出媒介特性的网络舆论中,成为更独特的意见集合形式。
二、由网络话语构成的舆论形态
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特定的话语形态,其特殊性是由网络话语传播平台的媒介特性决定的。这种媒介特性带来的信息传播形式的变化,导致社会信息中逐渐出现了依托网络平台传播的特有的话语内容,这种话语内容的特殊性构成了网络话语形态自身的特殊性,其表现就是网络话语所具有的媒介性与社会性。
(一)网络话语与舆论形态可能存在的三种限度
分析网络话语作为一种舆论形态的特殊性,首先要将网络话语纳入“舆论”这一概念的探讨范畴。从现有舆论概念的分析中,从舆论的要素去分析舆论,已经成为目前舆论研究的最具有工具性[6]的方法。
从舆论的要素来看,网络舆论的存在使我们更容易反思舆论要素的公共性问题。如果将舆论的本体看作公众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那么这个意见总和的公共性以及舆论主体的公众性就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互联网信息的出现,造就了网络舆论这个并不明晰的舆论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事实上将舆论主体的公众性划分出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作为社会普遍多数公众的舆论主体,这时的舆论可以看作是社会性的舆论,同样舆论自身的公共性也在社会信息的高度交互中得到极好的实现。第二个层次是跨越一定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非全社会性的舆论形态,这种舆论形态在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平台出现和普及后才真正存在,并具有极大的公共性。第三个层次是有特定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舆论形态,这种舆论形态的社会性和公共性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可以看作是一种群体的意见集合。
(二)媒介言论成为舆论的可能性
网络言论成为舆论的条件就是介于群体性意见集合的小范围舆论形态和以全社会作为舆论主体的社会性舆论之间,出现一个跨越基于网络媒介的、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舆论形态。
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信息中的意见是由大众媒介的意见和个体的意见交互形成的,舆论的本体也是由传统媒体声音和个体集合的群体意见共同构成的。大众媒介的单向和强势传播与公民个体的意见表达形成了强烈的差异,话语权的单边状态将社会舆论分化成了群体的小范围言论和社会性的舆论意见两种共存又相互影响的形态。
在传统媒体作为主要的大众媒介发布声音的时代,媒介的言论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舆论信息中的优势声音存在,也可以作为舆论的引导和导向力量存在,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舆论。无论是媒介所代表的利益、权利组织、隶属关系,或者是新闻和宣传同社会观念形态的差异,都导致大众媒介或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7]。媒介言论不等同于舆论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媒介言论是来自某一特定媒介机构的言论,媒介机构的言论无法成为一种舆论形态,而只能成为舆论中的具体言论。但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言论,则回避了媒介机构的言论无法成为舆论形态这一问题,个体在获得话语权并具备广泛信息传播能力的时候,其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以一种接近媒介言论的方式进行传播,而个体言论也会在互联网中通过扩散传播成为代表一定群体意见的群体言论。
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网络言论的形态,绝大多数的网络言论都可以看作是网络话语,一条微博、一个帖子、一段评论,都可以是带有特定观点和倾向的话语表达。这种原本属于个体行为的话语表达,在自媒体平台上被赋予了明确的大众媒介特征,这使得网络话语成为一个能够及时传播的媒介性话语形态,而互联网高度社会性和公众性的特征,也将网络话语定位于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性的话语。这与以往话语作为个体文本表达的研究多注重话语传播的社会性不同,网络话语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浓重社会性和公众性的话语形态。
三、网络话语作为舆论形态的特殊性
网络话语是一种依托于网络媒介的舆论形态,并不能独立于网络媒介存在,其媒介性就成为区别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群体意见和个体意见的首要因素。网络话语具有独特的存在形式和影响表现,使其在社会舆论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并以一种区别于其他舆论形态的特殊方式存在。
(一)网络话语成为舆论形态时舆论制约机制的特殊性
大众媒介传播信息对公众意见的影响是媒介时代舆论产生的基本模式,在这个信息影响的过程中,媒介信息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是直接作用的,尤其是媒介的信息无法直接作用于受众自身,在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媒介信息之外的干扰因素会成为受众对舆论意见感知和媒介信息认同之间的缓冲因素。针对这种缓冲因素,国内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大众媒介与受众间信息传播的中间地带进行过相关论述[8]。
在网络媒介时代,大众媒介被分化成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与交互传播的互联网两种形态,而随着这两种形态在信息传播方式上的融合,网络媒介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全媒介信息的传播思维,信息的发布和接受对于受众来说同样重要。这就使得传统媒体信息或来自传统媒体的言论与受众的认知之间固有存在的缓冲区,开始转变为网络媒介时代与媒介信息逐渐混淆的信息形式。当媒介信息开始具备大量的个体观点的时候,这个来自个体的并兼具大众媒介传播功效的信息组织形式,开始成为网络时代网络舆论的基本表现形态和信息缓冲的制约机制。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原发自互联网并主要由网民参与表达的舆论形态,在发展初期明显受到传统媒体观点的引导和影响。这一阶段的网络舆论并不是一个具有明显舆论本体特征的舆论形态,更多的是以社会舆论中媒介信息与受众意见之间显性缓冲区的形式存在。但随着技术的变革,将话语权分配给了普通网民,网络话语开始成为一种建立在网民意见表达基础上的媒介信息,这种媒介信息就成为网络舆论本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将网络舆论的本体看作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对某一舆论对象的意见态度的集合,那么这个集合中,网络话语已经成为其显著存在的构成部分。而另一方面,网络话语还同时承担着网络舆论本体的制约机制作用,这种制约机制表现为网络舆论中突出的个体话语表达在具备广泛支持的时候,会成为舆论中的显性声音,同时成为网民对网络舆论观点认知的重要影响和参考要素,进而构成与网络舆论中其他优势声音和传统媒体相关言论共同影响受众意见的制约因素。网络话语既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存在,也起到了对网络舆论的制约作用,并同时制约着来自传统媒体的声音对网民意見的影响。
(二)网络话语成为社会舆论中意见表达的不稳定因素
网络话语在成为网络舆论制约机制的表现形式和社会舆论中媒介话语对网民影响的缓冲机制的同时,也对社会舆论中的意见表达起到了不稳定的影响作用。
随着网民人数占社会人口比重的持续提高,互联网作为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媒介的覆盖范围,已经接近了全社会的概念。网民作为社会中的多数群体,同时也是意见表达和媒介素养的精英阶层,开始成为构筑社会舆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社会中对某一议题的关注人群中有相当部分的网民时,社会信息和网络信息会对这一议题的关注人群形成交互式影响。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在信息发布中占据的主导优势与网络话语对个体网民的影响会在不同层面产生作用。从信息干预的效果来看,主流的社会声音和媒介言论会成为集中的优势意见影响舆论的方向,而数量众多的网络话语则会成为舆论意见漩涡中显性的影响因素,这种影响因素构成了一个信息的长尾效应:数量少而集中的媒介言论成为舆论中的强势声音,而数量众多但个体声音不大的网络话语则构成了对公众意见影响的长尾部分。
在舆论本体的长尾部分中,纷杂的网络话语會给个体意见带来不稳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普遍存在的结果就是,社会舆论由于网络话语这种特殊舆论形态的存在,会越来越多地呈现无序的特征,当社会舆论的优势声音与网络话语中的多数意见趋同时,社会舆论以集中的形式存在,而当社会舆论的优势声音与网络话语中多数意见分歧较大时,网络话语对社会舆论的不稳定影响就越发明显。
(三)网络话语是群体意识与个体言论结合的优势声音
网络话语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来自个体网民的声音,这一声音或意见通过其自媒体平台得到关注和传播,进而获得传统媒体言论一样的传播影响。但实质上,网络话语的发声个体,并不像社会群体意见中的个体一样主要表达自己的个体意见,而是一个信息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互联网具备舆论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自身也是一个多元信息的集合体,其获取信息的范围和深度要大于传统意义的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另一方面,优质的网络话语平台在个体意见表达的背后,还有参与这一网络话语传播的其他网民的讨论,因此,无论是通过论坛、贴吧之类的平台,还是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渠道,有影响的话语信息几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伴随着一定范围和数量的他人意见。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话语事实上是一个由个体意见主导的群体话语参与的话语集合。这个微小体系的意见结合体,就具备舆论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要素。
以群体意识与个体言论结合形态出现的网络话语,在参与更为广泛的社会舆论信息传播活动中,往往就会成为一种显性的优势声音,这种声音代表的个人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或大或小的群体的声音。这是网络话语能够成为一种舆论形态的基础,也是网络话语参与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最突出形式。
四、网络话语作为特殊舆论形态的要素表现
网络话语作为一种舆论形态,具备传统舆论研究中描述的社会舆论的要素。网络话语的特殊性,以及其媒介性和社会性的内涵,在网络话语的本体、客体、影响范围和时间等要素中都有体现。
(一)舆论本体的群体性与媒介性
网络话语从其表达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微小的舆论形态,具有一定范围的群体参与性。任何一个有影响的公众号在表达言论的过程中都会获得一定的评论和留言参与,这个参与的过程就将网络话语的表达赋予了一种群体表达的内涵。
在自媒体平台催生越来越多的网络话语之前,互联网的信息就具有一种明显的布朗运动特征。由于互联网中的媒介机构众多、网民拥有众多的话语表达平台,网络舆论是一种合流的话语集合,或者说网络舆论是一个来自多种方向的信息合力塑造的集体观点、意见和态度。在互联网平台中,一方面是媒介机构的声音,另一方面是网民的言论,不同的信息来源在不同的把关模式下,呈现出了明显的公众特征,这种类似市井言论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表达方式,最终将网络信息打造成了“大家说”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舆论形成了,并且这一过程也是推动网络舆论中信息布朗运动的力的来源[9]。
网络话语在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构成形式之后,这种信息的布朗运动在网络话语的信息表达中越来越明显。舆论首先是被表达的,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意见无法参与到舆论的信息传播中,网络话语的表达是一种多元意见推动的结果,话语自身是表达者受到其社交网络中存在的意见影响的结果,同时网络话语的表达过程也是表达者个体表达后一定程度的群体参与的过程。如果将网络话语的表达内容中带有的意见、态度、信念和情绪的集合作为网络话语这一特殊舆论形态的本体,那么这个特殊的舆论形态,在最初的表达过程中,就带有显著的群体性与媒介性。与传统意义上的群体意见不同,基于网络话语的群体性表达,是建立在一个公开媒介平台基础上的。
(二)舆论客体的孤岛文化特征
网络舆论的客体通常被理解为“网络事件”,或者来自互联网的议题。这种网络事件的认识带有明显的媒介地域色彩,电视、报纸、广播这些传统大众媒介并不具备这么强烈的媒介地域色彩,在文化、内容、受众群体、价值导向等方面,网络舆论关注的议题似乎是带有“地方特色”的。网络舆论或者网络议题的地方特色,是由互联网传播的信息特征决定的,网络信息具有自己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经过了十余年的地方发展和传承后,孕育出了诸多的网络流行语、网络红人、网络事件等,这些网络的独特文化因子使网络舆论具有鲜明的媒介特色。
在自媒体时代,这种互联网的地方特色同样作用于网络话语的表达过程。自媒体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将网民个体连成了一个多元交织的网络,这些网络使网络话语的表达具备天生的群体特征。一些网络话语的议题,会在关注这一议题的群体中成为重要的舆论事件,而与之无关或对这一议题不感兴趣的群体则无法卷入议题的讨论。仅在一些小众领域的舆论事件中,关注群体表达的网络话语高度参与议题的讨论,而不关注的群体则与事件无关。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其关注议题在群体化的表达中,必然出现孤岛文化的特征。
(三)舆论范围与存在时间的相对性
传统媒体引导的社会舆论在舆论生成的过程中,信息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时间限制,舆论的议题通过社会群体的传播或某一媒介言论的形式,输出到媒介信息传播可覆盖的区域。除少数具有极强政治性的事件和突发重大事件外,社会舆论的信息传播在传统媒体的参与和引导下,其舆论影响的范围和时长是有限度的,是一个绝对性的表现。舆论从生成到结束的过程中,伴随着时间的持续,舆论影响的范围经历从不断扩大到缩小的过程。
而在网络话语主要参与的社会舆论中,舆论影响的范围和时间呈现出相对性的特征。舆论议题会因为偶发的因素导致其在沉寂一段时间后突然再次爆发,并在影响范围中表现出不可预测的特征。2016年2月,美国科学家宣布了直接观测到引力波的重大科学发现,这一发现作为新闻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在第一时间传播到中国。传播的初期,这则消息仅仅是一条普通的科技新闻,在相关专业和兴趣人群中引发关注,却无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议题。但随着引力波这一陌生概念的广泛传播,5年前播出的一期《非你莫属》节目中,民间科学家郭英森被主持人和嘉宾讽刺的事件,再一次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一事件后续的议题开始转向非科技信息领域,变成了一个网民广泛参与、网络话语密集表达的舆论事件。网络话语在这一事件中几乎构成了舆论意见的全部,传统媒体发出的声音微乎其微。从这个偶发的舆论事件可以看出,网络话语作为一种舆论形态,或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参与传播的舆论信息和主要参与讨论的舆论议题,会由于网络话语表达主体的不确定性而表现出舆论范围与存在时间的相对性。
五、结语
网络话语作为一种舆论形态,具备一般意义上舆论的主要构成要素,网络话语的表达过程是群体意见与个体意见的整合,同时与单纯的个体表达具有明显的区别。网络话语以其媒介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形成了与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种联系和区别使网络话语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論形态被关注和研究。网络话语作为一种舆论形态的特殊性是其自身信息传播特征的表现,但其背后可能蕴含的由网络话语这一特殊舆论形态发展而来的舆论信息生发和传播的特殊规律,为今后的舆论研究特别是网络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9.
[2]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1.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13.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3.
[5]约翰·费斯克,等编.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M].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84.
[6]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44.
[7]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42.
[8]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83.
[9]严励,邱理.网络推手在舆论营造中的文化缔造作用探析[J].中州学刊,2013(5):173-176.
(严励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研究员;邱理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教师)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