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桑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典型意象之一。文章通过对与桑意象相关典籍梳理和诗文厘析,重点解读了其作为意象,象征的男女之情、生育繁衍、吉凶之兆等多重蕴藉。
关键词:桑意象 蕴藉 象征
中国植桑养蚕历史悠久,有农桑立国之说。甲骨文里有“桑”字形,《山海经》《尚书》《诗经》等古代典籍中对桑亦多有记载和描述。《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神异经》载:“东方有桑树焉,高八十丈,敷张自辅。其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其上自有蚕,作茧长三尺,缲一茧,得丝一斤。”《十洲记》载:“扶桑在碧海中,上有天帝宫,东王所治,仙人食椹,体作紫色。”由此滥觞,桑作为文学意象,广见于各类文学典籍和作品,据统计,《全唐诗》关乎蚕桑者多达490余篇,《清诗铎》辑蚕桑诗100多首。考察和概括其蕴藉象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期我乎桑中”——象征男女之情
农桑蚕织是妇女的专职。《周礼》记:“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汉书·地理志下》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由是,桑园是女性春作的主要场所,桑林天然茂密成为男女之情的自由天地。《诗经》写桑有20多篇30余处,考察之基本与情事有关。
《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写男子女子桑中幽会。郭沫若《甲骨文研究》称:“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宫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此诗为女子的爱情自白。隰桑即洼地之桑树。诗以隰桑起兴,写桑叶的柔美肥厚,进而青黑,象征感情的层层深入。《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表面看诗章展示的是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细细审读之展现的是男女情事甜蜜和心态紧张羞涩。诚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论:“古西北之地多植桑,与今绝异,故指男女私者必曰‘桑中也。此描摹桑者闲闲、泄泄之态,而行将与之还而往,正类此意。”[1]《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此诗是热恋中的少女赠给情人的情诗,提醒男子勿要冒失来访,以免折损桑树枝叶,传达了浪漫的男女之情。
二、“冶游采桑女”——象征生育繁衍
桑树枝繁叶茂,易于栽植,桑葚为聚花果,小核果密集,树与果皆被用以象征繁衍不息的生命,堪称“生命之树”,具“生生之气”,附着寄予了生殖崇拜的意义。于此,有研究者以为:“在桑崇拜和桑林祭祀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桑蚕文化,其内涵是以祈丰求子为目的,以男女交合为手段,物质生产与人自身再生产同构的生殖感应意识,在此观念支配下产生了男女桑林野合求欢风俗”。[2]
1977年,四川新都出土了“桑间野合”画像砖两块,上有男女于桑树下交媾。研究者特别关注了野合地点缘何选择于桑树之下。[3]旁征《楚辞·天问》“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写大禹与涂山氏女在台桑野合成为夫妻。台桑即桑台,是桑林中的社坛,用以祭祀,又因重大固定的祭祀在春天,称之为春社。所以,桑林既是春社祭祀之地,又与男女行为有关。《采桑度》是一组歌唱江南女子蚕桑劳动和春情的乐府民歌。其二:“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其五:“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描绘的是一幅轻快明艳的阳春采桑图。诗中,女子提醒情人不可贪痴欢愉而耽搁农桑,是对桑间之咏的继承和阐发。《吕氏春秋》记载:“先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居。”空桑,即空心桑树。《吕氏春秋·古乐》《吕氏春秋·本味》《续博物志》《路史》《春秋演孔图》等记载,颛顼、伊尹、力牧、轩辕氏、孔子皆诞于空桑之地。大禹台桑野合、多人降生空桑等,表明古人对桑的强大繁殖能力的信仰与崇拜。
三、“竟应生桑梦”——象征吉凶之兆
桑可用以象征吉祥祥瑞。贾谊《新书·胎教》记:“中央之弧以桑,桑者,中央之木也。”其余四弧则是:东方之弧以梧,南方之弧以柳,西方之弧以棘,北方之弧以枣。班固《白虎通·姓名》称:“桑者,相逢接之道也。”象征子嗣后代统治六合和瓜瓞绵绵。《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先主(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艺文类聚》辑潘尼《桑树赋》记:“岂皇晋之贞瑞,兆先见而啟兹,起寻抱于纤毫,崇万匮于始基。”《艺文类聚》又录傅咸《桑树赋》云:“伊兹树之侥幸,蒙生生之渥惠,降皇躬以斯植,遂弘茂于圣世。”郑光祖杂居《钟离春智勇定齐》:“(正旦云)大夫,休看这桑木梳小可,他能理万法。”桑树成为至祥臻瑞的象征。
盖因桑与“伤”“丧”音同音近,故而也成为悲伤亡故的象征。干宝《搜神记》讲述了太古之时,蚕桑起源的悲情故事,并称:“桑者,丧也。”闻一多《释桑》云:“古者行丧礼器用多以桑为之。”冯梦龙《智囊全集·王戎》:“王戎梦有人以七枚椹子与之,著衣襟中,既觉得之,占曰:‘椹,桑子。自后大小男女凡七丧,梦椹化丧,明用其雅。”有“生桑梦”之传说,陈寿《益都耆旧传》记,晋何祗梦见桑树生于井惊疑,请赵直圆梦测吉凶。赵直说:“桑非井中之物,会当移植;然‘桑字四十下八,君寿恐不过此。”桑从木,分拆为“十八”,上有三“又”字,加之十八之数,故附会而为四十八,何祗于四十八岁卒。后用生桑梦喻死期将至。元陆友仁《哭季弟》:“不图十日后,竟应生桑梦。”
另外,古代文学典籍和诗文中关于桑意象的蕴藉象征意义,不囿于以上种种,也有象征时间时光,如,沧桑、沧海桑田、桑榆之说;象征故国家园,如,桑梓、桑园、桑麻,“维桑与与梓,必恭敬止”(《小雅·小弁》),“永世克孝,怀桑梓焉”(张衡《南都赋》)。
注释:
[1]姚际恒:《诗经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7页。
[2]丁峰山:《<陌上桑>复式二重性及与采桑母题演变之关系》,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3期,第9-13页。
[3]冯修齐:《<桑间野合>画像砖考释》,四川文物,1995年,第03期,第60-62页。
(任江维 陕西咸阳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院系 7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