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摘 要:芥川龙之介早期的短篇小说《鼻子》被认为是他的出世作。本论文通过梳理其创作背景、对古典文学和俄国文学的受容和“鼻子”本身的象征意义,进而分析芥川笔下的“鼻”意象和潜藏在心中的“鼻”意识,以此说明芥川选择“鼻子”作为小说主题的深层原因——揭露资本主义上升期种种不公的社会现实,批判男权中心主义。
关键词:鼻;男权;批判意识;象征
日本近代文学巨匠芥川龙之介在其短暂的作家生涯中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其中发表于大正5年的短篇小说《鼻子》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其真正意义上的出世作,这篇著作对日本乃至世界文坛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近百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围绕着《鼻子》一文的分析评论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其中多数聚焦在主角内供的自尊心与虚荣心、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对自私伪善的人性的批判等方面,却甚少有人留意到小说中表现力最强的文学意象——“鼻子”是如何被选定为主题并加以创作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芥川龙之介选择“鼻子”作为主题的原因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学深意进行剖析。
一、《鼻子》的创作背景
芥川的《鼻子》是创作于一个相当独特的历史背景下的。当时的日本正从明治末年走向大正初期,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大举发动侵略战争以达到海外殖民扩张的目的。资本家为了快速实现资本增值,保障自己的利益,肆无忌惮的推行法西斯主义。急速的西化伴随着本土文化的流失,压抑沉闷的社会氛围导致知识阶层的国家政治意识相对淡薄。在体制上,为了巩固独裁统治,日本出台了包括“新闻出版检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法规,严格限制甚至取缔文学艺术和学术思想的自由传播。日本右翼分子猖獗,迫害了包括幸德秋水、小林多喜二在内的大批进步文人。可以说这是一个动荡与和平、闭锁与开放并存的时代,身份缺失带来的焦虑感和对军国主义的危机感影响了这个时代的集体价值观。芥川作为当时清醒而有良知的优秀作家代表,面对这种种残酷不公的社会现实,心中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怀疑,然而他又无力与之正面直接的对抗。因此他只能以小说作为自己唯一的武器,去批判当时的社会弊端。
二、芥川和日本古典
众所周知,芥川的小说《鼻子》是取材于《今昔物语》中《池尾禅珍内供鼻语》和《宇治拾遗物语》中的《长鼻僧人》。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还要从芥川与古典文学的关系说起。芥川素来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浓厚,尤其是《今昔物语集》里的怪谈故事,成为了芥川后来大量作品的灵感源泉。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芥川的青睐让《今昔物语集》变得更加广为人知。芥川笔下的历史小说主要是取材于历史,进行重新构建,设定充满智慧的主题,并对其赋予新的解释,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文章都经过仔细的推敲,丝毫没有漏洞可言。他从古典取材却用于解释近代社会,巧妙地利用历史故事来烘托自己的主题。可谓借古喻今、针砭时弊。
三、芥川和俄国文学
明治时期以来,俄国文学犹如人生观的教科书一般,给日本的文人学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日本近代的大文豪,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芥川当然也受到了俄国文学的熏陶。他对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喜爱程度从他的作品中即可见一斑。1916年芥川发表的短篇《山药粥》的故事原型是来源于果戈里的《外套》中的一节。1918年另一部著名短篇《蜘蛛之丝》参考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名为《一棵葱》的章节。1917年的《落头之谈》中则隐约可以看见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借鉴。芥川在自己的文章《俄译本短篇集序》中提到:“在近代外国文艺当中,俄国文学对日本作家—毋宁说对日本读书阶层的影响最大。就连不甚了解日本古典的青年,也知道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列夫和契科夫的作品。(中略)近代日本文学之所以深受俄国文学的影响是因为俄国人与日本人具有某种相似性,日本人通过读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而更加理解俄国。” 从上述言论中不难看出芥川对俄国文学的亲近之情以及对现实主义的赞同态度。而他所提到的相似性则应该是指在近代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背负着相似命运的人心中所潜藏的反抗意识。芥川在阅读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作品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以此为契机创作了全新的《鼻子》。
四、象征着男权的“鼻”意象
所谓象征,就是指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比如十字架代表基督教,白鸽寓意和平,莲花喻示佛教等等,人体器官也经常被用于象征表现之中。其中,鼻子就象征着自我意识或优越感。
首先,鼻子是人吸收空气的通道,它是较之耳口目等更为重要的器官。在《圣经》的《创世纪》中有提到过,上帝用尘土创造了人类,然后从他的鼻孔处吹入了生命的气息。因此鼻子作为生命气息的入口,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其次,鼻子位于脸部的正中央,不管是在身体感觉上还是在视觉效果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存在感。这样一种存在感也可以视为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再者,鼻子呈突出状,这种突出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自我意识的膨胀。因此过于突出的鼻子也被看作是男权中心主义的象征。
一方面芥川通过挖掘“鼻子”背后的象征意义,巧妙的塑造了禅智内供这一人物形象。巨大丑陋的鼻子和内供崇高的地位,这两者之间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者甚至可以嗅到长鼻子内供心中那股强大的欲望。为了掩饰欲望,内供只好悄悄地在自己的鼻子上下功夫,以伪装的面孔示人。能创造出拥有如此矛盾心理的内供形象,想必芥川非已经看透了人们对权力的欲望,以及企图掩饰这种欲望的伪善者们的嘴脸。另一方面芥川又充分利用“鼻子”意象的普遍性来实现其价值增殖,将其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暗讽工业社会中充斥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官能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强权政治。进而揭露并抨击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社会中广泛流行的男权中心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鼻子”这一象征意象不仅走红于芥川的《鼻子》一文中,更被大量的运用在芥川的其他作品甚至是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作品里。从这个角度看来,“鼻子”凭借其自身富含的深刻批判意味,成为当时作家所追捧的题材也是理所当然的。
五、结语
综上不难看出,芥川之所以选取“鼻子”作为小说的主题,理由大致有三点。一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作者眼里看到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期充斥着非理性,非人性的不透明的日本社会。《鼻子》的发表在当时可以说是对错乱的日本近代社会发出的死亡通知书。二是古典文学和西洋文学带来的影响。芥川求助于古典和西洋文学,来抒解心中的不安和动摇。结果他在其中发现了与自己类似的不安,并感受到了浓浓的批判意识。因此他从本土的古典小说和异国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素材,发挥其独特的想象力,利用寓言、童话等形式进行包装,委婉的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抗议。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鼻子”背后的深层象征意义——男权中心主义。芥川利用“鼻子”这一传统象征意像,含蓄的唤起读者甚至所有现代人的集体潜意识和近代自觉,以批判丑恶的社会现实。因此这部作品看似平凡,实则是流芳百世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叶渭渠著.日本文学思潮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2月.
[2](日)柳富子編.『ロシア文化の森へ――比較文化の総合研究』.ナダ出版センター,2001年6月.
[3](日)芥川龍之介著.『芥川龍之介全集』.筑摩書房,昭和46年3月.
[4]果戈里著.王加兴译.《果戈里幽默作品选》.漓江出版社,1999年1月.
[5]芥川龙之介著.鲁迅等译.《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集》.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6]吉田精一著.『芥川龍之介』.角川書店.昭和33年6月.
[7]芥川龙之介著.楼适夷等译.《罗生门》.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