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2017-06-14 23:25赵家万
教育界·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习效率教学情境因材施教

赵家万

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中学化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精神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以中学化学课堂实践为切入点,就现代教育、建构主义、多元智力说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引导学生探究,促进主动参与,挖掘创新潜能等尝试性做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学习效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人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得到了极大扩充。应运而生的现代教育、建构主义等理论已将教育的基本点转移到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上来。许多卓越的思想家和教学领域的先行者认识到:教学应将主动权放归学生,使学生在自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而非单纯重现教师的思维过程。科学方法和科学习惯一旦为学生所获得并形成一种能力,将比知识本身对他们的影响更重要,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新型课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组织者。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怎样获得知识的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身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和性质的改变而获得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与周围环境交换信息,使自身得到提高和发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就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抽象难懂的化学平衡的课堂教学中,我设置了如下情境引入:如果提供几斤牛肉,你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做出一锅美味可口的红烧肉吗?经过兴味盎然的讨论后,学生提出:可以放入适量水,用高压锅大火烧煮,为了使肉迅速熟透并增加鲜嫩度,还可加入一些辅料……教师在肯定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有实践意识的同时,提示大家:如果将厨房变作生产车间,牛肉变成生产原料,高压锅换之以反应釜,那么一个个厨师不就变成了具有实践精神的化工生产设计师吗?学生兴奋不已。这时我进一步引导:你想了解工业合成氨的生产情况吗?它的适宜生产条件如何选取呢?这正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要研究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如何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几条途径:增大反应物浓度(加水)、升温(大火)、加压(高压锅)、加入催化剂(各种辅料)等。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觉到有用的东西,他们学习起来才会有兴趣,有动力。合理的情境设置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从而增强学习的欲望。

实践证明,生动形象的类比往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好方法。如:讲解升温、加催化剂可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化学反应速率时,以学生升学做类比:在录取分数不变的情况下,升温相当于给每位学生提高一定分数,从而使超过录取分数线(对应于反应活化能)的人员比例提高;加入正催化剂则相当于降低录取分数线,同样可以提高录取比例。这样恰当的比喻深入浅出,可以把抽象、微观的问题具体、宏观化,缩短化学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降低知识本身的难度。通过设置真实贴切的学习情境可以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培养思維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尤为重要。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最邻近发展区”的理论。一些新的教育思想也指出教育不应只适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来。因此,教师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要注重与其相关内容的联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搭建构筑知识大厦的思维平台。基于这一思想,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就采用了搭台式教学模式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提出下列问题:(1)元素有哪些性质;(2)同周期(从左到右)、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性质是怎样递变的;(3)元素性质变化与原子半径变化有何联系;(4)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之间怎样比较性质;(5)周期表中从左下角到右上角元素的性质又是怎样变化的;(6)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元素性质为什么相似。组织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结构-位置-性质”的关系。

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设置问题,由学生独立探索或小组协商,逐渐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经过反复练习,这种构筑平台式教学可以由起初的引导、帮助多一些,逐步过渡到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甚至最终达到无须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能在思维框架中继续攀升,完成对所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

三、强化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对新知识都感到好奇,但他们不满足靠一成不变的模式来接受知识。教师的细致讲解固然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其因兴趣而产生的热情和交流而迸发的灵感往往会为学习带来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教师适时地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讲坛应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了元素周期律、氧族、碳族等知识后,在氮族元素通性的学习中尝试了模拟课堂:预先布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采集各种信息资源自行备课,并成立备课组进行讨论,派出代表承担授课,按照正式课堂教学的程序进行,只是课的内容是由几名学生共同授课完成的。最终经全班同学共同补充后,设计出学习笔记。这样通过学生集思广益而打造出的教学产品近乎完美!而且,很多学生一反平日回答问题的畏缩与胆怯而变得跃跃欲试。在学习主体地位的真正回归下,很多学生找到了自信,体会到付出与收获的喜悦。教师也在模拟课堂领略到了教学的新意,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四、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评价观,针对不同的智力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并要随时观察、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上零星的闪光点,适度夸张地加以褒奖。

第一,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的,要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师生两方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均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实验教学,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和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微机、动画、模型、图片、图表),使教学有声、有色、有形、有情、有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器官,激发他们想象和创造的兴趣。

第三,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科学知识是系统连续、有序发展的。温故知新,在新知识传授前,应尽可能复习相关的旧知识,使学生旧知识清楚稳定,再由此导入新知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

第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一环扣一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因材施教。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存在差异。因此,分层次教学要依据他们的个性和基础去解决他们的疑难,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在自信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并让潜能大的学生充分施展才华。

五、强化课后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精神伴随着时代的演变其含义日益丰富,由最初指掌握一定的先进知识扩展为还要掌握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以至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应当认识到:唤起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意识比单纯传授科学事实更重要,而新时代的科学精神与学生密切相关并要求教师着力培养的就是对于现实的严谨与创新。为此,教师在讲课和实验中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嚴谨务实,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无形地传递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此外,在教学中常留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设计题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学习了工业制硝酸的原理后,针对氮氧化物的后处理及造成酸雨等问题,请学生设计尾气处理装置;学习了HCI、NH3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后,抓住学生对喷泉很感兴趣这一点,请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来设计喷泉实验,并准备器具以供尝试等等,使学生感到知识的天空浩瀚无穷,学习绝无止境。开放性题目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而且答案并非唯一。提供机会就有成功的可能,今天的思维铺垫会成就明日的创新,有更多机会在不同背景下去应用所学知识,并根据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确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科学精神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慢慢形成的。

总之,教育理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当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乐,在教学中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杨启亮.教师主体性与主体性教师素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07):46-49.

[3]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4] 钱颖.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化学教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 靳莹,卫子光,李琳,等.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化学教育,1999(Z1).

[6] 姚磊明.化学、人类、社会与化学教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7] 李远蓉.化学教学艺术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学习效率教学情境因材施教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多媒体学习效率分析研究
《线性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探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