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涛
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南开小学
【摘要】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现代人共同的话题。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生活与生命的本质,以便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命教育;观察;体验;引导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命世界”是其内容标准之一。其知识目标中提到: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更是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最近媒体频频爆出,有的青少年仅仅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就自杀,有的因为不懂自救而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痛失生命。从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对安全意识的淡薄。他们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为此,从小对孩子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懂得保护自我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的学科优势,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给予适当的教学,让孩子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从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
一、生活中学会观察,感受生命的存在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虫、鱼、鸟、兽等都是有生命的。科学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有机会融入大自然,接触到各种各样鲜活的生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生命的无处不在,感受生命的可爱。我在教学三年级《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校园里的植物》《校园里的小动物》课时,就牢牢抓住了这个生命教育的良好时机。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一课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狗是谁生下来的吗?小鸡又是怎么来的?校园里的小草、植物又是从哪来的呢?”学生回答后,我说:“同学们,植物跟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它的一生也要经历出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最后归纳出共同之处:种子里面都有胚根胚芽,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课后让学生种植一种植物,时时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
在教学《校园里的植物》《校园里的小动物》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公园,亲近自然,从动物到植物,让他们知道不仅公园里的动物是生命,草、木、鱼、虫也都是生命。
这样,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还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无处不在,生命如此可爱。
二、接触中创造机会,领悟生命的成长
“珍爱生命”是科学课对学生进行的重要的情感教育。科学课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现有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还要创造性地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生命成长的意义。科学课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多,学生可以亲自接触、感受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借此创造机会,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生命的出生、成长的过程,领悟生命成长的内涵。
教学《种蚕豆》一课,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个花盆,组织学生在校园内统一种植,统一观察。在此过程中,学生亲眼看见一粒种子如何出土,发芽,生长,开花,结豆。他们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全部历程。
教学《养蚕》一课,我从遥远山区弄来几只蚕蛾,然后和学生一起分工合作,共同饲养。学生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请教养蚕人。经过四十多天合作,终于看到了“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变化的全過程。当学生看到从蚕卵里钻出蚁蚕的那一刻,他们兴奋不已,当蚁蚕长成胖胖的蚕宝宝时更是爱不释手。在养蚕过程中,学生每天将蚕带着,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蚕的喜爱,对生命的珍爱。
在养殖蚕豆,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动植物的出生、成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有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过程中,孩子通过“蚕豆黄了”“蚕宝宝病了”等活动感悟生命的成长历程。动植物的一点点变化,都能得到学生极其强烈的关注。这种亲密接触,让学生充分领悟了生命成长的意义。
三、情境中体验艰辛,感悟生命的可贵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任性,不少孩子在家里稍有不顺,就拿生命开玩笑,不懂得体谅、感恩谅父母,对自己的生命更是漠视。
教学《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我从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胎儿发育的大致过程,并重点创设情境体验活动,让孩子进行一日负重,走路,上楼,下楼,做简单家务,感受母亲怀孕时的负重和行动的不便,进而体会到母亲生儿育女和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孩子们在体验后都发自内心地给自己的妈妈写了一封感恩信。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孝敬父母从珍惜生命做起。
四、教材中提升意识,掌握生存技能
对于尚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懂得保护自我,掌握一定的险境逃生技能,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结合实例,培养学生防范意识,在坐车走路,喝水吃饭,用电用水,防盗防骗,避灾避险等方面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避险技能。
教学《我们吃什么》《我们的食品安全吗?》《馒头发霉了》等课时,我就结合生活中众多的假冒伪劣食品,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教学《火山与地震》的学习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实例录像,让学生直视一场由地球的运动引发的大地震造成的惨不忍睹的场景。通过观看录像,学生直面灾难与死亡,知道灾难与死亡是生命里的一部分,重点让学生直面地震中自救与救助他人的场面。这样,结合实例进行生命教育,学生既能看到生与死,感悟到生命的渺小与珍贵,更能高度重视避灾避险的重要,自觉掌握一些避险逃生的技能。
五、教学中恰当引导,懂得尊重生命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学生既要观察生物,研究生物,又要爱护关心生物,特别是对小动物要尤为善待,可见对生命的如此尊重。
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我组织学生在校园观察蚂蚁。其中有一组学生奇思异想,想探究一下不同窝的蚂蚁是否打架的问题。于是他们将蚂蚁身上撒上不同的颜色。在涂颜色的时候,有的学生不小心把蚂蚁腿撕掉一条,也有的不小心把蚂蚁弄死的。我非常惊讶,面对这种不珍惜生命的现象,我停下了,请学生一起观察没有腿的蚂蚁会怎样,发现蚂蚁一会儿就死掉了。抓住这一契机,我给学生讲述了科学家因科研需要而向献出生命的小动物致敬的故事,告诉学生人是有生命、有感觉的,动植物也有生命,也有感觉。学生听后都沉默了,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很是后悔。最后,我跟学生一同将死去的蚂蚁埋在了树下的土壤里,其余的蚂蚁放归自然。经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懂得了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刘勋祥.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J].教学与管理,2002(2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