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晟+林惠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福州 350122)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我国高校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导致基于事件的网络舆情纷繁复杂,本文通过运用高数中的数学建模,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引导与管理策略,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建模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舆情演变
一、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
高校突发事件是在校园里或校园外都有可能发生,高校师生员工作为研究主体,由于某一特定敏感问题,造成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被关注,随着进展快速演进为较大规模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的事件[2]。
二、网络舆情概述
1.网络舆情的概念
纵观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舆情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3]。舆论与舆情不同,舆论强调多数人观点的同一性,而舆情则是除观点一致性外,还带有主观色彩的关于感知、情感的一致总和。 此外,舆情具有隐性特征,它的产生和发展是需要网民一定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而这种过程也是跟外部因素的变化息息相关,而舆论是有着显性特征的,很容易被公众所识别。
网络舆论是通过网络媒体来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他们所关注的各方面话题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聚集在一起的总和[4]。网络舆情是网络民意调查中最为突出、最为集中的反映,对各地方的决策行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5]。通过新闻门户网站,社区,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公共舆论平台和个人舆论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高校网络舆情一般指高校师生对在高校产生的棘手突发事件以网络媒体为平台,在网络中任意抒发自己情感,且具有一定见解和影响力的意见和想法。赵治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进行了独到的界定,指大学生基于发表的言论相关的突发事件,网络不同观点和意见相匹配,合并更正后,聚集和融合己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和一致的趋势状态的意见或言论,大学生对于热点事件提出发表的相关言论[6]。张义庭认为大学网络舆论与校园管理,校园指导等其他措施密切相关[7]。
2.网络舆情的类型
在高校发生的事件学生更倾向于对学校问题的质疑,以及对事件本身和衍生出来其他事件的讨论引发的网络舆情,对学生来说高校网络舆情更倾向于对某一事件的思想反映类和问题倾向类。而对高校老师以及高校官方来说,当事件发生时更是抱着解决的态度来说明或澄清冈络舆情而引发的网络舆情,所以更倾向于对策建议类。
高校网络舆情的有一些类型上的划分,其中从问题倾向来说可以分为:重大热点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思想宣传问题。与之相对应的对策建议则是对所关注的事件的建议,专家学者针对性的发表观点正确导向以及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建议。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传播模型
1.模型描述
在通常情况下,谣言信息传播者和真实信息传播者都是存在相互作用,并且谣言信息传播者也会影响真实信息传播者。在实际的舆情传播过程中,首先出现的大多数人群通常是中立者或免疫者,但伴随着舆情的发展和不断传播,中立者或免疫者存在变成舆情制造者的可能性,这个转变的过程称之为谣言信息传播者和真实信息传播者对受众者的相互影响而演化,与此同时,谣言信息传播者和真实信息传播者也在相互转化。在此过程中,谣言信息不仅包括大众所知的虚假信息,而且对高校恶意中伤的言论信息也属于虚假信息类别。当些谣言信息的传播时,如果校方不及时将其扼杀,那么事态的发展会使更多的中立者或免疫者被感染。利用高校事件的舆情传播特性,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动力学特点,结合动力学均场微分方程,构建了高校舆情演进阶段模型。
2.模型分析
第一阶段是网络舆情的初始阶段,此时多数参与者属于中立受众者,我们设其所占比例为0.94,即y(3)=0.94,谣言信息传播者的所占比例和真实信息传播者的所占比例可以认为近似相等并且人数较少,我们设其所占比例都为0.03,即y(1)初=y(2)初=0.03,真实信息的传播转化率也与谣言信息的传播转化率也近似相等,由于事件发生初期,网民对事件不算了解,所以大多还是对真实信息和谣言信息持怀疑态度的,转化成功率也是不高的,这里设p=q=0.18,指的则是转化成功率。如上图,如果在事前舆情开始阶段的对舆情不进行重视处理的话,中立者或免疫者将逐渐消失,网民将逐渐转换到最后只剩真实信息传播者和谣言信息传播者两类人存在,他们的比率都为0.5。
从上图可以看出,第二阶段是网络舆情的传播扩散阶段,由于真实信息并没有确切发布,导致人们对于事件进行了大量的猜测和讨论,从而使舆情不断扩大和蔓延,此时,谣言传播率q己经到达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当t=12的时候,真实信息传播者所占比例达到了一个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大小将逐渐降低,然而,谣言传播率q在该时刻缓慢增长到0.36,此文认为这时会有一小部分传播真实信息的人变为谣言者,所以真实信息传播率P也稍微降低至o. 17。此时,谣言传播者的增多在网民中的占比也是最多的,中立者或免疫者大量转换成谣言者。在此阶段,如果真实信息还没有得到发布,舆情传播的趋势就与上图的形式基本类似,网络对于该突发事件的讨论都将是具有危害性的谣言(如图3-2所示)。
由上图可知,第三阶段是舆情的衰退阶段,因为真实信息的大量注入,导致其转换率得到提高。本文认为这种影响力以及传播力度会略高于第二阶段谣言信息传播速度,所以P逐渐增加到最大值0.37,并且会略高于第二阶段的最大的谣言信息传播率q而谣言信息转换系数q却减少到0.15。在t=18时,像正态分布图一样,谣言信息传播者的比率达到最大,表明其也达到正态分布的峰值,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与此同时,真实信息传播者的比率比却大幅增长到最高值后变居高不下。从这三阶段的模拟图可看出,要想有效引導网络舆情走势,需要分析这一网络舆情的发生前期,中期,再到后期的每一个阶段,并对其分别进行合理的控制。(如图3-3所示)。
由此可见,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分为:发生形成、传播扩散、消退递减这个几个阶段,因此工作上要保持全程介入,在前期进行正面导向尤为重要,而中期进行疏堵结合,后期这是平稳有序,保持信息透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C]// 2007: 44-48.
[2]徐阳.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危机舆情管理机制建设[J].时代教育,2015(11):14-15.
[3]戴建华,杭家蓓.国内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述评[[J].情报科学,2011,11:1747一1750+1756.
[4]曾长秋,吴仁喜,代海云.近五年国内学者网络舆情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4):126
[5] Xue, Yao Wen, Y. Zhen, and P. Z. Zhang. “Notice of Retraction The impa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government affairs openness: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Shanghai angling law enforce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 -Business and E -Government 2011:293-296.
作者简介
林晟(1987.8—),男,汉族,福州,助教,硕士,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