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霞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基本训练方式,教师要提高朗读教学效率,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指导朗读,掌握方法;及时评价,激励提高。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将听与导结合,听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点滴进步,导要适时指导学生改正不足,教学生方法。学生要将训练与感悟相结合,训练要持之以恒,即在反复的练习中感悟。只有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逐步提高,并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朗读;兴趣;方法;评价;提高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基本训练方式,是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小学生应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不仅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普遍的学习方法。朗读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但现在许多小学生在读课文时比较吃力,表现为丢字落字、添字加字、读错字、读破句等,朗读能力比较差。怎样做才能提高小学朗读教学的效率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朗读训练中,创设生动感人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情感充分激发出来,使其与文章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使自己真正进入角色,他们的朗读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长时间集中到课堂上,单一的阅读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越来越没有兴趣。教師应适当创设朗读情境,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爱上朗读。
1.善于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等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通过课件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重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场景,学生都被这一生动的场景所感染,很投入地进行朗读,阅读效果很好。
2.配乐赏读,激发情感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与课文相关联的画面和音乐,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自觉地想把课文读好。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文章饱含着作者对军需处长“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精神”的钦佩之情,为了指导这一课的朗读,我将《祖国颂》作为背景音乐,在学生理解课文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欣赏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看画面,并想象当时军需处长的艰难处境,紧接着我问:“怎样才能有感情地朗读好这篇课文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用声音深沉、怀着无比的崇敬的语气来读。”随即,我让学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并进行指导,最后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反复训练。这样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了朗读能力,同时学生还被军需处长的大无畏精神所感染,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比赛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同桌对读、男女生赛读、分组赛读、分角色朗读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教师都要及时进行点拨,并对获胜者给予不同方式的奖励,可以是小红花,也可以是“朗读之星”等称号,这样的活动开展久了,学生就会由原来的不愿读、不想读变成争着读、抢着读,朗读欲望强了,朗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指导朗读,掌握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促进学生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1.教师范读,让学生有样可学
范读是朗读训练极其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一环。在日常的朗读教学中,如果学生总是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读得很随意,就容易出现错误的、不标准的读法,比如出现唱读、顿读等现象。在课堂上,教师标准、流利而又富有感情的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会正确的朗读方法,而且能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教师亲自范读,学生认真倾听,他们一边听一边思考,细心体会教师朗读的技巧,慢慢地就能受到老师的影响。教师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准确、生动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境界的便捷通道。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自己的范读。在教学《倔强的贝多芬》一课时,学生在朗读“亲王,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因为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这部分时,我要求他们读得生动、形象,我引导学生说:“这句话要读出贝多芬愤怒的语气真的好难,把我们班这么多同学都给难倒了。孙老师也想试试,行吗?”于是,我用备课时揣摩好的语气给全班学生范读了贝多芬的这几句话,当我读完,学生恍然大悟,马上模仿我的语气展开了练习。可见,我的朗读被学生接受了。
2.教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在日常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教学生基本的朗读方法。第一,指导学生明确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自然停顿。自然停顿时间的长短不太好把握,到底停顿多长时间算是合适?我是这样告诉学生的,句和句之间的停顿时间就是平时我们数完自然数“1、2”的时间,段和段之间即是数完“1、2、3”的时间。刚开始,学生应用这个方法有些困难,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反复练习,学生慢慢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第二,要引导学生掌握朗读各种句子的方法。朗读的方法只凭老师讲是不行的,必须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只有学生自己品出朗读的“滋味”,才能真正学会方法。我的做法是:先通过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再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引领下,在仿读中品味;最后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交流中体验,逐渐掌握句子朗读的方法和技巧。第三,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变调的词语。轻声、儿化和变调是汉语中存在的特殊语言现象,在课文中大量出现这些现象。许多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对这些现象的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出现错误甚至是笑话。我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对全文进行了范读,当我读到“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句话时,一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小声地对我说:“老师,‘喉咙的‘咙这个词应该读二声,你好像读得不标准。”我又看了一下课本,原来“咙”这个字课文中标注的是二声,但是朗读时应该读轻声。我当场对这名同学提出表扬,表扬他能认真听老师范读,并能认真思考,大胆提出问题。之后,我因势利导,结合这篇课文中出现的“喉咙”“曲子”“风筝”“赶趟儿”“青草味儿”“桃儿”“抖擞”“婉转”等向学生讲解了轻声、儿化、变调等这些特殊的现象,并列举了生活中出现的例子。
三、及时评价,激励提高
在日常教学中,及时评价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很重要,朗读教学也是如此。对学生的朗读给予恰当评价,既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
1.学生相互评读,提升朗读能力
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让学生服气,更加客观公正,还能起到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的作用。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内互评,也可以男女生互评。朗读后,我经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会从欣赏的角度认真评价同学的朗读,同时学生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课后默默加强练习朗读和评读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学生不但评读的能力提高了,朗读的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2.教师适时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及时对学生的朗读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与点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探寻规律,积累朗读的技巧,才能功到自然成。
总之,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听与导结合,通过听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点滴进步,导是要适时指导学生改正不足,教学生方法;学生要训练与感悟相结合,训练要持之以恒,即在反复的练习中感悟。只有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逐步提高,并借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景玲仙.低年级阅读教学指导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5,(01).
[2]钱莉.小学低年级诗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