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2017-06-14 00:32岳晓红
黑河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交际能力语文素养语感

岳晓红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是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感包括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通过了解语感的类别,指出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读”的训练,培养“说”的能力,提高“写”的水平。

[关键词]交际能力;语感;领会语言;语文素养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它是一种面对文字符号,通过直觉深刻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语感的类别

同样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者是一首清纯的小诗,学生读起来的感觉不同,就在于其语感上的差异。一般说来,语感包括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

1.形象语感

所谓形象语感,就是对文章中形象的准确感受,是指在阅渎中,脑海里能形成一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画面。如王维《鸟鸣涧》一诗,就文字而言仅二十个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透过这二十个字,我们可以想像出这样一幅富有动感的图画:在宁静幽美的夜里,细小的桂花瓣轻轻飘坠,散发出阵阵芬芳;月亮升起来,皎洁的月光洒向幽暗的山谷,栖息于树上的山鸟顿时惊觉起来,于是在树木丛生的山谷中,不时地传送出鸟儿动人的鸣唱。在这幅可感知的画面里,有动静的变化,有色泽的明暗,又有自然之物——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组合而成的迷人景色,创造了一种特有的宁静幽深的境界。这种形象语感的产生,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机械的重复,而成为读者的一种再创造。

2.情感语感

所谓情感语感,就是对成语、词语背后包含的情感的敏锐感受,是指在阅读中,透过语言文字,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在阅读中,读者通过这些和谐与不和谐的语言、文字,能触摸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它是形象语感的再进一步。让我们来欣赏柳宗元的扛鼎之作《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诗人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描绘得非常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寒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寄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阅读一旦进入“披文入境”的境地,便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3.意蕴语感

意蕴语感是指在形象语感、情感语感的基础上,领悟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感受能力。出自叶绍翁的名篇《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写的是红杏禁不住春天气息的吸引,调皮地探出头来。这一意象使人们获得更高的哲理性思考: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永远充满着生机,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它,人是如此,物亦如此。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总是言简义丰,语感强的人能读出语言文字中的含蓄的内涵,不但能理解作品,还可以对原作的意境加以新的補充与拓展,使阅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语感的训练

语感的形成,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主要是后天的培养训练,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读”的训练

(l)默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语句凝练流畅,情景交融,意境深邃,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默读。默读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以往生活的积累,力求在他们脑海中浮现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产生形象语感。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再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分别在脑海中勾出荷塘、月下的荷塘、荷叶、舞动的荷叶、怒放的荷花、含苞的荷花及荷香的面面,并进行比较分析,以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

(2)朗读。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课文不是单纯地把静态语言变为有声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更好地品味诗歌的意境,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朗读训练要注意情感的把握,一定要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语气,造成一种与作品相应的情感氛围,从而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中,产生共鸣。即使他们只得到一丝感染,读出一份情感,得到一点顿悟,谈出一些感受,也是值得的。如教《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朗读时,根据作者由不忍心离去,到重温旧梦的高亢喜悦,最后从梦幻回归现实,归于平静的情绪变化,确定朗读的重音、节奏和语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领略康桥的柔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3)背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背诵的文章一旦积累多了,量变达到质变,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领会能力,那些背诵过的经典文章,也终于会为我所用。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也许会触景生情,出口成章,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因此,勤于体味作品的意境,语感能力就能得以加强。

(4)品读。品读着重的是“品味”,即不仅仅满足字面意思,而是挖掘文字中的潜台词,由浅入深地领悟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品读,要特别注意关键词语与修辞的运用,深入体会作品中景物、人物及情节的意义。如《记念刘和珍君》引导学生抓住“毅然”“黯然”“欣然”“居然”“微笑”“伟大”等词语,从而感知作者对刘和珍这一爱国进步青年的由衷的敬佩赞赏之情,和对屠杀民众的反动政府和无耻文人的切齿痛恨之情,自然也就深入理解了三·一八惨案的悲剧。读的过程,就是使语言形象化、情感化的过程。加强读的训练,提高读的能力,对语感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2.培养“说”的能力

有的学生会读,但说话能力不强,尤其怕当众说话。因此,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样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1)让学生敢说。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另一方面要鼓起他们说话的勇气,让他们把想说的话大胆地说出来,表扬他们说话的点滴进步。因为学生在说话时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他们说的兴趣会愈来愈浓,热情日趋高涨。

(2)让学生有说话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说话的机会终究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机会。如每天课前开展几分钟的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吐字清楚,态度大方,中心明确。另外,课外可以为学生安排诗歌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发言的机会多了,经验多了,说话的水平会逐步提高。

(3)让学生会说。让学生会说,教师必须加强引导。一要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观察、积累丰富的材料。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思想内容健康、品质较高的读物,并要求学生进行摘抄、背诵,化为己物,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以致用。二要教学生说话前认真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要说,说给谁听,说的重点是什么,怎样去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些详说,哪些略说。这样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有步骤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另外,在学生说话时,教师还要强调说话的完整性,注意词语的搭配,虚词的运用;要强调说话的连贯性,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照应,培养字斟句酌的能力。

3.提高“写”的水平

写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写是读与说的升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应多给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如写日记、读书笔记、小作文、随笔等,使语言的运用得到嚴格的训练,从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语感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多途径、全过程进行,它需要一个严格的训练过程,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只要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就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定国.文学鉴赏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周晓曦.古诗词鉴赏中的语感培养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0,(02).

[3]梁红岩.古代诗词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2010,(04).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交际能力语文素养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