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苑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已经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重要的媒介载体。对于电企来说,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需要注重的便是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应对,通过有效的应对方式,达到提升人们思维境界,丰富人们工作认知的效果。基于此,就新媒体下的电企舆情应对策略进行研究与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13-02
引言
舆情为舆论情况的简称,其更多的是反映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问题,成为各种意见、情绪、态度的表现总和。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舆情涉及的范围更广,对人们的影响也更大。对于电企来说,需要做好相应的舆情应对,积极探索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方式,才能够真正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才能够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好,让企业迈入到新的发展台阶之上。
一、电网企业舆情关联主体分析
1.舆情主角——公众。电网企业的舆情主角无可争议,即是公众,公众作为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对整个事件最具发言权,同时还是舆论的发起者、制造者和传播者。公众对生活中的见闻进行网络环境的发表极易引起网友们的评论和分享过程,公众对事态的起因和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并且,由于公众的集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道听途说的消息总是愿意相信,并广而告之。因此,网络信息在公众的引导下极易形成关注点和评论点,可见公众在网络舆情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我国电网企业具有的国企身份和垄断地位有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嫉妒心理,公众对其不平等地位的不满就会引发舆情危机,从而将电网企业推到舆论风浪的制高点上。因此,企业在对危机处理过程时应注意与公众之间平等角色的定位,不要表现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态度,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
2.舆情引导者——媒体。网络环境下媒体作为对广大群众最具影响效果的主体,成为了舆论的主要引导者。媒体对于公众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对道中传播的引导作用,媒体引导企业舆论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及时性地与媒体进行沟通,利用媒体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及引导作用宣扬企业的公众微信里,宣扬企业的积极效果。为了引导企业的积极走向与发展,企业应与媒体相互沟通,实现对媒体的了解过程,认清媒体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在当今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媒体最能代表新媒体环境的特征,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塑造了全新的网络信息传播条件。而恶劣的网络信息舆论对网络环境的保护与政府观点的保护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网络媒体作为舆情的引导者有责任发挥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引导群众对事态进度的理解,帮助引导事实真相不被恶意引导和扭曲。尤其是对一些对政府公信力和威信具有破坏作用的舆论,媒体更应该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作用,及早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前将危险舆情扼杀在萌芽之中。
3.舆情组织者——意见领袖。在网络环境下,公众对舆情的评论和关注会使事态走向公众的最高关注点,而在整个事态观点的评论和总结过程中,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的观点对整个舆情的走向十分重要,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对群体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效果。这些人我们称为意见领袖,他们是舆论的组织者,他们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往往极为活跃,并通过对大众的意见起着过滤和总结作用。由于这些意见领袖所起到的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成为了企业危机舆情的主要来源,当然也是舆论发展的重要渠道。在对媒体信息相对匮乏的时候,意见领袖就成为了广大公众的主要精神寄托,公众一味盲目地相信意见领袖的引导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领袖所发出的声音接近公众的情感与思维,这种舆论就会迅速传播并受到整个网络环境的关注,提高对事件的传播效果。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对舆论的走向的把握,就要重视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引导的利害关系,注重于意见领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作用,避免发生意见领袖对企业的误解现象,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舆论危机。
4.舆情新势力——公民新闻。非媒体人员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新闻事件的情况对新闻线索进行报道的行为即是公民新闻,公民新闻是舆情控制和引导的新势力。互联网时代为公民新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如微博,公众将自己对新闻事态的见解和想法公布在微博上,并形成了广而告之的效果,经过大量网友的评论与转发从而形成新的舆论的走向,而这种公民新闻大多具有不真实及过于极端的言论和见解,往往会对网络环境带来恶劣的影响。因此,學会防范公民新闻中的风险也是当前企业应该重视的地方。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企舆情应对策略
1.要加强信息收集,正确研判舆情。为了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电企舆情的应对,可以通过加强信息收集,正确判断舆情的方式来实现。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各种各样,电企为了有效地加强信息采集,可以通过多种网络信息渠道来获取信息,通过各种平台,以群众评论的言语及态度来全面掌握网情民意,时刻保证对舆情信息收集的有效性,正确判断舆情走向,并保证企业始终站在大的舆情走向上,做到对舆情信息的超前预判以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在舆情信息的收集过程中,通过建立全面专业的舆情监控系统,实现对舆情状况的收集、反馈,以及对舆情的准确判断,保证其对舆情的全面监控作用。其次,电企相关领导层还要深入到群众之中,通过深入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了解群众对于电企当前工作模式、发展形势等相关内容的看法,听取群众对于电企自身的发展建议,一方面让人们可以将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思得以更好地表达,另一方面还能够让人们的想法获得实现的途径。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控制电企舆情的发展,可以对相关的信息予以搜集和整理,从而让企业舆情的控制提供准备。
2.注重媒体沟通,及时掌控舆情。注重媒体沟通,及时重组舆情信息,加强全体人员的舆情风险意识教育,保证提升全员对舆情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危机意识对于企业舆情的控制非常重要。电企为了及时地掌握舆情态度,跟进舆情走向,就不能忽视媒体的重要作用,媒体是整个舆情的主要引领者,只有注重媒体沟通,加强地方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企业才能通过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得到媒体的理解与支持。为了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效果,培养专业的新闻发言人,保证企业新闻发言人与媒体之间的良好沟通作用,这样企业就可在第一时间了解舆情对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利于企业把握民意并控制和引导舆情走向,提升企业在公众的知名度,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同时,电企所进行的媒体沟通,还要注重在媒体的选择上要尽量多元化,例如传统的媒体、当前盛行的网络媒体及手机媒体等等,都应当成为电企沟通的对象。并且,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宣传,通过沟通的方式达到间接宣传的目的,既让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自身产生新的认识,而且也让社会对电企给予新的看法。
3.提升处置能力,快速化解舆情。面对快速硬气的舆情危机,企业应具有处置负面舆情的能力,面对负面舆情,首先要做到态度诚恳,对自己及企业也在整个舆论中的责任要有担当,暗语接受网络媒体和整个网络民众的监督。在处理舆情问题时,要迅速掌握事实真相,依托事实状态为主要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给予媒体人合理的回应与解释,才能正确引导舆情走向,避免舆情脱离企业控制并逐渐扩大的现象发生,进而快速化解舆情。在处理舆情问题时,注重与媒体的及时沟通,对企业将要采取的行动进行宣传,并从媒体中获得大众对该行动的看法与支持程度,从而得到大众的理解并及时消除负面舆情危机。提升企业应对舆情的能力,是解决舆情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也是企业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效化解舆情重要手段。在此方面,企业还需要培养具有此方面能力的人才,以及强化人才的引进,通过整个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达到舆情的合理控制,另一方面促进企业整体人员素质的提升,将可能存在的舆情降低到最低点,为企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4.强化内控管理,有效规避舆情。为了有效地提升企业对舆情信息的管理能力,就要从根本上对舆情风险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实现从内部严格把关,以完善的机构和明确的分工来落实舆情应急措施和责任,从根本上起到对舆情控制的保障作用。合理的企业管理和标准化及信息化的企业制度可以有效地推进企业健康与网络环境体系的运行,为企业标准的有效执行和规避舆情危机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合理地强化企业内部制度及管理水平,有效地规避舆情危机,促进企业知名度的传播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电企还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广,让企业人认同电企的发展模式,让企业人认同企业的发展理念,通过文化建设净化员工的思想,引导整个企业的精神建设向着更加健康、完善的方向前进,可以通过思想建设,减少舆情的发生,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也只有通过思想建设,才能够控制舆情的发展,才能够让企业的思想沿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产生的可能性更大,其所会引发的危机也将会越来越严重,探究更好的应对策略也就成为极为必要的重要措施。对于电企来说,更加需要关注舆情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体系化的、程序化的管理對舆情予以有效控制,将可能存在的危机扼杀在摇篮中,真正让电企得以更好发展,让电企在新明天环境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撑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燕维.全媒体时代的电力企业形象塑造[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1):104-106.
[2] 张晓婷.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舆情危机应对[J].今传媒,2015,(12):23-24.
[3] 符珉.新媒体对电力企业舆情导向的得与失[J].湖北电力,2015,(S1):70-71.
[4] 余玉婷.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公信力——以2011年第四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为个案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
(24):41-42.
[5] 王岩.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管理的特点与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29):325.
[6] 陈瑛,刘建安.我国国企负面舆情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闻知识,2015,(4):30-31.
[责任编辑 刘娇娇]